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君子风度的射礼

传说在辽阔的东海边,矗立着一棵神树扶桑,树枝上栖息着10只三足乌。它们同是东方神帝俊的儿子,每日轮流上天遨游,三足乌放射的光芒,就是人们看见的太阳。

后来,10只三足乌不听东方神的指示都抢着上天,天空中同时就出现了10个太阳,大地草枯土焦,炎热无比。人们只好白天躲在山洞里,黑夜出来觅食。猛兽毒虫借机残食人们,人类濒临灭绝的危险。

消息传到天上,帝俊就赐给羿一张红色的弓、一袋白色的箭,叫他下凡到人间,一方面惩治妖魔怪兽,同时也教训教训他的这些太阳儿子。

可这些三足乌根本不把后羿放在眼里,照样一齐上天逞威逞强。后羿大怒,选择背阴之处拉弓搭箭,瞄准太阳中心处的三足乌射去。他箭无虚发,一连射下9只三足乌。人们围着他连声喝彩。三足乌一死,火光自灭,人们顿感清凉爽快,于是欢呼雀跃。

后裔因此成为古代的第一勇士,拯救万物的英雄。这从一个侧面也表明了弓箭的使用对于上古社会的进步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由于弓箭具有强大的杀伤能力,增加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威力。在神话故事的基础上,箭术在不断演变发展着,而最重要的发展应该算是我们伟大思想家孔子所带来的。

作为文人儒学家,孔子认为老师应教导学生通过习六艺来修身。在孔子看来,“射”不但是一种体育活动,更是一种修身养性培养君子风度的方法。射礼作为古时的射箭比赛,射箭的动作优雅,且合乎音乐节拍,并且对周围的长辈上级毕恭毕敬。

在礼经中,射礼被分成4种:

一是大射,这是天子或诸侯在祭祀前选择参加祭祀者而举行的射礼,它一般在建在郊野的射宫或泽宫中进行。参射的臣下如能射中箭靶,才有资格参加祭祀,否则便取消予祭的资格。

第二种是宾射,这是诸侯朝见天子或诸侯相会时举行的射礼。宾射的目的,主要是密切天子与诸侯以及诸侯相互之间的关系,故《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

以宾射之礼,亲故旧朋友。

第三种是燕射,这是平时燕息之日举行的射礼,一般在内廷进行,它是贵族男子于闲暇之时以宴饮、射箭为乐的一种活动。

最后一种就是乡射,这是乡大夫等地方长官为荐贤举士而举行的射礼,一般在学校中进行,而且常与乡饮酒礼同时举行。

射礼之前,一般都有宴饮。宴饮按燕礼进行。在迎宾、献宾、互相酬酢及乐歌娱宾后,进行射礼。射礼所用的靶子称“侯”或“射侯”,是用皮革或布制作的。天子之侯用白熊皮,诸侯之皮用红麋皮,大夫、士则用布侯。侯上还按等绘有不同的动物图案。计算射击成绩的有“中”和算筹,中是盛放算筹的器具,也刻成各种兽形。

射者的等级不同,其中也不一样,人面兽身形的中称为“皮树中”,形如独角兽的中称为“闾中”,形如虎的称“虎中”,形如犀牛的称“兕中”,形如鹿的称“鹿中”。主持射礼的人称“司射”,由他根据射者等级尊卑而安排射击次序,并监督各种礼仪的执行情况,有违礼犯规者则用“扑”进行惩处。

战国时期,射礼逐步废弛,历代行废不定。汉代,仅东汉明帝时期举行过大射之礼。唐代则依礼经制订了射礼,规定每年三月初三和九月初九两次于射宫行射礼。北宋时期沿用唐代制,但南渡后射礼又废。

辽金时期也有射礼,其法多沿用本族之俗,与古射礼不同。辽代在祭天求雨的瑟瑟仪中,有射柳之制。祭奠之后,先由皇帝弯弓射柳,群臣依官位高低依序射之,并以各人冠服为射柳输赢之质。

金代在拜天礼中也有射柳仪。拜天之后,在场上插两行柳,参射之人以尊卑为序,将束发之帕系于柳枝上,骑马以射之。射断柳枝并驰马以手接住断柳者成绩最佳,射断但未能接住断柳者其次,射中但柳枝未断以及未能射中者皆为负。射之时,金鼓齐鸣,场面非常热闹。

明太祖朱元璋以弓马得天下,故而很重视射礼。他不但删定了射礼仪规,还亲自举行了大射之礼,并且还下令武夫文士皆须习射。清代于大阅及秋狄时举行射礼,康熙大帝身亲力行。康熙于南苑阅兵时亲自上阵,挽弓而射,五矢皆中,驰马而射,一发又中,全场欢声雷动,传为佳话。

投壶之礼可以说是射礼的变种,行投壶礼的目的,与射礼有相同之处,主要是用来以娱嘉宾,以习礼仪。投壶之壶,广口大腹,颈部细长。壶腹中装满小豆,以增加投中的难度,若投矢时用力过猛,富有弹性的小豆就会将矢弹射出去。

投壶之矢用既重又直的棘木、木等制成,一头平齐,一头削尖。矢按其长短分成三种:五扶矢、七扶矢、九扶矢。一扶约为4指宽,相当于汉代制4寸。

各矢用于不同的投壶场所。室内投壶,因空间狭小,距离较短,故用五扶矢;堂上投壶,空间较大,距离稍远,用七扶矢;庭中投壶,空间宽敞,距离最远,用九扶矢。投壶是一种竞技游戏,故设有“司射”来主持并加以裁定。

司射手中捧“中”,用以盛算,以之计算胜负。算的多少,以参加者数目而定,一人四矢,一矢一算,故人数愈多,其算也就越多。

司射还要确定好壶的位置,称为“度壶”。壶设于坐席南面,距离坐席为二矢半的距离。故而所用矢的长度不同,其距离也就不同。投壶开始前一般都有宴饮之礼。宴饮结束后,主人拿着矢,司射捧着中,来到宾客面前,请求以投壶之戏娱宾,并盛情相邀道:“某有枉弯曲矢,哨口歪壶,请以乐宾。”

宾客要行推让,说道:

子有旨酒佳肴,某既赐矣,又重以乐,敢辞?

《礼记·投壶》如此反复3次,客人才敢受矢,地位尊贵的宾客,可将自己的四矢放在席上,地位比主人低的来宾,则要将四矢恭敬地抱在怀中,以示对主人的尊重。

一切安排妥当之后,司射宣布投壶的规则,主要有:必须将矢首投入壶中才算投中;投矢者须按地位尊卑依次投射;获胜者可罚负者饮酒等。然后司射宣布奏“狸首”之乐。

演奏第一遍时让投壶者准备,第二遍结束鼓声响起时,投壶正式开始,参与此戏者依序轮流投射一矢;接着演奏第三遍“狸首”,乐止击鼓,投矢再次开始。如此连奏五遍乐曲,四矢也刚好投完。投者每中一矢,司射便在其边上放上一算,称为“释算”,若投者违序抢投,即使投中也不释算,称为“不算”。

投壶以三局定胜负,投完四矢为一局,司射要为胜者数算,称为“立一马”。三局皆胜则“立三马”。胜二局者立二马,并将对方赢的一马归入名下,凑成三马之数,也算得胜,胜者便有权罚负者饮酒。

投壶之戏,既在潜移默化中强化了等级观念,使人受到了礼仪的教育,又能助酒兴,表达主人的盛情,活跃宾主之间的气氛,融洽宾主之间的关系,故而深受人们的欢迎。

在古代的嘉礼当中,还包含了庆贺之礼和脤膰之礼。庆贺之礼在《周礼·秋官·小行人》记载:

若国有福事,则令庆贺之。

脤膰之礼是在先秦时期,天子和诸侯在重大祭祀活动结束之后,有向臣工赏赐脤膰的制度。《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

以脤膰之礼,亲兄弟之国。分而言之,则脤是社稷之肉,膰是宗庙之肉。

“脤膰”就是祭祀仪式中的供神肉,“脤”为祭社而设,“膰”为祭祖而设。

[旁注]

帝俊 这一古帝名号只见于《山海经》。“俊”的本义是“位于金字塔顶端的人”。“帝俊”一词字面上的意思是“位于金字塔顶端的古帝”。在炎黄世系排列中,炎帝属于五行之火,位列第二;黄帝属于五行之土,位列第三。

六艺 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6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还有一种说法,六艺,即六经,谓《易》、《书》、《诗》、《礼》、《乐》、《春秋》。

算筹 古代的算筹实际上是一根根同样长短和粗细的小棍子,一般长为13至14厘米,径粗0.2至0.3厘米,多用竹子制成,也有用木头、兽骨、象牙、金属等材料制成的,270多枚为一束,放在一个布袋里,系在腰部随身携带。需要记数和计算的时候,就把它们取出来,放在桌上、炕上或地上都能摆弄。

康熙(1654年~1722年),清圣祖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清代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8周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我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秋官《周礼》分设天、地、春、夏、秋、冬官。秋官以大司寇为长官,掌刑狱,所属有士师、司刺、司厉、大行人、小行人等官。唐代后以秋官为刑部的通称。

[阅读链接]

冠礼从氏族社会盛行的成丁礼演变而来。周代即有冠礼,这种成人礼一直延续至明代。

《仪礼·士冠礼》篇详细记载了士之子举行冠礼的详细仪节。冠礼的举行,首先要通过占筮来选择一个吉日,然后由将冠者之父提前通知亲友来参加,并再次通过占筮来决定一个主持加冠的“正宾”,还要邀请一位协助正宾的“赞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