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恭毕敬——五礼之凶礼
凶礼是古代五礼之一,指用于吊慰家国忧患方面的礼仪活动。包括丧葬礼、荒礼、吊礼、恤礼、袷礼等。后多特指丧葬、持服、谥号等礼仪。
在这些丧俗之下保留了大量的古代文明和丰富的历史史料,我们认识历史、探索古代社会的渊源提供了线索,对于古代传统文化也有大量的历史遗存,对我们在历史、社会、民族等方面的探索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史实。
丧葬中的招魂和入棺之礼
在古代的云南纳西族的习俗里,每家都悬挂着一个存放家庭成员灵魂的竹篓,姑娘出嫁到婆家,要进行灵魂从娘家转接入婆家的巫术仪式,只有这样才表示新人真的到了婆家,在当地的观念里该仪式甚至比转户口还重要。
当有人去世时,则要为其举行招魂仪式,这时招魂的目的不再是让灵魂返回肉体,而是指引灵魂返回祖先居住的地方,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叶落归根。
为此,纳西族的东巴专门绘有“神路图”,上面写着本族迁徙路上经过的地名,这些地名往往多达一两百个,招魂时东巴要面朝死者的灵柩,倒退着一边走一边按顺序依次高声念出。
古人临终之前,皆移居于正寝,家属守在床边,提着病危之人的手足,给其脱掉内衣,换上新衣,然后“属纩以俟绝气”。
纩是一种质地很轻的新丝棉絮,用来放在弥留者的口鼻上,以察验是否还有呼吸,此即称为“属纩”。由此即有把临终之人称为“属纩”的说法。
一旦验明已经死亡,环伺在一边的亲属等立即开始痛哭,涕泪交下。临终之人根据其身份的不同,其死亡也有各种不同的叫法,《礼记·曲礼》中记载:
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等级森严的古代礼制不放过任何一个人,哪怕是死人,都得按其等级享有不同的待遇。
人之初死,不能立即治丧,要马上为之招魂,希望发生奇迹,让他再活过来,此即称为“复”。复,就是为死者招魂的仪式,由活着的人拿着死者的上衣,一手执领,一手执腰,登上屋顶,面向幽冥世界所在的北方,拉长声音高喊死者的名字,如此重复3次,希望死者的灵魂回来。
然后,把死者的上衣卷起来投到屋下,另一人接过衣服,赶快覆盖到死者的尸体上,希望其复活。这一仪式,表示亲属不忍死者死去,为挽留其生命所做的最后一次努力。死者复而不醒,然后才能开始办理丧事。
沐浴死者的亲属脱去华美艳色的衣裳,易服着素,开始居丧。先为死者沐浴,整理仪容。沐,是洗头,浴,是洗身,所用的水是烧热的洗米水,擦洗的布是细葛巾。沐浴后为死者修剪头发、胡须、指甲、趾甲等,使其仪容整洁,表示质本洁来还洁去的意思。
殓是丧葬之礼当中的入棺之礼,有着一定的严格标准。小殓死者死后的第二天早晨,正式穿上入棺的寿衣,称为“小殓”。小殓的时候,房中陈列着所有的殓衣,堂下陈列着各种馔食,一面为死者入殓,一边向死者祭奠。
死者的亲属要抚尸擗踊,即捶胸顿足地痛哭,表示极度的哀伤。为死者着装之后,要用衾被裹尸。
衾被有严格的标准,周礼规定,国君用锦衾,大夫用缟衾白色细绢,士用缁衾黑色布。唐代,皇帝饭粱含玉,三品以上官饭粱含壁,四五品官饭稷含碧,六品以下饭粱含贝。明代则五品以上饭稷含珠,九品以上饭粱含小珠,庶人饭粱含钱。
饭含是入殓时的一种丧仪。饭是在死者口中放入米、贝等物,含是在死者口中放入珠、玉等物。饭含的目的一是防止死者无饭可食,变成饿鬼;二是用珠玉等物保护尸体。饭含之物也因各人身份的尊卑不同而有区别。关于饭,《周礼》规定:“君用粱,大夫用稷,士用稻。”
《礼记》也记载:
天子饭九贝,诸侯七,大夫五,士三。
关于含,天子以珠,诸侯以玉,大夫以玑,士以贝,庶人含谷实。清代则规定一二品官用绛色衾,三四品官用黑色衾,五品官用青色衾,六品官用深青透红的绀色衾,七品官用灰色衾。到了夜晚,要通宵点燃烛火。.
时代不同,死者的饭含之物也不完全一致,但有一点是共同的:越是权贵,其饭含之物就越是贵重。如慈禧太后,口中竟含着一颗夜明珠,据说此珠分开时则透明无光,合拢时则发出绿光,可在百步之内照见头发。
大殓指入棺仪式,在小殓次日举行。大殓时,也要陈衣陈馔,如小殓一样,然后抬入棺木,孝子孝妇擗踊痛哭,在棺内铺席置衾,奉尸入棺,盖棺之后,擗踊如初。接着进行祭奠,宾客向死者行礼,孝子答拜,孝妇在帷内痛哭。
宾客走后,孝子孝妇再次哭踊。棺是盛放死者的葬具,最初的棺是陶制的,商代以后才用木棺。不同社会地位的人,在棺木的数量和材质上,有很严格的区别。
周制中规定,天子五棺二椁,诸侯四棺一椁或三棺二椁,大夫二棺一椁,士一棺一椁。天子所用之棺,最外一层称“大棺”,第二层称“属”,皆用梓木制作,故又统称“梓宫”,第三层棺称“或”,用椴木制作,第四五层是用水牛皮和犀牛皮制成的革棺。
此外,棺木的大小尺寸、油漆颜色、花纹图样、装饰用料等也都不一样。在棺之外,间隔一定距离,再加套棺,称为椁。君之椁用松木制作,大夫椁用柏,士用杂木椁。
这种等级差异十分明显的棺椁制度,后世在一定程度上还在沿用,如明代规定,官员之棺用油杉朱漆,椁用土杉,庶人棺用坚木,无椁,漆用黑漆、金漆,不得用朱红。
[旁注]
《曲礼》 一本古书。是组成《礼记》的一部分。曲为细小的杂事。礼为行为的准则规范。“曲礼”是指具体细小的礼仪规范。可以分为《曲礼上》和《曲礼下》两部分。
《周礼》 儒家经典,西周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周公旦所著,融合道、法、阴阳等家思想。《周礼》所涉及之内容极为丰富,各种名物、典章、制度,无所不包,堪称为上古文化史之宝库。
孝子 《礼记》这样定义“孝”:“祭称孝子、孝孙,丧称哀子、哀孙。”父亲或母亲刚去世的时候,非常哀痛,哭得上气不接下气,称作“哀子”;过了一段时间,哀痛慢慢减轻了,停止了哭泣,这时再祭奠去世的父亲或母亲,称作“孝子”。因此,“孝子”是祭奠的时候才使用的称谓。
[阅读链接]
在《论语·子罕》中记载:孔子看见穿丧服、戴礼帽穿礼服的人和盲人。相见时,即使这些人年轻,孔子必定站起来。行过别人面前时,一定快步走过,以示敬意。
古人敬人的方法,也有值得借鉴的地方。首先要尊重他人的意愿,体谅别人的需要和禁忌,不能强人所难。不苛求别人做不能做的事,不强求别人接受不喜欢的东西。古人说:“不责人所不及,不强人所不能,不苦人所不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这个意思。在与人交往中,幽默与善意的玩笑往往给人带来轻松愉快,但决不可戏弄取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