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笔从戎,甘为游侠

黄宗羲本是一个书生,他早年参加复社期间,主要是用笔和舌同明王朝中以阉党为代表的腐朽势力进行了不懈的斗争。但是,南京失陷后,江南已陷入朝不保夕的境地。在这种情况下,为阻止清兵南下和东渡,江南人民纷纷举起了抗清义旗。黄宗羲在家乡同他的两个弟弟一起“纠合黄竹浦子弟数百人,随军于江上”,沿钱塘江布防。老百姓称黄宗羲带领的军队为“世忠营”。

清顺治二年(1645)五月,明鲁王朱由海在绍兴由张国维等人拥戴为监国,鲁王政府成立,黄宗羲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兼兵部职方司主事。其间,黄宗羲很想干出一番事业。例如,他在整顿军纪、排解纠纷、策划进攻等方面,

都是颇有政绩的。尤其是由他策划和指挥的“西渡”,得到了清代许多学者的赞赏。但由于鲁王政府的实权掌握在方国安、王之仁等所谓“悍帅”手中, 一般人处处都要受制于他们。在这种情况下,黄宗羲想要有大的作为,实在是困难的。

顺治三年五月底,由于掌握军队实权的方国安、王之仁不肯接纳黄宗羲等人提出的正确建议,在军事上只知被动自守,致使清兵从钱塘江北岸顺利过江,绍兴失守,鲁王出逃,由海上辗转进入福建一带。

就在鲁王政府严重受挫的危机时刻,黄宗羲毫不灰心,毅然率领余部 500 余人,进驻四明山,结寨固守。但遗憾的是,由于这支部队没有联络好山民, 就在黄宗羲微服潜出打探鲁王消息对,山民“突焚其寨’,致使黄宗羲所部溃散覆亡。在这种情况下,黄宗羲已无去处。部队溃散,鲁王失去消息,又加上清廷缉拿他的檄文不断下达,于是,他只好避居山中。此后,大约有 3 年的时间,黄宗羲都在逃避清兵的追捕。他的亲属也因受株连而流离失所, 八口之家竟有一半病死,家中房舍一年内又有两次遭遇火灾。他后来在回顾这一段艰难历程时写道:“半生滨十死,两火际一年”,“八口旅人将去半, 十年乱世尚无央”。

就在这种艰难困苦的境况下,黄宗羲还潜心研究历算。他的《春秋日食历》、《授时历》、《故大统历》、《假如回回历》、《假如西历》、《假如气运算法》、《推法授时历》、《勾股图说》、《开方命算测图要义》等等,大致都是在这两三年的时间内完成的。

顺治六年七月,四明山抗清义军王翊、冯京第等人已控制了四明山大部, 声势浩大。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把黄宗羲、王翊等人的画像悬挂各处,通缉捉拿。通缉无效后,清政府又派人以高官厚禄招降义军首领。在这样的形势下,有些意志薄弱的人便投降了。黄宗羲写了一篇题为《陌上桑为马昼初作》的诗,诗中写道:“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人生各有志,一一不同途。”以罗敷不事二夫来表达自己坚贞不渝的民族气节。

后来,黄宗羲曾奉鲁王之命去日本乞师求援,但没有成功。顺治七年七月,清兵攻克四明山。次年九月,又攻占了鲁王所在的舟山,鲁王虽被部下救走,但其所部非死即伤,鲁王政权从此瓦解。黄宗羲这才侍奉老母回家, “毕力于著述”。

沿着黄宗羲武装抗清的足迹寻觅,我们发现黄宗羲是一个有气节、有谋略的爱国志士。他在一首诗中写道:“此地那堪再度年,此身惭愧在灯前。梦中失哭儿呼我,天未招魂乌降筵。好友多从忠节传,人情不尽绝交篇。于今屈指几回死,未死犹然被病眠。”这首诗既体现了他怀念抗清亡友的悲愤心情,同时也反映出了他未能以死报国的愧疚。

但是,我们也应看到,黄宗羲的爱国主义是有其局限性的。在他那里, 国家和民族这两个概念是混淆在一起的,爱国就是爱汉民族,爱汉民族就是爱国。在他的头脑中,装满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大汉族主义的思想观念。凡此等等,都是我们今天应当抛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