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象征的社稷祭祀之礼

相传句龙是共工的儿子,共工氏族是世代的水正,发洪水的时候,句龙就让人们到高地土丘上去住,没有高地就挖土堆丘,土丘的规模是每丘住25户,称之为“社”,句龙死后,被奉为土神,也叫“社神”,为了纪念他就专门建造了房屋祭祀,称之为“后土”。

烈山氏的儿子柱做夏的稷正,就是主管农业的官职,在其死后,被奉为农神,也叫“五谷神”。

稷原是周民族的始祖后稷,在西周时期被尊为五谷之长,与社并祭,合称“社稷”。根据《周礼·考工记》,社稷坛设于王宫之右,与设于王宫之左的宗庙相对,前者代表土地,后者代表血缘,同为国家的象征。

《礼记·曲礼下》记载说:“国君死社稷。”就是国君与国家共存亡的意思。社稷是土神和谷神的合称,社是土神,名为后土,稷是谷神,从商代以后,以始为农耕的周人之祖后稷为稷神。

我国古代是一个农业国家,而农业生产与土地密切相关,农以土为本,民以食为天,土地和粮食关涉到国家的安危,因此社稷也就成为国家的代称和象征。

社稷既是国家的象征,对社稷的祭祀当然也就显得特别重要。祭祀社稷的活动在社稷坛上举行。社稷坛的位置,据礼制规定,“左宗庙,右社稷”,即社稷坛与宗庙,分别建在王宫前的右、左两侧。社稷坛上铺设五色土,代表五方,象征着国家的所有领土。

君主在分封诸侯时,便按诸侯封地所在的方位,取一撮相应方向的色土赐给该诸侯,受封诸侯要将此土置于封地的社稷坛中,象征着它是统一国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祭祀社稷神目的是祈求五谷丰登,因此有“春祈秋报”的古礼。春祈在社日仲春之月吉日举行,也就是在春天耕种之前,祈求社稷神的保佑;秋报在孟冬之月吉日举行,也就是在秋天收获之后,报谢社稷神的恩德。春祈秋报,就是社稷的正祭。

周代祭祀社稷的活动是十分隆重而热烈的,祭祀时要敲击一种名叫“灵鼓”的六面鼓,要跳一种舞蹈,即由领舞者手持一柄系有五色缯的舞具而领众共舞。

祭祀时还要高唱乐歌,《诗经》中的“载芟”,就是春祈社稷时演唱的歌曲,“良”是秋报时演唱的乐歌。这种活动,深刻体现了古人对于乡土、国土的深厚感情。

正是出于这种感情,古人对社稷的祭祀并不仅仅局限于春祈秋报,它还与保卫国土的行为有很大的关系。军队出征、校阅以及献俘等军事活动,都要在社稷坛前举行。直至清代,这一习俗依然沿用。

当然,一旦土地全部丧失,国家也就必然沦亡,而社稷也就要变置。所以古代新旧王朝的更替,必然引起社稷的“迁社”,新王朝要另立社稷,而旧王朝的社稷或则毁弃,或则其社稷神位被终年封闭在阴暗的屋中,让其不受天阳,得不到生机。以社稷为国家的象征的意义,于此便表现得非常强烈。

刘邦曾在丰县枌榆社祈祷。乃是乡里之社。汉代国家立有太社、太稷,各县立有“公社”,每年春二月及腊月两次祭祀。平帝元始时,王莽言官社之外,应有官稷,以夏禹配食官社,后稷配食官稷。后汉时期合祭社稷。495二年,在洛阳建太社稷,方坛,用五色土,每年二月、八月及腊月一年三祠。

唐代将“籍田坛”看做是帝社,武后改为“先农坛”,祭祀神农。唐以后,社稷坛制度逐渐稳定下来。天子太社,用五色土,社主用石条制作。只有元代社坛不用五色土,全用黄土。

明太祖又将社、稷合为一坛,建制与前朝社坛相同,但社主只微露其尖,另用木制神牌,分建大社、太稷神位。明永乐后及清代,社稷坛都在北京紫禁城端门之右,每年春、秋两季仲月上戊日举行祭祀,由皇帝亲祭。地方府、州、县各有社、稷,也在同时祭祀,由地方官主祭。

明清时期的社稷坛所在的地方在后来的北京中山公园。社稷坛身呈方形,坛分三层,用汉白玉砌成,坛上依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分别填置青、红、白、黑、黄五种颜色的泥土,坛外墙用四色琉璃砖砌成,上覆四色琉璃瓦,其颜色与五色土的四方完全一致。

坛北有一座木结构大殿,这便是拜殿,是当时举行祭祀社稷活动的地方。不过,在古代,祭祀社稷并不仅仅是君王的事情,各个阶层都有祭社活动。《礼记·祭法》记载:

王为群姓立社,曰太社;王自为立社,曰王社;诸侯为百姓立社,曰国社;诸侯自为立社,曰侯社;大夫以下,成群立社,曰置社。

太社是最高等级的社,铺五色土,受封诸侯之社,设受赐的一色土,再下一级的社,则只能用本地的泥土。大夫以下成群立社,使得民间逐步形成了以祭社活动为中心的居民社会组织,这种组织便称为社。

立社不仅要封土为坛,而且要种植当地所宜的树种,称为“社树”。每一社都有一定的规模,在祭社这一天,全社的人都要停止一切工作,参加祭祀,吃社饭、蒸社糕、做社饼、喝社酒、食社肉,歌舞娱乐,热闹非凡,这就慢慢演变成民间一个重大的节日。

这种社日的热闹景况,唐宋时期许多诗人的笔下都可以领略到。但宋元时期以后,社日活动逐步衰落,而民间的社稷坛最后则演变成了破落的土地庙或土谷祠。

[旁注]

考工记 春秋时期记述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的文献。这部著作记述了齐国关于手工业各个工种的设计规范和制造工艺,书中保留有先秦大量的手工业生产技术、工艺美术资料,记载了一系列的生产管理和营建制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思想观念。

五谷 古代所指的五种谷物。“五谷”,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有稻无麻,后者有麻无稻。古代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稻的主要产地在南方,而北方种稻有限,所以“五谷”中最初无稻。

《诗经》 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先秦称为《诗》,共305首,取其为儒家经典,并一直沿用。收录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多年的诗歌,另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称为“笙诗”。《诗经》中最早的作品大约成于西周时期,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阅读链接]

通常情况下,在社坛上都会树立着一个象征神位的“主”,或称“田主”。这都是有历史缘由的,相传,远古氏族各有崇拜的树木,即所谓的“社树”,夏后氏用松树,殷人用柏树,周人用栗树。后来规定各地用当地具有代表性的树木做“社主”。继而演变成一块木制的牌位。也有一些地方,一些时候采用石制的“社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