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1937 年 7 月 7 日夜,日本侵略军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附近,以军事演习为名,突然向当地中国驻军第二十九军发动进攻,第二十九军奋起抵抗。中国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从此开始。

日军进攻卢沟桥,标志着日本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这次战争是中国遭到的一次最大规模的帝国主义侵略战争。日军在 7 月底占领北平和天津。接着以三十万兵力,沿平绥、平汉、津浦三条铁路向华北地区扩大进攻。8 月 13 日,日军为了求得“速战速决”,迅速解决中国问题,又把战火烧到上海。他们自恃工业比较发达,军事实力大大超过中国,以为能够在短期内轻而易举地迫使中国屈服。日军参谋本部制定的《在华北使用武力时对华战争指导纲要》,预定“扫荡”驻扎北平一带的中国第二十九军的时间为两个月,击败国民党中央军的时间是三个月①。

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使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的严重危险。事情清楚地摆在中国人面前,在这生死存亡关头,只有全民族团结抗战是中国生存和发展的唯一出路。中国社会各阶级、各政治派别都应当以民族利益为重,使自身的利益服从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这个最高的民族利益。只有这样,各个阶级和政治派别才有自己的前途。这是中国共产党和广大爱国人士的共同认识。

卢沟桥事变发生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发出《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向全国人民呼吁:“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号召“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掠! 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全国上下应该立刻放弃任何与日寇和平苟安的希望与估计。”①同天,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红军领导人致电蒋介石,表示红军将士愿意“为国效命,与敌周旋,以达保土卫国之目的”②。接着,派叶剑英在西安代表中共中央于 7 月 14 日向南京政府表示: “愿在蒋指挥下努力抗敌,红军主力准备随时出动抗日,已令各军十天内准

① [日]臼井胜美、稻叶正夫:《现代资料》第 9 卷,东京 1964 年版,第 17—18 页。

①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十一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274、275 页。

② 同上书,第 278 页。

备完毕,待令出动,同意担任平绥线国防。”③7 月 15 日,中共代表周恩来等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交给蒋介石,强调“在民族生命危急万状的现在,只有我们民族内部的团结,才能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宣言》提出发动全民族抗战、实行民主政治和改善人民生活等三项基本要求,重申中共为实现国共合作的四项保证④。 17 日,周恩来、博古、林伯渠同蒋介石、邵力子、张冲在庐山继续谈判。中共代表提出以《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约定由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

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和共产党倡议国共合作抗战的情况下,蒋介石于 7 月 17 日在庐山发表谈话说:“如果战端一开,就是地无分南北, 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但这时他还没有完全放弃对日媾和的幻想,仍想把卢沟桥事变限制在“地方事件”的范围内。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宋哲元继续同华北日军进行谈判。国民政府外交部于 7 月 19 日向日本使馆提议,中日双方停止军事行动,将部队撤回原地,然后由外交途径解决。这一提议遭到日本外务省的拒绝。日军侵占北平、天津的行动,震动了全国,也使原来进行的谈判难以继续下去。日军进攻上海,更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统治集团的心脏地区和英、美等国在华利益。在全国要求抗战洪流的压力下,国民政府外交部于 8 月 14 日发表声明,宣称“中国为日本无止境之侵略所逼迫,兹已不得不实行自卫,抵抗暴力。”①

国民党当局原来曾希望日本的侵略会适可而止,也曾为他们“共同防共”的说法所打动。但事实表明:日本的侵略目的是吞并整个中国。这既使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关头,也给国民党当局以致命的打击。国民党最高领导人这时不能不改弦更张,决心接受中国共产党和爱国人民的的建议,实现团结抗日。

蒋介石急欲调动红军开赴前线,在国共两党谈判中开始表现出较多的团结合作的愿望,同意不向红军中派遣国民党人员。1937 年 8 月,双方达成将在陕北的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在国民党统治区若干城市设立八路军办事处和出版《新华日报》等协议。8 月 22 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发表中国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的命令。25 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中国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②,叶剑英任参谋长,左权任副参谋长,任弼时任政治部主任,邓小平任政治部副

③ 《毛泽东、朱德、彭德怀、贺龙、林彪、刘伯承、徐向前致叶剑英电》,1937 年 7 月 14 日。

④ 《周恩来选集》上卷,第 76—77 页。

① 《国民党政府自卫抗战声明书》,1937 年 8 月 14 日。

② 1937 年 9 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又将第八路军番号改为第十八集团军,随之,总指挥部改称总司令部, 总、副指挥改称总、副司令。

主任,下辖第一一五师、第一二○师、第一二九师。第一一五师以原红军第一方面军的第一军团和第十五军团为主编成,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第一二○师以原红军第二方面军为主编成,师长贺龙、副师长萧克;第一二九师以原红军第四方面军为主编成,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全军编制四万五千多人。接着,八路军总部率各师先后出师抗日,同国民党的军队并肩杀敌。1937 年 9 月,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改称陕甘宁边区政府,辖二十三个县, 人口约一百五十万,是中共中央所在地。

可以看到,国共两党这次合作首先是实现军事上的合作。周恩来说:“国共实际的合作,是从军队开始的”。在共产党催促下,国民党中央通讯社于9 月 22 日发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 日,蒋介石发表实际上承认中国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中共的《宣言》和蒋介石谈话的发表, 宣告国共两党重新合作和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国民党最高领导人承认第二次国共合作,实行抗日战争,是对国家民族立了一个大功。国民党当时是执政党,拥有两百万军队。国民党当时的政策转变,对抗日战争的全面展开有着重要意义。

国共合作的实现,受到全国人民的热烈欢迎。伟大的爱国者宋庆龄在1937 年 11 月发表声明指出:“共产党是一个代表工农劳动阶级利益的政党。孙中山知道没有这些劳动阶级的热烈支持与合作,就不可能顺利地实现完成国民革命的使命。⋯⋯国难当头,应该尽弃前嫌。必须举国上下团结一致, 抵抗日本,争取最后胜利。”①国民党内的李济深等领导的中华民族革命同盟从一度反蒋抗日转到拥蒋抗日的立场。国家社会党、中国青年党、中华职业教育社、乡村建设派等一致表示拥护政府抗战和国共两党合作抗日。中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爱国人士进一步投入抗日的洪流。民族工商业资本家也踊跃购买救国公债,为前线捐赠钱物,积极组织厂商内迁。在新加坡成立了以陈嘉庚为主席的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它的分支机构遍及东南亚各国。欧美等洲的华侨纷纷建立抗日救亡团体,进行抗日宣传,筹集现款物资,组织华侨青年回国参军参战。抗日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历史上空前规模的全民族的反侵略战争。这样就使日本侵略者突然发现,它面对的是原来没有预计到的整个中华民族组成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全面抗战和片面抗战两条路线的对立围绕着抗日战争,国内外形势仍是相当错综复杂的。

在国际上,存在着几种不同的力量和态度。日本帝国主义准备一举吞并中国,并以准备袭击苏联的姿态来引诱反苏的英、美帝国主义对它让步。德、意法西斯支持日本侵华。苏联明确地支持中国抗战,但它更看重的是国民党

① 宋庆龄:《关于国共合作的声明》,见《为新中国奋斗》,第 109 页。

的力量,把它看作抗日战争的主力。1937 年 8 月 21 日,苏联同中国国民政府签订《中苏互不侵犯条约》。接着,苏联国防部长伏罗希洛夫表示:苏联对中国的抗日战争“决不坐视”。苏联派军事顾问和航空志愿队先后来华, 并在财政上、物资上给中国政府以援助。英、美采取两面政策:由于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损害了它们在中国和东方的利益,同日本之间的矛盾有所发展;但它们当时正忙于应付由德、意引起的西方紧张局势,又害怕中国革命力量的兴起。因此,它们一方面主张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给中国以一定的援助;另一方面又向日本寻求妥协,企图牺牲中国的部分领土主权来缓和它们同日本之间的矛盾,并促使日本进攻苏联,以便坐收渔人之利。

在国内,也存在着几种不同的力量和态度。人民大众坚决主张抗战,决心保卫祖国。在亡国的危机面前,不但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要求抗日,就是地主阶级中的一部分人,特别是由地主阶级分化出来的开明绅士,也站在抗日方面,不愿做亡国奴。但不少人对如何开展抗日战争还不清楚,对共产党一时也不了解。特别是人数众多的中间力量,要求抗日,但对局势还没有全面的认识。鉴于国民党是执政党,掌握着国际上承认的合法政府,又有二百万军队,它的“正统”地位是多数中间群众所承认的,许多人把抗日的希望寄托在国民党身上,但对它的腐败和不民主又有不满。在国民党内,有赞成抗日的民主分子,也有暗藏的汉奸,掌握实权的主体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亲英、美派的蒋介石集团。他们具有两面性:一方面,由于日本的全面进攻使中国面临亡国危险,如果他们不起来抗日,势必为全国人民所不容,不能继续维持自己的统治,他们本身和英美同日本之间的矛盾也促使他们起来抗日,并在抗战初期表现出一定的抗日积极性;另一方面,他们还在继续压迫人民,不愿人民广泛发动起来,把抗战的希望寄托在国际援助上,甚至企图在对日作战中削弱以至消灭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抗日战争时期的国民政府仍然是国民党一党专政的政府,而不是民族民主统一战线的政府。由于国民党当权派存在这样的两面性,国共两党合作抗日虽然形成,却很难巩固和顺利发展,不可能不经历波折。

国共两党在如何抗日的问题上一开始就存在严重的分歧,形成两条截然不同的对抗日战争的指导路线。

国民党从中国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出发,力图使抗战的进行不致损害它们的统治地位,并且在打败日本侵略者后继续它们的统治,因而实行片面抗战路线,即坚持国民党一党专政,只是实行单纯政府和军队的抗战,并拒绝一切有利于抗战的根本改革,不给人民以抗日所必需的民主自由权利, 不改善工农大众的生活,防止人民力量在抗战中发展,反对抗日战争成为人民大众的抗战。国民党于 1938 年 3 月 29 日至 4 月 1 日召开的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国国民党抗战建国纲领》,在抗日方面表现的态度是积极的, 但对发展民众运动加了不少限制。

共产党代表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提出一条全面抗战路线。共产党指

出,中国是有力量进行抗战并最后取得胜利的,这种力量的最深厚的根源是在广大人民中,只有动员和组织人民,才能抵御强敌。因而必须在全国进行必要的政治经济改革,废除国民党的一党专政,给人民以充分的抗日民主权利,适当地改善工农大众的生活,充分动员、组织和武装民众抗战,使抗日战争成为真正的人民战争。 1937 年 8 月 22 日至 25 日中共中央洛川会议通过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①,是全面抗战路线的具体体现。

两条路线,两个前途。采取全面抗战路线,必将得到一个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实现中国自由解放的前途。采取片面抗战路线,就不能取得抗战胜利, 而可能得到一个日本占领中国的前途。

这两条截然不同的路线,必然会发生矛盾和冲突,并且贯穿在抗日战争的全过程中。毛泽东在抗战刚开始时,就尖锐地提出:“在统一战线中,是无产阶级领导资产阶级呢,还是资产阶级领导无产阶级?是国民党吸引共产党呢,还是共产党吸引国民党?在当前的具体的政治任务中,这个问题即是说:把国民党提高到共产党所主张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和全面抗战呢,还是把共产党降低到国民党的地主资产阶级专政和片面抗战?”他毫不含糊地作出结论:“‘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这个原则的说明、实践和坚持,是把抗日民族革命战争引向胜利之途的中心一环。”② 以后事实的发展,充分证明他的预见是正确的。

持久战的战略方针

为着动员并组织人民群众进行全面抗战,必须明确地提出抗战的军事战略方针。七七事变前,中共中央就预见到抗日战争将是一场持久的战争。1935 年 12 月,毛泽东在陕北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指出:“要打倒敌

人必须准备作持久战”。七七事变后,在 1937 年 8 月中旬南京国民政府召开的军事会议上,中共代表周恩来、朱德、叶剑英提出:全国抗战在战略上要实行持久防御,在战术上应取攻势,即实行积极防御的方针;华北战区须培养独立持久的能力,并由阵地战转为运动战,同时在敌人侧翼和后方发动民众,开展游击战争,破坏敌人交通运输,牵制消灭日军。可是,国民党领导集团实际上没有听取这些意见。不久,共产党的洛川会议通过的《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再次强调:“应该看到这一抗战是艰苦的持久战。”①如何开展持久战?红军在这场持久战中应该担负怎样的任务?毛泽东在会上指出:红军的基本任务,是坚持独立自主的游击战,并在有利条件下进行运动战,创立敌后抗日根据地,钳制与消灭敌人,配合友军作战(战

①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 354—356 页。

② 同上书,第 391、394 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 398 页。

略支持任务),保存与扩大红军。会议确定:红军在敌人后方放手发动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使游击战争担负起配合正面战场、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战略任务。洛川会议后,张闻天、彭德怀、周恩来等相继发表文章,根据抗战开始后的实践经验,向党内外广泛宣传持久战的方针。但是,“亡国论”和“速胜论”的错误观点仍有着相当大的市场。在国

民党营垒中,有人说:“中国武器不如人,战必败、再战必亡”;也有人说: “只要打三个月,国际局势一定变化,最大的希望是苏联出兵,次之就是英美在上海干涉。”在南京丢失前,蒋介石曾打电报给斯大林要求他赶快出兵。在共产党内,一些人又有轻敌思想,以为依靠国民党二百万正规军就可使抗战速胜。党内党外都有人轻视游击战争,而把希望寄托于正规战争,以为靠正规战就能速胜,游击战无助于取得胜利。从卢沟桥事变到 1938 年 5 月, 抗日战争已经进行了十个月,战争的实践已证明“亡国论”、“速胜论”是错误的。然而,中日战争的过程究竟将怎样发展?中国能否取得抗战胜利? 如何才能取得胜利?这些问题还没有得到明确解决。为了初步总结全国抗战经验,批驳当时流行的种种错误观点,系统阐明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毛泽东在 1938 年 5 月写了《论持久战》这篇重要论文。

《论持久战》明确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的,最后胜利属于中国。毛泽东深刻地揭示了中国抗日战争必须经过持久抗战取得胜利的客观根据。他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①在这场战争中, 中日双方存在着互相矛盾的四个基本特点:第一,日本是个帝国主义强国, 中国是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弱国;第二,日本的侵略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 中国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第三,日本战争力量虽强,但它是个小国,人力、军力、财力、物力均感缺乏,经不起长期的战争,中国是个大国,地大、物博、人多、兵多,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第四,日本的非正义战争在国际上是失道寡助的,中国的正义战争却是得道多助的。第一个特点决定了日本的进攻能在中国横行一时,中国不能速胜,中国抗战不可避免地要走一段艰难的路程。后三个特点决定了中国不会亡国,经过长期抗战,最后胜利属于中国。

《论持久战》科学地预见到抗日持久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明确指出,通过三个阶段,在双方的力量对比上,中国必将由劣势到平衡到优势,而日本则必将由优势到平衡到劣势。其中,战略相持阶段的时间将相当长,遇到的困难也将最多,然而它是整个战争转变的枢纽。这个阶段中,我们的作战形式主要的是游击战,而以运动战辅助之。这个阶段的战争是残酷的,但是游击战争能够胜利。速胜论者不知道战争是力量的竞赛,在战争双方的力量对比没有起一定变化以前,就要举行战略的

①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 447 页。

决战是没有根据的。“中国将变为独立国,还是沦为殖民地,不决定于第一阶段大城市之是否丧失,而决定于第二阶段全民族努力的程度。如能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和坚持持久战,中国将在此阶段中获得转弱为强的力量。”

《论持久战》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 存在于民众之中”。指出争取抗战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充分动员和依靠群众,实行人民战争。

《论持久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战争的纲领性文献,它不仅指明了必须持久抗战才能取得最后胜利的前景,并且提出了一整套动员人民群众, 在持久战争中不断削弱敌方的优势、生长自己的力量、以夺取最后胜利的切实可行的办法。

当抗日战争开始不久,许多人对战争将如何发展还不甚明了的时候,《论持久战》在人们面前那样清晰而有说服力地描绘出战争发展全过程的完整蓝图,回答了人们头脑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一篇论文具有如此强大的说服力量和震撼人心的力量,在历史上是少有的。以后抗日战争的实践,充分证明《论持久战》中的预见是完全正确的,是符合实际情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