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军队训练的田猎之礼

在农业文明时代的时候,先秦时期诸子与“三代之英”构建了一个农耕民族绚丽多彩的精神家园。狩猎自远古至夏商曾是先民的主要生产方式,及至周代,农业社会狩猎的生产功能迅速减退,在礼制文化的规约下,狩猎已失去原始的荒蛮、强悍与血腥杀戮带给猎者的审美愉悦,田猎之礼蕴涵了农业文化的精神气质,承载了农耕民族的自然观与生态意识。

古代的田猎活动,是与军事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也是军礼的一项重要内容。田猎,又称畋猎,即狩猎、打猎之意。

在古代,只要国内没有重大的政治事故如战争等,没有重大的自然灾害,帝王们都将一年四季地举行田猎活动,并动用军队参加围捕追逐,军队在田猎时所表演的弯弓骑射、分进合围诸术,实则上也起到了训练和检阅军队的作用,由此,田猎也成为古代军队训练中的一大经常性制度。

周代的田猎按季度进行,称为“四时畋猎”,每季度举行的时间都在每个季度的中月。周代的四时田猎也各有名目,分别称为“春蒐”、“夏苗”、“秋狝”、“冬狩”。四季田猎的训练内容也各有区别。

仲春二月进行的春蒐,主要训练士兵掌握军中的鼓、金等信号,并在这些信号的指挥下,切实掌握“坐作、进退、疾徐、疏数”等阵法和战术;仲夏五月进行的夏苗,着重训练士兵露宿原野的能力以及夜间战斗的技巧和能力;于仲秋八月进行的秋狄,则主要进行布阵演练和实战操练。

而于仲冬十一月进行的冬狩,则是对军队一年来训练成果的综合性大检阅。但是,军事训练只是田猎活动中的部分内容,田猎还是一项统治者走马荒郊、追鹰逐兔的娱乐活动,大自然中的各种飞禽走兽都成为田猎的猎物。

但在周代对于田猎也规定了一些礼法上的限制,不允许超越礼规去暴殄天物。周代礼法中规定,幼兽、有孕之兽、鸟卵、鸟巢,不得捕猎或破坏;围捕时要留一缺口,不能一网打尽。

这些规定,体现了立意者的良苦用心,保护了野生动物资源,维持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很有借鉴的意义。田猎,是一项娱情悦性的活动。

清代的田猎活动,典型的有“木兰秋狄”。木兰,在承德避暑山庄之北。满语中的“木兰”,意为吹哨引鹿之处,吹哨,即模仿雄鹿叫声以招引雌鹿。它说明了满族等少数民族一种特别的狩猎方式,那就是哨鹿。

在木兰秋狄中也有哨鹿之举,由侍从10余人护卫皇帝至哨鹿所后,一名侍卫举起雄鹿头,模仿其“呦呦”鸣叫,待雌鹿寻声而至时,弯弓将其射杀,迅即截取温热的鹿血,供皇帝饮用。

清代的木兰秋狄,还有其特殊的政治含义。清王朝为了维持和周边各个民族的融洽关系,每当清帝至木兰行猎的时候,都要召集周边民族的各部首领前来参加,木兰秋狄由此也就成了民族团结的一大盛会。

木兰秋狄同时又是民族联合的一次大操演。参与行猎的军队有步、骑、火器等各大军兵种,其围猎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围而不合的行围,一是四面包围的合围。

行猎之时,先由各部兵士分散开来,将四方野兽向预定的包围圈中驱赶,然后皇帝入围,指挥各部协同收缩包围圈,格杀企图突围的野兽,遇到凶猛的猛兽则由操火器的官兵将之射杀。

如果围中野兽较多,皇帝也会大发慈悲,使包围圈网开一面,部分野兽逃出。逃出的野兽是皇帝格外施恩才得以放生的,属于皇帝的仁政,所以也不再允许任何人加以猎杀。通过这种大规模的行猎,锻炼了军队,对军队的日常建设,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除此之外,古代的军礼还包括大均之礼、大役之礼和大封之礼等。大均之礼是指天子为了校正户口、调节赋税方面的功能所作出的一系列规定。

在西周时期,军队的建制有一套完整的系统。以5人为伍,5伍为两,4两为卒,5卒为旅,5旅为师,5师为军,一军为12500人。朝廷根据这种建制将军队组建起来,有事则出为兵,无事则居为民,秋收农闲之后参加操练。

古时候,军人一般只有士人和平民才有资格参军,而且应征的士兵除了战车外,还必须自己备齐装备,普通百姓上缴供给军赋,平时不用交税。但是,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这一制度很快就被打破了,不仅征兵的范围扩大,赋税也成了每年定期缴纳的任务。

古代的大役之礼,是指朝廷大兴土木工程,诸如开河、筑城、造宫殿、建陵墓等,都要求根据民力来分派任务。这也就是孔子所说的“为力不同科”的思想的体现。

大封之礼,就是古代诸侯国与国之间的疆界都要封土植树。诸侯国之间发生疆域纠纷、士大夫之间发生封地纠纷,这时就需要出兵征讨侵略的一方,然后聚集流散的居民,再行确定双方的疆界。这些也需军队参与勘定,并有一定的章程,因此也被纳入军礼的范围内。

先秦时期军礼的范围是很宽泛的,不仅用在治军上,同时战争中也有一套礼节。如遇到身份高的人,尤其是遇到敌军的统帅,普通士兵一定要下战车敬礼。若是敌军统帅在逃跑,追赶的人一定不能不择手段地追捕。对待敌国的君主要像对待本国的君主一样。

军礼中还规定不能杀头发花白的老人,不能继续打击已经受伤的人等。不过春秋争霸,战争频繁,这些礼节也就慢慢丧失了。

军旗是军礼的重要内容,军旗在古代战争中还起着发布号令的作用,它往往成为军队的核心,代表着军队。除军旗外,鼓、金也作为军礼的组成部分,指挥行军作战。各种军礼几乎都离不开鼓和金。

[旁注]

避暑山庄 古代的帝王宫苑,清代皇帝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承德避暑山庄始建于1703年,历经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耗时87年建成,与颐和园、拙政园、留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

仁政 一种儒家思想。是儒家思想代表孟子从孔子的“仁学”继承发展而来,是孟子学说中的“民本”、“仁政”、“王道”和“性善论”等政治理想之一。

诸侯 古代朝廷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代分王、侯二等。周代制,诸侯名义上需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

[阅读链接]

宋代统治者基于军事需要,重视射术和武艺。1078年,在宋神宗钦定的考核士卒武艺的标准《元丰格法》中,对步射、马射、弩射应达到的等级均有详细规定。挽弓、蹶弩既是军事技术演练,也是锻炼身体的有效方法。

沈括《梦溪笔谈·辩证》记载:“今之武卒蹶弩有及九石者,计其力乃古之二十五石。比魏之武卒,人当两人有余。”这表明,由于加强弓弩技术的训练,武卒的力量较战国时期的增大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