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史 学

宋元时期的史学很发展,官、私著述很多,其中以几部大型通史和几部类书尤为著名。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司马光(1019—1086 年),字君实,陕西夏县(今属山西)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史学家。他认为纪传体史书文字繁多,不利于士人、帝王阅读。便决定编一部编年体史书,上接《左传》,自战国开始,写到五代。治平三年(1066 年),他完成了战国部分八卷,进呈宋英宗。英宗十分赞赏,下令开局续修,由司马光主持。次年,神宗为此书赐名《资治通鉴》,取“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之意。司马光编书,邀请著名史学家刘攽(bān 班)、刘恕、范祖禹为主要助手,协助他搜集资料,写出长编,由他删繁就简,写成定本。经过十八年的努力,至元丰七年(1084 年),全书始告完成。

《资治通鉴》共二百九十四卷,又有考异和目录各三十卷。叙事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 403 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 年),以事系年,详略得宜,史料翔实,考证谨严,文笔简洁。以述事论人为主,兼及制度、文化、地理、民族,为一部极好的编年体通史。司马光在书中对一些王朝的兴亡或帝王的成败多所评论,虽以儒家正统观点为指归,但其批妄疾恶、倡导明治的精神,在封建社会中是有积极意义的。

《通鉴纪事本末》 《通鉴纪事本末》是袁枢撰。袁枢,南宋初人。他以纪传体史书叙事零乱,一事往往重见于数篇,不辨主次;编年体史书述事断断续续,不成系统,于是创“纪事本末”体。将《资治通鉴》一书打散改组,将其中同一或相关内容辑在一起,共辑出二百三十九篇,始于“三家分晋”,终于“周世宗征淮南”,每篇有首有尾,按时间排列。这是我国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书。

《通志》 《通志》是郑樵撰。郑樵,南宋末人。他一生不仕,研读四十年,著成此书,共二百卷。此书以记述典章制度为主,分为本纪、年谱、略、世家、列传。其中“二十略”是全书的精华,尤以“氏族”、“六书”、“七音”、“都邑”、“昆虫草木”五略为旧史所无,史料价值极高。此书为典志体史书的代表作之一。

《文献通考》 《文献通考》是马端临撰。马端临,宋末元初人。一生隐居或教书。所撰《文献通考》,共三百四十八卷,起自上古,终于南宋嘉定年间,以典章制度为主,收罗较齐备,略古详今,尤以唐中期以后最有价值。共分二十四门,体例仿《通典》。此书与杜佑的《通典》、郑樵的《通志》合称“三通”。

其他史书 在类书方面,北宋政府组织人力,编纂了几部大书,即百科性质的《太平御览》一千卷,小说汇编的《太平广记》五百卷,文章总集的

《文苑英华》一千卷,政事历史的《册府元龟》一千卷,号称宋代四部大书, 今均完整存在。

在断代史方面,北宋时出现了三部重要著作,即欧阳修、宋祁等撰《新唐书》二百五十五卷,薛居正等撰《旧五代史》一百五十卷,欧阳修撰《新五代史》七十四卷。以上皆列入二十四史。元朝有官修的三部史书,即《宋史》、《辽史》和《金史》,也均列入二十四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