特快直通车还是潘多拉盒子?

“特快直通车还是潘多拉盒子?”是国内学者从“大文化”的角度对因特网提出的质疑。它旨在提醒人们注意因特网作用的双重性——既可以用它做好事,也可以用它做坏事。

比如,两年前,北京大学一位学生为挽救生命垂危的学友,往因特网上发了一个求救的电子邮件,得到了全球 1000 多名医学专家的“网上会诊”而使学友转危为安。没过多久,同一所大学的另一个学生却在妒忌心的驱使下, 在因特网上假冒自己的同窗,拒绝了美国密执安大学的入学邀请,使同窗痛失出国深造的机会。

因特网使政治家不能把社会封闭起来,公民可以迅速和容易地获取过去难以得到的大量信息。但另一方面,互联网起到了“一面流动大墙”的作用, 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地在上面胡写乱涂。要把真的与假的分开,很难。

还有对法律的挑战。利用因特网犯罪,不仅危害大,还由于“比特”(bit,数位传输)在网络上的特殊传输形式而容易钻法律的空子。《数字化生存》

的作者尼葛洛庞帝列举了一个有趣却不轻松的例子:他到加拿大参加一个研讨会,会议需要一批能展示音乐、电影、电子游戏的 CD 盘,不幸的是这批CD 被海关扣留。然而他进到旅馆的房间里却利用因特网把这批 CD 盘的信息毫不费力地“传来传去”,使海关形同虚设。既然“比特”的传递没有国界, 各国的法律又该如何发挥威力?尼葛洛庞帝由此把法律比喻为“垂死的鱼”, 因为以往大多数法律是针对原子的世界制定的,而因特网是个截然不同的数字世界。还有“网上黑客”、“网上黄毒”、“网上侵权”、“网上偷盗”。美国是网络最发达的国家,世界上最具轰动性的网络犯罪案也大都发生在美国。

还有“信息垃圾”问题。因特网一方面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另一方面也把更多的信息垃圾抛到了人们面前,如果找不到窍门,就会像“迷途的羔羊” 一样被信息的海洋淹死。

于是,一大批有识之士在赞美因特网的“宝葫芦效应”的同时,又对之投以警惕的目光,担心它会如同潘多拉盒子一样,释放出吞噬人类文明的魔鬼。

但纵然如此,人们对因特网所持的乐观态度还是居主导面——毕竟,它首先是位天使,已经给人类带来诸多好处,即使会放出妖魔,人类也总能找到制服的办法。1997 年 2 月 28 日国务院信息办主办了一个“数字化信息革命”报告会,会上有人就因特网的“不驯服性”向主讲人尼葛洛庞帝发问。尼葛洛庞帝没有正面回答,却叫大家当场做一个“拍手”试验——没有人指挥拍手,有人拍得快一些,有人慢一些,但拍了一会儿就趋向有序。尼葛洛庞帝说这是一种自然和谐现象。这种和谐也适合因特网的发展,就像自然界给予了生命天然的抗体一样。不过他同时也强调法制还是必要的,只不过要制定针对“比特”的法律。

看来,“有矛就有盾”。面对因特网的负面作用,人们要做的不是因噎废食,而是兴利除弊。

当前最重要的是进行“网上立法”。这种立法应是系列性的,包括信息管理、版权保护、信息安全、个人数据保护,等等。其实,世上原本就没有纯而又纯的利或弊,“特快直通车”和“潘多拉盒子”也从来都不是什么独行侠,只要我们处置得当,二者之间的矛盾和争斗将会成为因特网发展的内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