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先蚕和籍田的劝农礼

上古时期,黄帝战胜蚩尤后,建立了部落联盟,黄帝被推选为部落联盟首领。他带领大家发展生产,种五谷,驯养动物,冶炼铜铁,制造生产工具;而做衣冠的事,就交给正妃嫘祖了。

在做衣冠的过程中,皇帝的元妃嫘祖和黄帝手下的另外3个人做了具体分工,胡巢负责做冕,伯余负责做衣服,于则负责做履。

而嫘祖则负责提供原料,她经常带领妇女上山剥树皮,织麻网,她们还把男人们猎获的各种野兽的皮毛剥下来进行加工。不长时间,各部落的大小首领都穿上了衣服和鞋,戴上了帽子。

但是后来,嫘祖总是吃不下任何东西,形容憔悴。人们想了各种办法,做了好多嫘祖平时爱吃的东西。谁知嫘祖一看,总是摇摇头,一点也不想吃。

有一天,这几个女人悄悄商量,决定上山摘些野果回来给嫘祖吃。她们一早就进山,跑遍了山山峁峁,摘了许多果子,可是用口一尝,不是涩的,便是酸的,都不可口。

天快黑了,突然在一片桑树林里发现满树结着白色的小果。她们以为找到了好鲜果,就忙着去摘,谁也没顾得尝一小口。等各人把筐子摘满后,天已渐渐黑了。她们怕山上有野兽,就匆匆忙忙下山。

回来后,这些女子尝了尝白色小果,没有什么味道。又用牙咬了咬,怎么也咬不烂。大家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知道是什么果子。

正在这时,造船的拱鼓走了过来,发现几个女子站在那里发愣,连忙问发生了什么事。女子们便把她们为嫘祖上山摘回白色小果的事说了一遍。

拱鼓一听,哈哈一笑说一听马上就要去看。这些女子为了不让嫘祖走动,便把缠在棒上的细线拿到她身边。

嫘祖是个非常聪明的女人,详细看了缠在木棒上的细丝线,又询问了白色小果是从什么山上、什么树上摘的。然后她高兴地对周围女子说:“这不是果子,不能吃,但却有大用处。你们为黄帝立下一大功。”

说也怪,嫘祖自从看了这白色丝线后,天天都提起这件事,病情也一天比一天减轻,开始想吃东西了。不久,她的病就全好了。她不顾黄帝劝阻,亲自带领妇女上山要看个究竟,嫘祖在桑树林里观察了好几天,才弄清这种白色小果,是一种虫子口吐细丝绕织而成的,并非树上的果子。

她回来就把此事报告黄帝,并要求黄帝下令保护桥国山上所有的桑树林,黄帝同意了。从此,在嫘祖的倡导下,开始了栽桑养蚕的历史。后世人为了纪念嫘祖这一功绩,就将她尊称为“先蚕娘娘”。战国时期,附会以天驷星座代表先蚕。

周代,天子诸侯皆设有公桑蚕室,筑于河川附近。仲春二月,天子后妃祭祀先蚕神。三月,皇后亲率内外妇人在北郊亲躬亲桑事,以鼓励蚕桑生产,其意义与籍田相似。封建社会,皆由皇后率妃嫔举行此典,历代行之,形成祀先蚕,也称“祈蚕桑”、“亲蚕”,成为古代吉礼的一种。

籍田,也称“籍田”,即在孟春正月,春耕之前,天子率诸侯亲自耕田的典礼。源自原始社会,春初部落长带头耕种,然后才开始大规模春耕生产的古俗。它是“祈年”的礼俗之一,又称“亲耕”。寓有重视农耕之意,自周汉时期以来,各代多行之,然并非每年举行,也有废而不举行的。

届晨,以太牢祀先农神,在国都南面近郊,天子执来,后代执犁,三推三返,群臣以次耕,王公诸侯王推五反,孤卿大夫七推七返,士九推九返,然后籍田令率其属耕播毕,礼成,命天下州县及时春耕。

劝农,即提倡和勉励百姓农耕。我国古代以农桑为本,天子、诸侯往往于春初躬耕籍田,以劝勉农人耕作,籍田是整个劝农活动中的重要典礼。

历代地方官至春耕时,都需下乡“劝农”,使民不误农时,因田赋为封建国家的主要收入,春耕关系到一年的收成,直接影响天下的治乱,故统治者对农耕非常重视。

上陵,是古代吉礼的一种,即帝王拜扫祖先陵寝。始于秦汉时期。每上陵,皇室成员和大夫以上官员,必须陪同皇帝拜见祖先神座,并申告丰歉情况,以祈神灵保佑。各代沿袭。

祀先代帝王,是古代吉礼的一种,指对传说中三皇五帝等有功于民者的祭祀。如帝喾、尧、舜、禹、黄帝、颛顼、契、冥、汤、文王、武王等都要举行崇祀。后来,受祭的先代帝王越来越多。

秦始皇在巡游天下,经过名山大川时,曾经祭祀先代帝王。他到云梦望祀虞舜于九嶷山,因为相传虞舜死后葬于九嶷山。他到会稽,会稽有大禹陵墓,于是祭祀大禹。

后来历代帝王出巡多仿效秦皇,祭祀先王。自汉代起,开始为先代帝王维修或营建陵园,分别立祠祭祀。隋代以祭祀先代帝王为常祀。在京城立有三皇五帝庙,另立庙祭祀三皇以前诸帝,并且在先代帝王始创基业的肇迹之地分别建置庙宇,以时祭祀。

1373年,太祖始创在京都总立历代帝王庙。

明代嘉靖时期,在北京阜成门内建历代帝王庙,祭祀先王36帝,择历朝名臣能始终保守节义者从祀。

清代沿用此庙,初祀三皇五帝等。对于先代帝王的陵寝,清代祀典规定祭祀三皇五帝以下数十处,春秋两季仲月致祭,或在陵寝筑坛而祭,或在当地享殿行礼。凡皇帝巡游,途经先代帝王陵庙,皆有祭享之礼。

[旁注]

正妃 在后字转意成为君主嫡配的称号前,便是以妃字称呼君主的“嫡配”,而当时君主嫡配除称作正妃之外,也可称为“大妃”、“元妃”、“嫡妃”。

黄帝 上古时代一位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是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传说黄帝是少典与附宝之子,本姓公孙,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建都于有熊,也称“有熊氏”。黄帝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创医学等。

太牢 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大夫 古代官名。西周时期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世袭,有封地。后世遂以大夫为一般任官职之称。至唐宋时期尚有御史大夫及谏议大夫之官,明清时期废。

[阅读链接]

西周时期设立的民政官员,在组织管理井田生产时皆负有教化之责。如耕作制度,这是劝课农桑必须授之于民的内容。当时实行过的“二田制”或“三田制”的轮耕方法和合耦于锄的制度,皆由大司徒的属官“遂人”宣教于六遂之民。

《礼记·祭义》多处记载有关养蚕的活动,在养蚕过程中教化百姓,如对蚕房的设置,有严格的规定:“古者天子诸侯,必有公桑蚕室,近川而为之,筑宫仞有三尺,棘墙而外闭之。”还提出“奉种浴于川”,这是指养蚕前必须浴种,把反映了一定科学的生产经验,定为民俗礼仪,可做到家喻户晓,既生动形象,又普及了先进的生产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