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家长和老师

今日世界变化之快,使得昔日不少根深蒂固的观念也常常在不知不觉中被翻了个儿。

过去人们爱说“家长是孩子的老师”,可在信息社会来临的今天,有人则在说“孩子是家长的老师”了。

前不久中国教育电视台播放过一部西方电视专题片,该片在引用大量调查数据后得出结论:目前美国的孩子由于从小与电脑为伍,他们的思维方式的多样化和思考速度已经大大高过成人。由此,引出了一个令人瞠目的结论: 孩子为父。

当然,这儿所说的“为父”乃“为师”之意。但这也足以引起身为父辈的家长和老师们的注意了。

在电脑技术的普及上,持“孩子为父”的观点者并非个别。科技畅销书

《数字化生存》的作者、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尼葛洛庞帝也断定:当听到一个成年人说,他发现了光盘的新天地时,他家中一定有一个 5 到 10 岁的孩子。而如果一位女士说,她刚刚知道电脑网络是怎么回事时,她的孩子一定正值花季。因为“在今天的孩童眼中,光盘和网络好像成人眼中的空气一般稀松平常”。当孩子们享用着信息资源时,需要努力赶上的是成年人。

这个状况不仅存在于信息技术发达的美国,我国也大体如此。央视调查咨询中心和北京青年报于 1996 年 8 月和 11 月分别在成人(全国性)和中学

生(北京市 12 所中学)中做了个调查,85.7%的被访成人表示在工作中从未使用过电脑,而中学生中用过电脑的占 81.1%,大大超过全国成人平均水平。

据说,把一个刚出生的婴儿放入水中,他会“如鱼得水”,应付裕如。但如果把一个不会水的成人推入水中,情况就堪忧了。

这儿的差别在于:一个人在他人生的初始阶段所面临的是什么样的环境。对于今天的孩子来说,当他们最初接触这个社会的时候,信息化技术的大潮已经在他们的身边涌动了,他们接受这一技术,就如同一生下来便嬉戏于水中的婴儿。反倒是我们不少成年人,对这一新的技术环境感到陌生,需要一个“转弯”的过程,一个再学习的过程。

这些当然不会成为我们这些家长和老师们悲观的理由。恰恰相反,它会令我们更加乐观,对未来更加充满信心——未来是属于孩子们的,在拥有未来方面,成年人注定要让位给自己的孩子和学生。还有什么东西能比看到孩子们拥有美好未来而更令我们高兴呢?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电脑技术的普及上,“孩子为父”的事实,并不能成为家长和老师推卸自己责任的理由,而只会加重我们的责任——我们不但要教育孩子,还要自我教育,自我更新。电脑技术不会无师自通,电脑技术应用的方向更需要正确的价值观的引导。而这些都离不开社会所提供的条件,尤其离不开家长和老师的支持、引导、启蒙、教育。

在这方面,一位已经去世的、备受世人尊敬的老人为我们做出了样子。1984 年,他参观上海科技展览时,在一个表演计算机技术的孩子后面站了足

足 6 分钟(原定在这个展台只参观 1 分钟),然后提出:“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

我们都知道,这位老人就是邓小平同志。十几年后的今天,为小平同志

表演计算机技术的李劲已经是一位博士生了。他在接受采访时说,1984 年, 就是在美国,计算机也只是开始在大学应用,几年前,克林顿总统才签署了计算机全面进入小学校的教育计划,由此可见邓小平同志具有极大的远见, “邓小平同志推动的是中国的计算机事业”。

今天,我们支持和教育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学生学习计算机技术,为他们的学习营造良好的条件和家庭氛围,也是在推动中国的计算机事业。

把未来的天空指给孩子,他们会跑到比我们更远的地方。这正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所在,也是每位家长和老师的希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