妻丧父亡扶柩还乡

转眼间,春去冬来,苏轼结束了在凤翔的任期,回到汴京,终于得以和父亲兄弟团聚。

英宗治平元年,皇帝英宗打算破例升苏轼为翰林,担任替皇帝起草诏书的文书工作。因为,英宗还是太子的时候,就久闻苏轼的大名,并非常佩服他的实干精神。

听到这个决定后,宰相韩琦出来反对,他说:“苏轼之才,是大器之才,以后自然要被朝廷重用。眼下最重要的事是,朝廷要精心培养他,使天下的读书人没有一个不敬畏、羡慕、心服他,然后才选取他、任用他,那么就不会有人持不同的意见了。如果现在就骤然重用他,那么天下的读书人未必以为这是对的,皇上这样做,反而会连累他。”

英宗说:“那么就给他一个记注的职务怎么样?”韩琦说:“记注和制诰的工作是相近的,不可贸然任命。不如在馆阁中选择一个能够接近皇上的贴职给他。而且,务必请皇上先召他来面试一下。”

英宗说:“我们不知道一个人的是否有真才实学时,才需要考试。苏轼的才能有目共睹,何必还要考他呢?”

韩琦说:“名不正,言不顺,这次考试,也是先皇留下来的老规矩,苏轼自然能轻松通过。但是程序不可少,以免日后与他政见不合的人拿这件事攻击他。不经考试,就贸然任用,这也是无异于害他呀。”

英宗这才同意考试后,才提拔苏轼。苏轼听人说起韩琦的这些话,感慨地说:“韩公真可说是用德来爱护人才啊。”

不久,苏轼参加了两次策论考试,被列入第三等。这表明,他可以在史馆任职了。史馆的官吏轮流在皇家图书馆工作,苏轼有机会看到皇家收藏的珍本、手稿和名画,心里很高兴。

治平二年五月,苏轼的妻子王弗去世,时年26岁,她给苏轼留下了一个6岁的儿子苏迈。王弗温柔贤惠,俩人非常恩爱。她的去世,对苏轼精神上是一次很大的打击。

王弗死后十年,一天夜里,苏轼又梦到妻子,醒转后满怀愁绪,写下一首千古传诵的悼亡词。这就是《江城子?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妻子早亡,苏轼还没从丧妻之痛中走出,第二年即治平三年四月,他的父亲又去世了。

宋英宗诏赐银、绢慰问,韩琦、欧阳修等人也赠以银两吊唁,苏轼都婉言谢绝。他想到,父亲一生仕途很不得意,便向英宗皇帝恳请赐官,英宗特赐苏洵光禄寺丞。

不久,苏轼、苏辙便护丧返乡。苏轼把妻子的棺材和父亲的棺材一起装在船上,由汴水入淮河,转入长江,然后沿长江逆水而上,回到四川眉州。

他们走的这条水路,路程很远,特别是沿江而上,途经三峡时,船走得非常艰难。待回到眉州,已是治平四年四月了,在路上几乎耽搁了一年之久。

早在苏轼母亲去世的时候,他父亲的坟墓就已经修好了,所以,只要把父亲的棺材放在母亲的棺材旁边就行了。但是,苏轼对父亲的殡葬,却搞得非常隆重。

苏轼在一座庙宇里为父亲修了一个阁楼,把父亲生前喜欢的书画放在里面作为纪念。这些书画中,苏洵生前最喜欢吴道子的一幅画。这幅画画在四块门板上,天睛的时候看上去是四个菩萨,而天阴的时候看上去就成了四大天王,是一件罕见的艺术珍品。

将父亲和母亲合葬在一起后,苏轼又遵照父亲的遗嘱将妻子王弗安葬在程氏夫人墓侧。他们又为父亲守服27个月。丧期届满,苏轼再婚,他的第二任夫人是王弗的堂妹王闰之。

治平四年,英宗皇帝病逝,神宗继位,改元熙宁。熙宁元年十二月,苏轼兄弟离家返回京城,家中的田地,祭祀等事情,都委托给堂兄苏子明管理。

这是苏轼第三次离开四川,也是他一生中最后一次回到故乡。后来,苏轼四处漂泊,特别是在仕途失意的时候,非常思念家乡,但是,这个愿望至死也没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