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母系氏族公社

母系民族公社的特点 母系氏族公社是氏族社会的主要阶段。母系氏族公社的主要特征是:妇女居于支配地位,丈夫居于妻方,辈份从母系计算, 财产由母系继承。这时实行族外婚制①,就是同一氏族内部不许通婚,只有不同氏族之间的同辈男女可以互为夫妻。后来发展为对偶婚,就是在互婚的男女群中各有一个主要配偶,但不严格。因此,所生子女仍知母不知父。这时氏族共财,实行原始共产主义。母系氏族公社分为初期和发展时期两个阶段。

山顶洞人 母系氏族公社的初期阶段约为距今十万年至一万年之间,考古学上为旧石器时代晚期。这时人类的体质特征已与现代人基本相同,学术界称为晚期“智人”,亦称“新人”。在我国已发现的代表性人类化石有山顶洞人。

山顶洞人是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洞穴中发现的。已发现的 人骨化石属于八个个体,其中较完整的有三具头骨,一为男性老人,二为女性,属于蒙古人种,距今约有一万八千年①。洞穴中所出石器仍为打制,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有些器物则制作精致。如作装饰品用的小石珠、穿孔砾石、兽类牙齿、海蚶壳等。

还发现有骨针,长 82 毫米,最大直径 3.3 毫米,而且钻有规整的针鼻, 以便引线缝衣。骨针的发现,证明了当时的人类已掌握了高超的钻孔技术, 而且穿着已有很大的进步。有些石珠、鱼骨等装饰品用赤铁矿粉染成红色, 说明了当时的人类已有爱美观念。

有的尸骨周围还撒布有赤铁矿粉粒,可能这时已产生了原始宗教观念。在山顶洞人的居处发现有大量的动物化石,其中有鱼骨化石。说明了当时的人类过着以渔猎和采集为主的生活。还有用火的痕迹,估计可能已发明了人工取火技术。

在山西朔县峙峪(shìyù 士玉)发现的峙峪人,距今约有二万八千年,共出的有石镞。说明了这时的人类已使用弓箭。弓箭的发明标志着古人类在征服自然方面又前进了一大步。

河姆渡文化 母系氏族公社的发展时期始于距今一万年左右。从这时起,人类所用石器主要为磨制石器,考古学上称之为新石器,称此时代为新石器时代。此时已发明并使用陶器,这是原始人类文化的一大进步。

① 族外婚制,亦称外婚制、普那路亚制。夏威夷语,共夫的姊妹间、共妻的兄弟间,互称“普那路亚”, 意为“亲密的同伴”。

① 《光明日报》1992 年 12 月 15 日第 1 版报导:“科学家最近经过测定,把山顶洞文化的年代从原定的 1.1

万年推前到 2.7 万年左右,把下窨底部的年代从 1.9 万年推前到 3.4 万年左右。”

河姆渡文化分布在浙江绍兴与宁波之间,为新石器时代繁荣时期的文化,距今约有六千八百年。生产工具有石斧、石凿、骨耜、骨镞等,陶器为黑色,有釜、钵、罐、盆、盘等,都是手制的。河姆渡居民已大量种植水稻, 考古发掘时发现有很多稻谷、稻壳、稻茎的遗存,证明了当时的农业已相当发展。此外,还发现一种栽桩架板高于地面的干栏式建筑①,可证当时的居地近水低湿,建筑技术已相当进步。

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距今约五千多年,亦属于母系氏族繁荣时期的文化。这类文化是 1921 年首次在河南渑(miǎn 免)池县仰韶村发现,因以“仰韶”作为这类文化的名称。这类文化的分布区域很广,遍布于黄河中上游各省,以手制精致的彩绘陶器和磨制石器为其主要文化特点。著名的仰韶文化遗址有陕西西安的半坡村遗址和临潼的姜寨遗址。

半坡村遗址 半坡村遗址在西安的东郊,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村落遗址。遗址略呈椭圆形,北面为氏族墓地,南面为居住区,东北面为陶器窑场。居住区内的建筑有一定的布局,房屋有大有小,大的面积达 120 平方米左右, 只有一间,可能是氏族(或部落)首长的住室或议事集会场所。墓葬是男子、女子分别葬在一起,说明了这里尚实行族外婚。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有石斧、石锛、石铲、石刀等,多磨制得比较精致合用。还有骨器、陶器等。这里已经处于“锄耕农业阶段”。谷物有粟、稻等,用石磨盘、石磨棒以去谷皮。还开始种植白菜、芥菜等。家畜饲养业已出现,主要饲养猪、狗。居民除经营这样的原始农业和饲养业外,还要捕鱼、狩猎、采集果实以补助生活。

半坡居民的主要手工业有制陶器、石器、骨器、纺织、木工等。陶器是手制的,有瓮、罐、瓶、盆、钵、鼎等。上绘黑色或红色漩涡纹、波浪纹、几何纹、花瓣纹、鱼纹、鹿纹和人面形图案等。人们称这类陶器为彩陶。有些彩陶造型和纹饰十分精致美观。

有些彩陶上刻画着类似文字的符号,这可能是中国古代文字的萌芽。

细石器文化 细石器文化是一种以细小的打制石器为主要特征的文化,分布在我国东北、内蒙古、宁夏、新疆和西藏等广大地区。器形有刮削器、尖状器、石钻、石镞等,主要用玛瑙和燧石作成,亦使用陶器。这是一种以渔猎、畜牧经济为主的新石器时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