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族的礼仪行为规范

周代,士是统治阶级中最低一个层次,也是人数最多的一个阶层,它联结着整个社会中的上下两大阶层,故而周代便以士阶层为基础,制订了一系列的礼仪,来规范他们的行为,这便是士相见礼。

先秦时期人与人相见的礼节主要有跪拜礼和揖礼。据《周礼》记载,拜礼有几种:

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

在这些拜礼中,以稽首、顿首、空首、肃拜最为重要。稽首是最隆重的拜礼,是臣拜君之礼,其动作是屈膝而跪,两手相叠拱地,头慢慢俯及于地,停留片刻后起身。

顿首用于地位相等者之间,其行礼形式与稽首同,但头顿地即起,故称“顿首”。空首是君对臣的回礼,其行礼形式也与稽首同,但头不及地,触手后即起,故又称为“拜手”。肃拜是拜礼中最轻的一种,其拜仪是屈膝跪地,头微俯,手举而下,使用者一是将士,因其身披甲胄,不便拜倒,二是妇女。

揖礼比拜礼轻,多用于宾主相见之时。揖就是抱手为礼,对没有亲属关系的庶姓用“土揖”礼,推手时稍稍向下;对有婚姻关系的异姓,用“时揖”礼,平平推手;对同姓则用“天揖”礼,推手时稍稍向上;对于地位尊贵者,则用“长揖”礼,即两手合抱高举,自上而向下移。

唐宋时期,古人的居处方式有很大改变,由于桌椅等家具的日趋普及,人们不再席地而坐,因而行跪拜礼比较麻烦,致使跪拜礼中的区别日趋模糊,稽首、顿首等混淆了;也使得跪拜礼的行使范围有了局限,主要用于对君父等尊长行礼,而其余则多用揖礼了。

跪拜礼在后来也有所变化,如清代觐见皇帝,行的是“三跪九叩礼”:先将马蹄袖放下,然后双膝跪地,挺直上身,右手伸平举至鬓角处,手心向前,放下,再举起,再放下,如此3次,即为一跪;反复这一动作3次,即为三跪九叩。

此外,又有“碰响头”,即叩头至地,并要叩碰出“咚咚”的响声,这大多用于请罪等特定场合。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繁复难行的古礼已很难适应人际交往日趋频繁的现实需要,因而日益趋向于简化。

除易于行用的揖礼外,宋辽时期,请安和万福礼逐步盛行起来。请安礼用于下对上、幼对长的礼节,男子屈右膝半跪,口称请安,女子双手扶左膝,右膝微屈,往下蹲身。万福,站立拢手,略提长襟,隋唐时期称“敛衽拜”,后因妇女行此礼时口称万福,即随而称之为“万福”。

元代以后,敛衽万福为妇女专用之礼。后来,随着西方礼仪的传入,鞠躬、握手等又逐步取代过去了的揖、请安和万福等礼。依照礼经规定,古人相见时要携带礼物,以表示敬意,称为“执挚”。

士人与人相交,也应当有此信义。其他各阶层之人也各有其挚。天子以鬯一种酒为挚,诸侯以玉为挚,卿以羔为挚,大夫以雁为挚,庶人以鹜为挚,工商之人以鸡为挚。后代的送礼之风,即渊源于此。

士与士初次相见,主人要辞谢,表示才德浅薄不足以辱大驾之意。经来宾一再恳请后,主人方才敢见。主人迎出大门,与来宾互行拜礼,然后主人三揖,请来宾自左入门,自己则自右入门。来至庭中,宾客奉上礼物,主人要3次辞谢,然后方才受掣。受掣后主人要请求回访,到期要将来宾带来的挚还回。

士相见所谈的内容,在礼经中也有严格的规定。与君主谈话,要谈君使臣之礼。与卿大夫谈话,要谈臣事君之道;与老人谈话,要谈弟子之礼,与幼者谈话,要谈孝悌于父兄之道等。

言谈时的表情与态度也很重要,要求内容整肃,坐姿端正,十分认真而专心地谈话。谈话开始时要察言观色,判断是否可以开始言谈;开始讲话后要将视线下移到对方的衣领处,不可一直盯着对方的脸看;讲完之后要抬目观察对方,看其是否赞同自己的看法;在不讲话时也要专心,不能懈怠,特别要注意自己的视线,站着时看脚,坐着时视膝,千万不可目光游移不定。否则,就是对对方的不敬。

在相谈一段时间后,来宾要随时注意对方是否有疲倦的表示,诸如呵欠伸腰、变换姿势以及问讯时间早晚等,这些动作表示着主人已有逐客之意,来客就应该马上知趣地起身告退。来宾退出时,主人要相送到门。

相送时还有“三辞”之仪:一辞而许送,称为“礼辞”;再辞而许送,称为“固辞”;三辞而不许再送,称为“终辞”。终辞之后,相见之仪方告结束。

从礼经中的士相见礼看,是很强调双方间的尊敬和礼貌的,对后代的相见礼都有很大的影响。直至宋代,才在礼典中出现了相见礼的内容,其后直至明清时期,皆有此礼。此时的相见礼,主要是根据封建官员的品级高下,确定其相见时所应执的礼仪,以及官员与庶人之间、庶人与庶人之间,根据其地位尊卑以及年辈高低,在相见时所应执的礼仪。

如宋代规定,下级官员在路上遇见上级,必须“敛马侧立”,候其通过或分路引避。又如明代规定,学生见老师,若是相别时间已久,必须四拜行礼,若是近别,则行揖礼。

与此同时,这套相见礼中也继承和保留了先秦时期重礼节、讲礼教的传统。例如清代规定:士庶相见之礼,主人出迎来宾,主客相揖而入,登堂再行拜礼。饮茶叙谈之后,客人告退,主人送至大门外,宾主相揖而别。

这套礼仪程序,与先秦时期的士相见礼,差别并不甚大,这也说明了中华民族以礼待客,互相尊重的优良传统源远流长,而且从未间断。

[旁注]

甲胄 作为将士的防护性兵器,在冷兵器时代充当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类似于现代战争中的防弹服,可以较大程度地保护将士身体免遭敌方进攻性兵器的重创,进而能够增强战斗力并给敌方以更猛烈地打击。

请安 明清时期“请安”为问安礼节的一种,源于明代军礼,后衍化为日常礼节,男女行礼方式有所不同。后来,“请安”意为“问安”。与之相关的跪安是宫廷、五公府和宗室家庭的礼节,用于特定场合,有严格的规范和要求。

孝悌 孝,指还报父母的爱;悌,指兄弟姊妹的友爱,也包括了和朋友之间的友爱。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孝悌不是教条,是培养人性光辉的爱,是中国文化的精神。

品级 即官品。区分官员地位高低的等级。魏晋时期分官员等级为九品,自一品至九品。北魏时期每品各分正、从,共18品,四品以下各品又各分上、下阶,共30阶。唐宋时期文职同北魏,武职三品起分上、下阶。元明清时期文武官皆分九品,各有正、从而无上、下阶之分。

[阅读链接]

在古代,诸侯之间订立盟约时,必须举行一种“歃血为盟”的仪式,就是赴会的诸侯都要喝口牛血以表诚意。

这种“歃血为盟”的仪式是很隆重的,具体的结盟程序是:此次结盟的次盟者先将一头活牛的牛耳割下来,取血,盛于敦中,由次盟者执盘和敦,主盟者莅之,尝一口牛血,与盟者于是相继歃血,表示彼此之间有天地神灵为鉴,要坚守盟约,倘若有违约者,必将遭受神灵的惩罚,最终将像牛一样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