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网络与社会管理您有电子身份吗?

1996 年下半年,我国不少企业突然发现,自己的“域名”(因特网上的主机地址)被别人抢先注册了,而被注册的几乎都是知名度高的大企业,如长虹、海尔、联想、同创等等。这意味着,在因特网的“户口簿”上,你已经不能使用这些名字了,因为网络交往中不允许重名,否则计算机将无法辨认,网络将无法管理。即使能够辨认和管理,抢先注册者也不会答应——我的名字凭什么给你用?

这件事对相关企业的后果是不言而喻的:你辛辛苦苦创下的有很高知名度的企业名称,连同相应的品牌和商标,在因特网上却要贴到别人身上去, 你要么另起炉灶“二次创业”,要不就得花大价钱再把自己的名字“买”回来或者“租用”,这不是天大的冤枉吗?于是,从 1996 年下半年起,国内企

业界掀起了一场反域名抢注的行动,据说 1997 年上半年已经讨得了一个“说法”。

不论这件事的结果如何,其教训都是深刻的。它至少让我们明白了,进入网络时代,特别是因特网把天下“一网打尽”后,社会管理有了不同于以往的手段和规则。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每一个企业,每一个“单位”,乃至每一个人,都会拥有“电子身份”。这个电子身份既给你提供在网络社会通行的各种方便,也会无所不在地对你进行管理和监督,以维持社会正常运转所需要的秩序。

域名是一种电子身份,但电子身份并不仅仅是域名,它还有其他许多形式。譬如前面提到过的银行信用卡就是一种电子身份,它表明持卡人所拥有的金融财产,你可以凭这种卡进行与金融有关的各种活动:购物、支取、转账、结账等;与此同时,它也监督着这些活动,让你遵守金融秩序和国家的财务税收等政策。

如今,用于社会和企业管理的电子身份证可谓种类繁多。在一些国家、部门和企业甚至到了无孔不入的地步。笔者 1997 年到美国硅谷采访,发现那儿的企业不但进出门要刷卡,就连入厕也要刷卡。

虽然说,计算机问世不久就开始参与社会管理了,但管理到如此广泛、如此严密的程度,则是进入网络时代以后才有的事情。

从网络技术和社会发展的趋势看,也许要不了多久,现行的法定有效证件——居民身份证就会变成电子身份证,即变成一张特殊的磁卡或 IC 卡,上面记载着姓名、出生年月、经历等多种个人人身信息和社会信息(保险、纳税、信用、职业及其变换、技能等),这张磁卡将成为每个人在网络社会生存所必须拥有的并随身携带的证件。

电子身份的出现和普及,也是当今社会管理的迫切要求。实行市场经济以前,人口的流动性很小,职业很少变动,身份也单一——农民就是农民, 工人就是工人,管理也就相对简单。现在的情况不同了。首先是流动人口大量增加。流动人口不仅仅指涌向城市的农民,还有出差、旅游、异地做工办企业的人员和其他流动人员。就世界范围看,这种流动是全球性的。联合国贸发会议 1994 年的一份报告公布,全球目前有 3.7 万家跨国公司,在全世界

拥有 20 万家子公司,所雇佣的本土之外的员工多达 7300 万;同年参与国际

旅游的人数更多达 5 亿人。其次是职业变动大。有资料显示,美国人平均两年半调换一次职业。我国在外企和合资企业的职工,甚至包括部分国有企业的职工,“跳槽”也已不是新鲜事了。再就是“身份”也复杂起来,你可能既是个工人,又是个股民,还是个兼职驾驶员或夜市售货员。在这种情况下, 再沿用老的管理办法,譬如还是只靠一张户籍卡片或一张工作证,显然是行不通了,必须在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进行动态的、全方位的追踪管理。这只有依靠计算机网络才能做到。

将来的电子身份证也不一定就是张磁卡。磁卡毕竟需要携带,忘记了会给你带来许多不便,如果丢失而又没能及时报告,还有可能造成惨重损失。能不能找到比磁卡更简便、更安全可靠的凭证来与计算机网络联接呢?

科学家认为答案是肯定的:指纹、眼睛、声音、面部特征等都可以取代磁卡上的密码,成为人们的身份证明。人的指纹、声音、眼睛等各不相同, 需要识别你的身份时,你只需将指尖轻轻压在光学扫描仪上,或对着声音识别仪说句话,指纹图像或声音就可以转化成计算机可以辨别的数字信号传递到银行、公安等部门的计算机网络上。计算机把它与数据库里储存的样品数据相比较,就能准确地鉴别出你的身份。美国科学家约翰·道格曼 1992 年发明了一种能将人眼的虹膜图像转化为数字信号的技术。普林斯顿公司根据这项技术开发出了一种自动取款机,顾客只需在距离取款机几英尺的距离内一站,机器上的摄像机就能自动地聚集在顾客的眼睛上,将其虹膜图像转化为256 位的编码传输到银行的主计算机上进行识别,整个过程只需几秒钟。

当然,世上不会有十全十美的事情,电子身份也不例外。笔者 1996 年赴

美国途中,在波音 747 客机上看了一个录像,大意是说有个电脑系统分析员的个人档案被人从电脑上篡改,换成了一个有吸毒和卖淫前科、正被警察追捕的人。始作俑者只敲了几下键盘,这个女人便在全美国的电脑上变成了被警察追捕的对象。后来她历尽艰辛,又在电脑上把自己的档案改了过来。故事情节虽说是虚构的,却并非没有生活基础和技术可行性。近年来,利用电脑篡改自己和他人电子身份、窃取银行巨款等犯罪事件不断被披露出来。再譬如说,目前你可以匿名进入因特网发布或接收信息,也就是说,你的电子身份是假的,你即使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包括对他人进行诽谤攻击,也可以逃避惩处。但电子身份给社会管理带来的好处毕竟要远远大于它的负作用。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类问题终归可以得到有效地解决或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