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哲学宗教

  1. 哲 学

唐朝的哲学,唯心主义思想家以韩愈为代表,唯物主义思想家以柳宗元和刘禹锡为代表。

唯心主义 韩愈(768—824 年)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是著名的文学家。他极力反对佛教和道教的荒谬不经之说。可是从哲学的观点来说,他是以儒学的唯心主义思想去反对佛、道二教的唯心主义思想,他的哲学思想基本上是唯心主义的。

韩愈主张天命论。他认为,天有意志,能赏罚。贵贱祸福都取决于天的意志,人对天只能随顺敬畏,不可以人力改变天命。

唯物主义 唐代对唯物主义思想有较大贡献的是柳宗元和刘禹锡。柳宗元(773—819 年)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他认为,宇宙没有起点, 也没有极限,天地未分之前,只有元气,天地既分之后,元气充塞其间。天地、元气、阴阳都是物质的,都没有意志,不可能赏功罚祸。向天呼号,希望它进行赏罚,希望得到它的怜悯,都是非常荒谬的。

他反对君权神授思想,认为帝王“受命不于天,于其人”。①他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遵循着不以人们的主观愿望为转移的客观必然之势,指出历史的发展“非圣人意也,势也”②。

但是柳宗元的唯物论是不彻底的,他崇信佛教,其思想中有明显的唯心主义成分。

刘禹锡(772—842 年)字梦得,彭城(今江苏徐州)人。他进一步探索天与人的关系。认为天与人各有其特点,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作用,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③人虽不能干预自然界的职能和规律,但却可以利用和改造自然。

他还认为,当是非颠倒,法制不行,赏罚不明时,人们对不合理现象找不到解释,就不得不把一切归之于天命,神就是由人在这种情况下创造出来的。

刘禹锡的唯物论也是不彻底的,他也和柳宗元一样崇信佛教。

  1. 宗 教

① 《柳河东集》卷一《贞符》。

② 《柳河东集》卷三《封建论》。

③ 《刘梦得文集》卷十二《天论》。

唐代的宗教很多,这和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以及朝廷尊崇宗教是分不开的。国内原有的宗教如佛、道二教有很大发展,还有一些国外的宗教在这时也传入中国。

佛教 佛教原是印度的宗教,汉代传入中国,此后有很大发展。南北朝末年至隋唐之际,中国的佛教开始出现宗派,各宗派不仅有自己的教义,还有自己的寺院。隋唐时期,佛教的主要宗派有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净土宗和禅宗。唐后期,禅宗分为南宗和北宗两派,南宗宣传顿悟,北宗宣传渐悟。南宗最为盛行,几乎取代其它各宗派,垄断了佛坛。由于以禅宗为代表的佛教,除原有的哲理丰富等长处外,又逐渐中国化,因而在与道教的竞争中占有优势。

隋唐时期佛教的发展与中外交通的发达,佛经的大量传入,译经工作的进步以及统治阶级的大力提倡都有密切关系。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积极提倡佛教,不少皇帝和官僚贵族佞佛,佛教更广为流传。但是随着佛教的发展,僧尼越来越多,寺院占有的土地和劳动人手也越来越多,而且不负担国家的赋税徭役,这就使封建政府与寺院之间在经济利益上产生了严重的矛盾。因此,唐武宗时禁断佛教,给佛教以沉重的打击。但佛教毕竟是统治人民的有力工具,唐宣宗即位后,又继续扶植佛教。

佛教的主要作用和其他宗教一样,都是麻痹人民的思想。但伴随佛教传来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艺术等,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文化吸收了佛教文化,丰富了自身,并得到促进和发展。如在艺术方面,佛教建筑和雕塑对中国的建筑雕塑有很大影响;在文学方面,佛经的大量翻译丰富了中国文学的体裁和内容;在哲学方面,佛教唯心主义哲学影响了儒家思想, 产生了宋代的理学。

道教 道教形成于东汉,以老子李耳为教祖① 。唐朝皇帝以与老子同姓为由,认老子为自己的祖先,于是大力提倡道教,其目的是把唐朝政权加上一层宗教神秘色彩,以利于他们的统治。唐太宗规定道教的地位在佛教之上。唐高宗追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武则天称帝时,利用佛教《大云经》,宣传女人也可以当皇帝①,遂规定佛教居道教之上。唐睿宗时,又规定两教地位平等。唐玄宗则大力提倡道教。他声称曾梦见老子,让人画老子像颁行天下, 并令王公百官皆习《老子》,还在科举考试中增设道举。当时两京(长安、洛阳)和各州府都建有玄元皇帝庙。各地道观曾多达一千九百余所。

道教在统治者的大力扶持下,颇为盛行,许多道士受到皇帝的宠信,不少文人如李白、贺知章等人都崇信道教。但是由于道教教义中的哲理不如佛教丰富,而且道教大多是讲炼丹服食,求长生不死,这需要大量的钱财和空闲时间,一般人民不具备这种条件,所以主要在上层社会流行,影响不如佛教那样大。

伊斯兰教、祆教、摩尼教、景教 伊斯兰教是公元七世纪初阿拉伯人穆罕默德所创。唐代主要由大食的使臣、商人传入中国,在长安、广州、泉州、扬州等地均有信徒。唐中叶以后,传布益广。

① 李耳亦名老聃(dān 丹)。

① 《大云经》即《大方等无想经》。唐薛怀义等以经中有“一佛没七百年后为女王下世,威伏天下”语, 乃造《大云经疏》,以为武后受命之符。

祆教是琐罗亚斯德教的中国名称,约在前七至前六世纪,始创于波斯人琐罗亚斯德。早期流行于中、西亚,南北朝时期,传入中国。在中国亦称火祆教、拜火教。该教认为,宇宙间有光明的善神和黑暗的恶神互斗,以火代表善神而加以崇拜。当时在长安、洛阳、凉州、沙州(治今甘肃敦煌西)等地都建有该教寺庙,信奉者为来唐的波斯及中亚其他地区商人。未在中国人中传布,后渐失传。

摩尼教是公元三世纪时波斯人摩尼所创,约于唐前期传入中国,也叫作明教。该教宣传善恶二元论,认为光明是善的本原,黑暗是恶的本原,人应助明斗暗。教徒应制欲,不食肉,不饮酒,不杀生。在长安、荆州、扬州、洪州(今江西南昌)有寺,在民间逐渐传播。

景教即基督教的聂斯脱利派。公元五世纪前期,兴盛于中、西亚。唐贞观九年(635 年),叙利亚人阿罗本由波斯来我国传教,改教名为景教,并在长安等地建寺礼拜,称“波斯寺”。后改称“大秦寺”。建中二年(781 年),波斯教士景净等在长安立《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记述景教传入中国和在长安建寺度僧、宣传教义的情况。此碑现存陕西省博物馆内。此教在唐后期逐渐失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