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上昭告天下的封禅礼

公元前219年,也就是雄才大略的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天下之后的第三年,秦始皇东巡郡县,召集齐、鲁的儒生博士70余人到泰山下,商议封禅的典礼,以表明自己当上皇帝是受命于天的。

儒生们的议论各不相同,难于施行。于是他绌退所有的儒生,借用原来秦国祭祀雍上帝的礼封泰山、禅梁父,刻石颂秦德。颂辞称:

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饬。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亲巡远方黎民,登兹泰山,周览东极。从臣思迹,本原事业,只颂功德。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

都是称颂自己的功德。刻石是四面环刻,颂辞刻了三面。

在古代的政治制度中,封禅可说是最盛大,其起源或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先民筑坛祭祀的习俗,是非常悠远的。封禅的起源多与当时社会的生产力和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认识有很大的联系,人们对自然界的各种现象不能准确地把握,因此产生原始崇拜,特别是在恐惧的状态下,对日月山川、风雨雷电更是敬畏有加,于是“祭天告地”也就应运而生,从最开始的郊野之祭,逐渐发展到对名山大川的祭祀,而对名山大川的祭祀则以“泰山封禅”最具代表。

其实,封禅是古代统治者举行的一种祭祀天地的礼仪。封为祭天,禅是祭地,它专指在泰山进行的祭祀天地的活动。为什么封禅必须到泰山呢?

古人认为,泰山是五岳中的东岳,东方主生,是万物之始,是阴阳交替的地方,所以理所当然就成了新王朝、新帝王向天神地报成功、以取得合法统治地位的最佳场所。同时泰山又是五岳之冠,称为“岱宗”,泰山顶上离天最近,所以要在泰山顶上行封,泰山脚下行禅。

在封与禅中,古人又认为天为阳、地为阴,天高于地,所以封的仪式也重于禅。行禅的地方历代并不完全一致,虽然都在泰山附近,但有的在云云山,有的在肃然山等,然而最主要的是在梁父山,故有“封泰山、禅梁父”的说法。只有帝王才有资格封禅。

《史记·封禅书》中曾经记载有春秋时期齐相管仲论封禅一段话,说齐桓公称霸后想行封禅之祀,管仲反对,认为古代封泰山、禅梁父的有72代的帝王,著名的有无怀氏、伏羲、神农氏、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汤、周成王等12个,都是受命之后才举行封禅仪式的。

他们那时候封禅,有嘉禾生出,凤凰来仪,种种祥瑞不召而至。桓公自知没这么大的福气,只好放弃了封禅的妄想。《史记》记载,舜、禹以后举行过封禅的只有两个人,即秦始皇和汉武帝。

西汉中叶,随着汉王朝在政治、经济领域的封建中央集权日益加强,汉代至尊的天帝神确立了之后,汉武帝决定按古礼举行封禅。但是,这封禅的礼仪,儒生与方士说的,各不相同。汉武帝便把封禅祭器拿给他们看,问古礼究竟怎么样,谁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汉武帝索性自定用祭太一神的礼仪。

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先到梁父山行禅礼祭地,然后到泰山下东方设坛,举行一次封礼祭天。下埋玉牒书之后,汉武帝与少数大臣登上泰山之巅,举行了第二次的封礼。

武帝封禅,祭天采用祭太一神之礼,设坛三层,四周为青、赤、白、黑、黄五帝坛,杀白鹿、猪、白牦牛等作祭品,用江淮一带所产的一茅三脊草为神籍,以五色土益杂封,满山放置奇兽珍禽,以示祥瑞。

汉武帝则身穿黄色衣服,在庄严的音乐声中跪拜行礼。为了纪念这次封禅典礼,武帝还特改年号为“元封”。

关于封禅的条件,西汉太史公在《史记·封禅书》中明确给出了帝王封禅所必需的条件:即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帝王在当政期间,只要具备两者任何一个条件即可封禅,但两者之间有着某种隐秘的联系,帝王贤明、天下太平、天降祥瑞三者之间应该是一种相互依附的关系。

《史记·封禅书》中记载:

每世之隆,则封禅答焉,及衰而息。

也就说,帝王当政期间要有一定的功绩,即使得天下太平,民生安康才可封禅、向天报功。

至于天降祥瑞之说,则比较隐秘,这和古代的“天人相应”思想有着极大的联系,也就是说帝王贤明,才可能出现太平盛世,而在太平盛世将来之时,天往往会降祥瑞以示征兆,即所谓的“国之将兴,必有征祥”,至于天会不会降祥瑞、什么时候降祥瑞、降在什么地方,实则是一个非常隐秘的事情。

封禅仪式在中岳嵩山和东岳泰山中都曾举行过,但以泰山的次数多且影响大而出名,自秦皇开始,至宋真宗止,共有6位帝10次封禅泰山。有秦始皇封禅泰山,统一六国,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国家,汉武帝封禅泰山,武帝雄才大略,扫除边患。

有唐高宗率文武百官、扈从仪仗,武后率内外命妇,封禅车乘连绵数百里,云集泰山下,举行封禅大典,封禅结束后在朝觐坛接受群臣朝贺,下诏立“登封”、“降禅”、“朝觐”三碑,称封祀坛为“舞鹤台”、登封坛为“万岁台”、降禅坛为“景云台”,改元乾封,改奉高县为乾封县。

唐玄宗封禅泰山,开元盛世,国力昌盛,而且一改封禅诰文秘而不传的规则。宋真宗封禅泰山,上演了一幕“天书从天而降”的故事。从明代开始,朱元璋取消了泰山的封号,此后,明清两代将原来的封禅改为了祭祀。

[旁注]

祭祀 华夏礼典的一部分,是儒教礼仪中主要部分,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是以事神致福。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祇、人鬼。天神称“祀”,地祇称“祭”,宗庙称“享”。祭祀有严格等级。天神地祇由天子祭。诸侯大夫祭山川。士庶只能祭己祖先和灶神。

管仲(公元前725年~公元前645年),被称“管子”、“管夷吾”、“管敬仲”。春秋时期齐国的政治家,哲学家,军事家,周穆王的后代。为齐国上卿,有“春秋第一相”之誉,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霸主,所以又说“管夷吾举于士”。

汉武帝(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西汉时期第七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诗人。开拓汉朝最大版图,在各个领域均有建树,汉武盛世是古代历史上的三大盛世之一。

祥瑞 吉祥的征兆。祥瑞又称“福瑞”,被儒学认为是表达天意的、对人有益的自然现象。如出现彩云,风调雨顺,禾生双穗,地出甘泉,奇禽异兽出现等。

[阅读链接]

唐高宗封禅是在665年10月,高宗率文武百官、扈从仪仗,武后率内外命妇,封禅车乘连绵数百里,随行的还有突厥、于阗、波斯、天竺国、倭国、新罗、百济、高丽等国的使节和酋长。12月云集泰山下,派人在山下南方四里处建圆丘状祀坛,上面装饰五色土,号“封祀坛”;在山顶筑坛,咸亨“登封坛”;在社首山筑八角方坛,称“降禅坛”。

第二年的2月,高宗首先在山下“封祀坛”祀天;次日登岱顶,封玉策于“登封坛”;第三日到社首山“降禅坛”祭地神,高宗行初献礼毕,武后升坛亚献。封禅结束后在朝坛接受群臣朝贺下诏立“登封”、“降禅”、“朝”三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