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形色色的解释

最早试图解释猫翻身现象的大概是上世纪末法国的古龙。他认为猫先收缩前肢、伸开后肢、并转动前半身(图 1),由于前半身对纵轴的转动惯量小于后半身,根据动量矩守恒原理,在同样时间内,前半身转过的角度比后半身向相反方向转过的角度要大。然后,猫伸开前肢,收缩后肢并转动后半身,根据同样的道理,后半身也转过较大的角度。结果是:虽然动量矩始终为零,猫作为一个整体仍然可以向一个方向转动。古龙的解释可以称为四肢开合论。它虽然符合力学原理,但却不符合实 际,因为在猫的自由下落过程中,我们根本观察不到这种明显的四肢开合运动。本世纪 40~50 年代,苏联的洛强斯基与鲁里叶在他们撰写的《理论力学》教科书中曾提出另外一种解释,即不用四肢的伸缩动作,只要将尾巴向一个方向急速旋转,猫的身体也能沿相反的方向翻转过来(图2)。可是,有人做过计算,由于猫的躯干与尾巴的质量相差甚大,要想使躯干在 1/8 秒内转过 180°,尾巴必须在同一时间内向相反方向转动几十圈,才能维持系统的动量矩为零。这个角速度简直可以和飞机的螺旋桨比美!因此,转尾巴论也是站不注脚的。遗憾的是,直到 1983 年上述

《理论力学》的第 8 版,作还在坚持这种看法。60 年代以后,流传着另一种解释:由于兔子也能像猫一样在空中翻身,而兔子的尾巴很短,所以兔子的翻身过程也许能使问题更加清楚(图 3)。下落一开始,兔子首先弯腰,并伸直后腿,这样兔子的后半身就几乎和前半身的轴线垂直。转体可设想分两步。首先前半身绕(1)轴转 180°,根据动量矩守恒原理,后半身要向相反方向转动,但由于两部分对(1)轴的转动惯量相差很大,所以后半身几乎不动。第二步,后半身绕自己的轴线,转动 180

°,方向与第一步中前半身的转向相同,根据同样的讨论,这时前半身几乎不动,最后兔子再从向后弯腰恢复到向前弯腰,四肢朝下落到地上。这种理论可以称为绕双轴转动论。它抓住了弯腰这个关键,但要求兔子腰部有扭转,而且由于生理限制,兔子后弯的程度远比前弯为小;在这些方面,理论与实际都不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