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武之师的仪仗校阅之礼
在周代,当时已经有部队日常训练的制度,据《礼记·月令》记载,每年的孟冬之月,天子亲临讲武,命将帅操练士卒,讲习射、御、角力之技。这就成为后世冬季大阅兵的大阅之礼的源起,从而演变成一种校阅之礼。
在古代,为了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一向都非常重视军队的平时训练,这种经常性的训练,不仅可以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使之常备不懈,而且一旦碰到战事,马上即可上阵应战。
古代军队的训练,大多是在专门的训练场即在校场上进行,在锣、鼓等敲击乐器敲击出的节奏指挥下,战士们进行着变换阵形、格斗以及前进、后退、疏散、集合等各类基本功的训练。这种训练的成果,将在每年都要举行的大阅兵上体现出来,因此,古代又把军队平时训练的各类活动和制度,统称为“校阅之礼”。
汉代校阅之礼则有都试之制。都试,在每年10月由朝廷和地方郡一级衙门同时举行。在各级军事长官的负责下,从所属范围内抽调军队,集合演练骑射诸技,并当场比试考核,以定各部队平时训练水平之优劣,优者赏,劣者罚,从而保证军队的战斗力。
东汉时期,为防地方势力坐大,废除了地方都试之制,但朝廷的演武校阅仍照常举行。东汉时期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也是最为有名的校阅,发生在东汉末年的188年。当时东汉王朝的统治已摇摇欲坠,西方羌人叛乱,各地暗流汹涌,地方军阀拥兵一方,普通百姓不断举义。
为稳定腐朽的汉王朝统治,在大将军何进的主持下,召集四方兵将会集京师,举行了大规模的讲武,意在向天下炫耀武力。讲武于平乐观举行,观下建有大坛,坛上张十二重五彩大华盖,汉灵帝坐于其下,步兵、骑兵数万人在“西园八校尉”的统领之下,个个结营为阵,进行操练。
西园八校尉中,后来逐鹿中原、争雄天下的一世之雄如曹操典军校尉、袁绍中军校尉等俱在其列。北魏时期,校阅演兵由讲练阵法、操练基本功等内容转向了更重实战效果的对抗演习。
全军分成南、北两军,各由主将统领,先由步军操练阵法,共达20余种之多,做遥相对抗之势。阵法操演完毕,两军各选骑士6000人互相挑战,进行实战模拟演练,最后以北军胜而南军败结束。
后齐时期讲武,更重视战阵之法的演练。其演练的重点分为目、耳、心、手、足五大环节:
所谓目,要求每个战士都能熟知各式旌旗及各式旗语的意思,旗卧则跪,旗指则起,使全军行动整齐。
所谓耳,要求战士熟知军中金鼓的意思,击鼓则进,鸣金则止,使全军行动如一。所谓心,要求战士了解军法严明,严格按军令从事,从而使全军一心,能如意指挥。所谓手,要求战士能熟练运用各类兵器,在各种不同的情况下,都能适当地运用格斗技术,以求克敌制胜,从而发挥各类兵器的特长,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所谓足,要求战士们能练出一副铁脚板,跋山涉水,长途奔袭,都能应付裕如,从而使军队能招之即来,来之能战。通过这5个重点环节的训练,使全军万众一心,阵法严整,能有效地抗击任何来犯之敌。
唐代于仲冬之月讲武,全军集合于都门之外的校场上演练,皇帝、文武官员、地方使臣、番邦宾客皆前往观看,百姓也可在校场外观阅。参加演练的步、骑军一分为二,成东、西两军,相向而立。待主将代全军宣誓及申明纪律后,演武随即开始。
先由步军登场,听得战鼓擂响,令旗举起,全体士兵行进,击钲停步。鼓响3声,令旗偃倒,士卒皆跪。如此反复操演数遍之后,接着演习阵法,东、西两军结阵相向,依五行相胜之法,不断变幻阵法,互相抗衡。随之两军各派出50名能征善战之士,手持刀盾,捉对厮杀。
最后,两军皆变为直阵,由旗鼓指挥,同时向中线而进,面对面地进行模拟攻防演练,以检阅战士的技击水平。如此对阵法、指挥系统、技击水平、兵器运用能力等全面检阅后,步军退场,骑兵进场,其演练内容、程序等俱与步军相似。
宋代校阅之法号称最为严密而完善,宋代在京师四周设置了4个大校场,皇帝亲自参加讲武典礼,步、骑、水等各军兵种都要参加演练,演练的内容更注重从实战需要出发,并根据战士在演练中所表露出来的技战术水平,品定士兵的等级,作为升迁、赏罚的重要依据。
此外,宋代对演练的各项内容都规定了明确的标准,成为一项制度而颁布执行。据记载,宋代对步战技巧、马战技巧、水战技巧、各类兵器运用技巧,如发射弓箭的执弓、发矢、运手、举足、移步等各步骤都详加分解,制订了规范化的条文,还绘图加以详细说明,规定所有战士都要熟加记诵。
宋代对阵法的演练特别讲究,他们总结了前人对阵法运用的心得,确定了多种多样的阵图,要求将领和士卒都要熟知各阵的排列与运用,甚至在战时也强令军队按照皇帝御定的阵图作战,而不考虑战场具体情况是否适合。
所以,宋代这种脱离实际情况的教条化的训练,虽然使训练的制度和方法等都更趋规范,战士个体的战斗能力也有所提高,但在实战中却作用不大。
自明中叶以后,武备懈弛,军队空虚,壮兵多充将领劳役,而老弱之徒充斥军营,吃空额的更是比比皆是。在这种情况下,大阅讲武自然流于空谈,大多走过场了事。到了明代末叶,甚至连这种形式也都不再举行。
清以弓马得天下,对军队训练比较重视,清代初期有3年一大阅的规定,这一制度一直坚持到嘉庆帝时期。清代康熙时又另创“会阅”典礼,由清军会同蒙古各盟旗藩王共同举行。
清代时火药兵器已广泛运用于实战,故清代大阅之礼除有传统的检阅以冷兵器装备的各兵种作战水平之外,还要检阅以火器装备的部队。
据载其操演之法是每前进5丈做一次实弹射击,如此连续9次,到第十次时则进行连发射击演练。校阅场上的枪炮声,预示着传统的军队即将退出历史舞台,而以新式的火药武器装备起来的各军兵种,日益成为叱咤风云的战场主宰。
[旁注]
阵形 简单地说,是古代军队的野战队形,随着历史的发展,开始编制有组织军队,并且采用一定的队形,这就是原始的“阵”。阵是在军队产生的过程中,因为组织军队和指挥战斗的需要出现的,古代军制学和战术学的成果。
校尉 古代武官官职。校,军事编制单位。尉,军官。校尉为部队长之意。战国末期已有此官。秦代为中级军官。汉代时达到鼎盛时期,其地位仅次于各将军。
令旗 在古代的军队中,普遍使用小旗作为传达命令时的标志,称为令旗。通常,旗杆头为铁制尖头,旗为绸布制,上写有一个“令”字。《清文献通考》的《兵十六》记载,大将军、将军、督抚等高级军官,使用三角形令旗;驻防将军、都统、副都统用方形令旗。
火药 火药是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最初使用时用来制造烟火,不久后就将其运用于军事,并发明了世界上的第一根火箭。利用火药制作武器这种军事运用在古代已经相当成熟,使得古代的科技遥遥领先于世界。
[阅读链接]
军队在外行军作战,刑赏必须严明。《尚书·甘誓》记载:“用命赏于祖,弗用命戮于社。”《孔丛子》也记载:“其用命者则加爵受赐于祖奠之前,其奔北犯令者则加刑罚戮于社。”
所谓“赏于祖”,因为天子率军出征时要将祖庙的木载于车中,随军一起行动,所以奖赏有功将士就在祖先神主之前颁赐。所谓“戮于社”,也是指在社神的木主前对有罪之人加以刑戮。《孔丛子·问军礼》中子高向信陵君解释这么做的理由,说道:“赏功于祖,告分之均,示不敢专也。戮罪于社,告中于土,示听之当也。”这是说为了表示刑赏都公正无偏,鬼神可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