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宴群臣的隆重飨燕之礼
周代,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有很多礼仪的规定,常常要以酒食饮宴群臣,同时也要遵守一定的礼制仪规,在宾客来到时,主人要出门迎接,并要让宾客先进大门。这个时候,主人家里面会钟磬齐鸣,欢迎客人的光临。
宾主一路行来,至堂前台阶的时候,主人要停步,邀客人先登,客人三让而后升。进入屋门,主人再拱手施礼,请宾客先进。进屋之后,钟磬停奏。宾主落座,主客之间相互敬酒,音乐又起,直至酒饮完为止。送客时,以《雍》为歌,宾主双方依依惜别。
这就是古代的飨燕之礼。其实,飨和燕是两种不同的礼节。其宴客对象、礼遇等级及其所要达到的目的等,都有较为明显的区别。
飨礼,主要用于天子宴请诸侯,或诸侯之间相互宴请,大多是在太庙举行。在飨礼中,招待客人的酒肉等食品也有一定的礼规。酒有一定数量的限制,防止酒醉乱性,宾主失欢。《诗经·豳风·七月》记载:
朋酒斯飨,曰杀羔羊,
跻彼公堂,称彼兕觥,
万寿无疆!
意思就是用两壶酒和羔羊款待客人,宾主登上堂屋,举起像犀牛状的一种酒器,祝愿万寿无疆。这首诗清楚地说明了飨礼中对饮酒数量的限制。肉食用太牢牺牲,主要是用牛牲,而且也不把牛切成小块,宾主分食,而是“半解其体”,即是先将牛牲分作两半,留下中间的脊背,再将两半各分作三大部分,安置在客人案前。
飨礼中的酒和肉很多时候是装样子的,宾主并不实际食用,大家站立着,按尊卑次序,进献几遍就结束了。飨礼举行的地点及其进献仪式,决定了飨礼的场面是很严肃拘谨的。
虽然其规模宏大,但其主要目的并不在于吃喝,而是在于联络天子诸侯相互之间的感情,在于相互之间的礼仪往来。它一以贯之地体现了周代以礼治国,以礼安邦的传统思想。
燕与飨不一样,燕即宴,它是古代君臣宴饮之礼。举行燕礼的地点在寝宫,宾主烹狗而食,酒菜上都没有限制,可以开怀畅饮,一醉方休。《诗经·小雅·宾之初筵》中描述了一场贵族宴会的情景。
在宴会刚开始时,宾主互谦互让,仪表端庄,觥筹交错,气氛热烈;酒过三巡,宾主半醉,忘形失态,嬉皮笑脸。宴会要结束的时候,喝醉的客人大叫大闹,唱歌跳舞,摔杯砸碟,把一场好好的宴会弄得乱七八糟。
虽然燕礼重点在于吃喝,但也并非无礼可言。首先要按宾客的尊卑,确定座次。古代以西北之位为最尊,主宾坐之,西南之位次之,介宾坐之,然后依次是北、南之位,东则是主人之位。主人敬酒也是先敬主宾,次介宾,再次群宾,次序是不可以弄乱的。
饭菜的摆放次序也按方位排列成一个方形:带骨的肉称为在左,无骨的肉块称为在右,左边是饭,右边是羹,酒和饮料放在羹的右边,酱醋调料放在最里边,肉丝、烤肉、蒸葱等放在最外边。
开宴之前,要先把手洗干净,不得在席上搓手去污。若主人亲自上菜,宾客要拜而后食,非主人亲自上菜,方可不拜而食。若客人地位低于主人,要起身谦让,端饭到堂下去吃,主人要加以拦阻,然后宾主重新落座。
吃饭时不可大口喝汤,嘴中不能发出咀嚼声响,不要把吃过的菜放回盘里,不要把骨头扔给狗吃,不要拨弄牙齿等。若有这些行为,就是失礼,就是对主人的不敬。在这些饮食礼仪中,包含有不少科学合理的因素。
飨与燕都是饮食之礼,后代逐步将之不加区分,经常合为飨宴之礼。但在历代皇帝举行的筵宴上,还保存了一点古礼遗风。汉魏时期以元旦朝会为大宴,晋代加冬至小会,唐代加皇帝诞辰朝贺之会,明代加大祀天地后次日宴会并为大宴。
大宴气氛严肃,不许喧闹。另外的节日如立春、上元、寒食、上巳、端午、中秋、重九等,皇帝也常举行宴会,犒劳群臣。
这类宴会称为“节宴”,宋代称为“曲宴”。一般在园林楼阁设宴,气氛较为轻松活泼,犹似周代之燕。无论大宴还是节宴,后代也都袭用了周人音乐伴奏的做法,大多有歌舞助兴。如鸿门宴上,项庄请以剑舞,以助酒兴。
又如明皇宫中,诗仙李白作诗为歌词,贵妃玉环以霓裳羽衣舞技惊四座,梨园子弟吹拉弹唱以捧场助欢,乐得李隆基如坠缥缈仙境,不知身在何处,异常热闹。
[旁注]
豳风 《诗经》十五国风之一。“豳”同“邠”,古都邑名,在今陕西省彬县。“风”的意义就是声调。它是相对于“王畿”,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而言的。它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豳风共有诗7篇,其中多描写农家生活,辛勤力作的情景,是古代最早的田园诗。
《小雅》 为《诗经》的一部分,共有74篇。《小雅》中一部分诗歌与《国风》类似,其中最突出的,是关于战争和劳役的作品。这些诗歌大都从普通士兵的角度来表现他们的遭遇和想法,着重歌唱对于战争的厌倦和对于家乡的思念,读来倍感亲切。
冬至 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2500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这天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一天还有吃饺子、南方吃汤圆吃南瓜的习俗。
鸿门宴 指在公元前206年于秦代都城咸阳郊外的鸿门举行的一次宴会,参与者包括当时两支抗秦军的领袖项羽及刘邦。这次宴会在秦代末期农民战争及楚汉战争皆发生重要影响,被认为间接促成项羽败亡以及刘邦成功建立汉朝。后人也常用“鸿门宴”一词比喻不怀好意的宴会。
[阅读链接]
有时候,飨燕之礼也不一定要在君臣之间。千叟宴最早始于清代康熙,盛于乾隆时期,是清宫中的规模最大,与宴者最多的盛大御宴,在清代共举办过4次。
清帝康熙为显示他治国有方,太平盛世,并表示对老人的关怀与尊敬,因此举办“千叟宴”。他认为自秦汉时期以降,称帝者193人,。所以,决定举办隆重、排场的万寿庆典。在北京,为庆祝活动搭置的彩棚,从西直门一直延伸至畅春园,长达10千米。
礼部特别作出规定:“今岁恭遇万寿六旬大庆,非寻常可比”,从三月初一至月终,京官都要穿蟒袍、补褂,打破只穿朝服7天的常例。最引人注目的是:康熙帝布告天下耆老,年65岁以上者,官民不论,均可按时赶到京城参加畅春园的聚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