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 1 不同药柱对钢板的作用效果(单位:mm)

试验号

药柱

药柱底与靶距离

穿孔深度

A

圆柱,平底

0

浅坑

B

圆柱,下有锥孔

0

6 ~ 7

C

圆柱,下锥孔且有聚能罩

0

80

D

圆柱,下锥孔且有聚能罩

70

110

为锥孔)改变了爆炸能量在空间的分布,大大增强了锥孔方向的破坏效果。因此人们将这种底部带凹穴的装药称之为聚能装药,其爆炸为聚能爆炸;凹穴叫聚能穴,聚能穴装上铜罩其聚能效果特别显著,聚能穴方向的作用效果为其他方向的几倍至十几倍,因此人们称这种罩为聚能 罩。其实,早在 19 世纪人们就已发现了这一现象,不过直到 1923 至 1926

年人们才对此有所研究,而 1935 至 1950 年因二次世界大战,极大地加速了研究的过程,1941 年拍摄到了这种装药爆炸时的闪光 X 射线照片, 揭示了能量汇聚过程。尔后制造出给敌人致命打击的穿甲弹、火箭弹、反坦克手雷等穿透力很强的武器。

聚能爆炸是怎样汇聚能量的呢?如图 1 中 A′所示,圆柱形药柱引爆后,爆轰产物(炸药以最大稳定速度化学反应时,反应终了瞬间的产物), 沿近似垂直于原药柱表面的方向向四周飞散,作用于钢板部分的仅仅是药柱端部的爆轰产物,作用面积等于药柱端部面积;图 1 中 B′与之不 同,当爆轰波(在炸药中传播,压力突然跃升并伴随化学反应的压缩波) 前进到锥体部分,其爆轰产物则沿锥孔内表面垂直方向飞出,由于飞出速度大小相等,方向与药柱形状轴对称,爆轰产物汇聚于轴线,形成一股速度和压力以及能量密度(单位体积的能量)都很高的气流,人们称之为聚能流,聚能流集中作用在靶板较小面积上,因而在钢板上形成较深的孔。但是爆轰产物的压力本来就很高,在轴线汇聚时,压力进一步提高,这种高压迫使爆轰产物向四周低压区膨胀,使能量分散,从另一

方面限制了对钢板的穿孔深度。

为了克服膨胀而使能量分散的弊端,在药柱锥孔表面加一个铜罩, 如图 1 中 C 所示,那么爆轰产物在推动罩壁向轴线运动过程中,将能量传递给铜罩,由于铜的可压缩性(压强增大体积减小的性质)很小,因此,内能增加很少,能量的极大部分为动能,这样避免了高压膨胀引起的内能分散。同时罩壁在轴线汇聚碰撞时,使能量密度进一步提高,形成能量密度很高的金属射流,射流头部速度达到 7~8 千米/秒,甚至 10 千米/秒;沿射流头部往后,速度逐渐降低,尾部速度最低,射流头部的能量密度可达爆轰波能量密度的 14.4 倍,可见铜罩的聚能作用是非常显著的。金属射流和爆轰产物聚能流的聚能过程都需要一定距离来延伸。一方面随着距离延伸射流拉长,从而提高穿孔深度;另一方面,随距离延伸,射流径向分散和摆动,甚至断裂,使穿孔深度降低,因此当靶板在药柱底部外某点,这点既不离药柱太近,也不离得太远时,攻击最为有效。这就是图 1 中 D 比 C 对靶板穿透更深的原因了。这有点类似光学凸透镜的焦距和焦点的关系。

以上说明,聚能装药的神奇威力在于能量的调整和汇聚,而总能量并没有改变,就是说总能量是守恒的。

此外还可看到,聚能罩对聚能效果起关键性作用。通过合理设计, 人们已能用聚能爆炸穿透 0.6 米厚的钢板。聚能罩大多为锥形,也可为半球形和喇叭形或线形。

聚能爆炸广泛用于鱼雷、导弹、火箭弹等广泛的军事领域,用以摧毁敌坦克、装甲、仓库、混凝土防御工事和机动车辆,以及对付飞机和宇宙飞船。已知最大的聚能装药之一是法国的 MISTEL,装药重为 1724 千克。

现今,聚能爆炸在民用方面已获得广泛应用,其中根据聚能原理的石油射孔弹在石油开采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一口耗资几十万至上百万元的油井,最后能否正常出油就取决于射孔作用。石油射孔弹聚能罩的锥面顶角为 45°~60°,角度越小,穿透能力越强,但孔径很小,锥角太大,则穿孔深度不够,石油难以流出。此外壁厚、壁锥度等都影响穿孔性能,例如,壁太厚则穿孔能力降低并产生一种堵孔的射流棒;壁太薄, 射流质量下降,穿孔能力低。为了提高射孔质量,80 年代我国科学工作者根据我国油井实际,大胆创新,试用内层为冲压铜罩,而外层为金属粉末罩的复合聚能罩装药,取得了良好射孔效果,因为这种聚能罩内层能形成优质射流,外层使形成的堵孔射流分散,从而达到高穿深不堵孔的目的。

线型聚能罩横断面为 V 形,装药引爆后产生的带状金属射流如快刀一般,可用来切割钢板、钢梁、钢管,其速度是其他方法不可相比拟的, 并能在水下进行,如在“佛山号”沉船打捞和“渤海二号”钻井平台的

水下切割中都显示了其独特优点。

用于平炉穿孔出钢的喷射式穿孔器也是根据聚能原理制成的,既安全可靠,又省工省时。

此外,这一原理还广泛用于伐木;用于冰上打眼,其效率远高于机械钻眼;用于混凝土破碎以及采矿和焊接中;用于提高起爆能力。本文开头提到的雷管上的小锥孔就是用来提高雷管引爆能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