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贬黄州逆境乐观
贬官与任职不同,任职可以慢慢走路,贬官得即时起程。苏轼不敢怠慢,稍微收拾一下,便往黄州进发。
元丰三年一月一日,苏轼带着21岁的长子苏迈离开京城,前往谪居地黄州。他们走陆路,把家眷交给苏辙照管。
苏轼的好友文同去年在陈州任所病逝,他的家眷还留在陈州居住,文同的灵柩也寄放在那里,暂时没有送回蜀中安葬。
老友离开人世的时候,自己没能赶去相送,苏轼一直惦念着,这次从京城去黄州贬所,他便借道陈州,一了夙愿。苏轼兄弟俩便相约在陈州相见。
劫后余生,兄弟俩在异地重逢。拜别了文同的家人后,苏氏兄弟再次分别。一向沉默寡言的苏辙眼中满是担忧,絮絮叨叨嘱托兄长从此千万要谨言慎行,尤其笔墨文字,切切要避免是非。苏轼都郑重地一一答应。
苏迈陪同父亲苏轼风雪兼程,渡过淮河,向黄州一路行来。离黄州越近,春天的气息就越越浓。山路边,梅花开得正好。抬眼处,草色点点转绿。
这天,离黄州约有两天的路程,一行人正在攒行时,苏轼忽然隐隐约约听到有人在高声呼唤自己的名字:“子瞻,子瞻”。他循声望去,就见山上之上有人骑着马飞奔下来,穿过梅树,转眼间,来到几个人面前。
苏轼大喜过望,来人竟是多年不见得好友陈慥。前不久,陈慥听说苏轼要打这里经过,便特意赶到岐亭附近等侯迎接。乍一见面,两人都是一脸惊愕,悲喜交加,他也决不曾料到苏轼会落魄至此。
陈慥,字季常,是陈公弼的儿子。远在苏轼签判凤翔的时候,陈公弼曾经担任过凤翔太守,是苏轼的顶头上司。原来两人关系不好,后来由于苏轼作《凌崖台记》两个人的关系有所改善。
陈慥性情豪迈,喜欢做游侠,仗剑江湖,闹市呼醉。苏轼从没有想过会在这穷乡僻壤遇见他,而且他居然已经隐居山间多年。李定等人所以要朝廷把苏轼贬居黄州,有他们自己的目的。那就是,他们听说苏轼的“仇人”陈慥,正在黄州北面的麻城歧亭隐居。这个陈慥在当地很有势力,李定等想借他的手,来翦除苏轼。
李定他们并不知道详细情况,只是在审案中得知:当年,陈公弼曾经罚过苏轼20斤铜,苏轼也曾向皇帝上书揭发过陈公弼。后来陈公弼因贪污嫌疑案削职为民,郁郁而死,于是,李定等便认为他们两家肯定是仇敌。
其实,陈慥与苏轼的关系很好。苏轼随陈慥来到他的宅子,环顾陈家简陋的小屋,原来陈慥不知从哪儿张罗来了一桌酒食。两人更不多话,直截入座筛酒,攀谈起来。当晚,苏轼醉眠在陈慥家里。
元丰三年二月一日,苏轼父子到达黄州。黄州是长江边的一座小镇,在现在的湖北黄冈境内,北宋时还是十分荒僻冷落的地方。
这期间,苏辙带领自己一大家人和苏轼的家人,辗转数月,到达九江,然后他让自己的家人等着自己,他则上溯长江,把苏轼的夫人王闰之、侍妾王朝云和两个小儿子送到苏轼身边。苏轼二月一日已到黄州,他的家人四月才到。
苏轼刚来到黄州时,人地生疏,他借住在城东南的定惠院。定惠院是一座寺庙,冷冷清清,苏轼正好可以过一种离群索居的生活。苏轼在黄州的身份是一名罪官,他既不愿别人因为亲近他而遇到什么麻烦,也不愿面对他人鄙视或同情的眼光,于是索性闭门谢客。
定惠院东边,有一座小小的山坡,长满了花草树木。苏轼无所事事时,便在这里漫游,有一天,他竟然在杂花之中发现了一株海棠。海棠花娇贵明丽,苏轼看见它的那一刹那,忽然觉得那些灿烂的桃李都失去了颜色。
他想,这不是蜀地才有的海棠吗?是什么人将它移植到这荒僻的江城来的呢?说不定是鸟儿将它的种子从千里之外衔来,无意中掉落在这山坡上的吧?
想到这里,苏轼不由得生出一份自怜自艾的心情来。唉,自己何尝不像这海棠一样,都是自蜀中流落到这里。自己才华超逸,品行高洁,却只能怀独抱幽,谪居黄州,真可谓“同是天涯沦落人”啊。
回到居处后,苏轼便写了好几首歌咏海棠的诗,隐晦地表达了他落寞的心情。其中一首诗写道: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定惠院里晨钟暮鼓,涤荡着苏轼漂泊的心灵。他还常常到附近的安国寺的禅房里静坐参禅,希望能借助佛学的力量解脱内心的痛苦。
王齐愈和王齐万兄弟俩是苏轼的老乡,客居在长江对岸的东湖,听说苏轼被贬到了黄州,王齐万特意过江来探望,虽然只相聚了半天,苏轼心中已经非常感动。之后,苏轼送王齐万上船,两人依依相别。
苏轼住在寺庙里,也亲近佛学,广泛阅读佛经,不过他并不以佛教徒自居,他几乎天天到酒肆里打酒。
在对岸樊口开酒坊的潘丙,是一位举人,因为老考不上进士,于是绝了功名仕途的念头,在这里开了一家小酒坊为生。一来二去,苏轼就和他成了朋友。
只要苏轼在小店里的老位子坐下,潘丙便将酒摆开,两人话不多,就是喝酒。渐渐地,潘丙的许多朋友也和苏轼熟悉起来,遇上了总是要喝上两杯。
特别是卖药的郭遘和农夫古耕道最爱和苏轼套近乎,苏轼也爱和他们讲些稀奇古怪的见闻,有时则听他们讲些街面上的事,有时大家就在江边比赛掷石子,打水漂。
长江对岸的武昌太守朱寿昌,常过江来看望苏轼,苏轼曾有一首《满江红》词赠给他:
江汉西来,高楼下,蒲萄深碧。犹自带、岷峨雪浪,锦江春色。君是南山遗爱守,我为剑外思归客。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
江表传,君休读;狂处士,真堪惜。空洲对鹦鹉,苇花萧瑟。不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愿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鹤。
这首词以辞气慷慨见长,一种苍凉悲慨、郁愤不平的激情,在字里行间涌流,我们可以体会出苏轼被贬黄州初期复杂矛盾、无法平静的内心世界。
苏轼在定惠院只住了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因为他必须得给即将到来的家人一块安身之地,这个可难坏了苏轼。不过黄州太守非常尊敬苏轼,对苏轼十分热情,非但没有为难他,反而处处给予力所能及的照顾。
太守将驿站临皋亭分拨给苏轼居住。临皋亭是官府要员来往黄州时居住的驿站,苏轼作为一名罪官,本来是没有资格住在这里的,显然太守帮了他的大忙。
临皋亭就在长江边上,推开窗户,便是滔滔江水。后来苏轼多次描写临皋亭“白云左绕,清江右洄,重门洞开,林峦岔入”,这个宅子虽然很小,却与天地自然浑然天成,这令苏轼大喜过望。能把家安在临皋亭这么一个高旷美丽的地方,对烦闷的苏轼而言,无疑是件好事。
不久,苏辙把哥哥的家眷护送到黄州。一番离乱之后,苏轼与家人再次团聚。苏辙在黄州住了几天,兄弟俩相伴出游。黄州没有什么名胜古迹,但山山水水有自然的风韵。此外,兄弟俩还到对江武昌的寒溪西山游玩了一番。
这期间,鄂州知州徐大受也常常来访。他对待苏轼丝毫没有上级的架势。因为总是听到苏轼抱怨没有好酒,他就常送些美酒过来,两人的相处渐渐变得像朋友那样轻松。
徐大受非常懂得享受生活,家中有几个美丽的歌女。徐府里时常摆下筵席,听歌赏舞,也一定会邀请苏轼。笙歌绕梁,酒香盈庭,熏炉中轻烟徐徐升上来,渐渐散开,几盏纱灯高悬,庭中亮如白昼,却也夹了几分朦胧之感。这一切,多少也能够给苏轼带来片刻安慰。
有时,苏轼会写信给在岐亭的陈慥,邀请他到家里来做客。在信中,苏轼有点为客人的住宿担心,说临皋亭的宅子很小,只剩下一间酮的空房间可以安顿客人,如果太阳太毒的话,可以考虑到附近的承天寺借宿。另外,门前江边停泊的大船上也可以考虑将就几晚。
陈慥对此一点也不在意,他们饮酒畅谈,时常笑声不断。就这样聚了十天,才尽兴而散。苏轼谪居黄州四年多,陈慥就来过七次。苏轼往岐亭探访他也有三次。
朋友相聚,免不了美酒与美食。苏轼很讲究饮食,刚到黄州的时候就,想到这地方靠近长江,鱼虾鲜美而且易得。安定下来以后,自然要琢磨琢磨烹调的妙招。
苏轼擅长做的菜肴是鱼羹和红烧猪肉,他烧出来的猪肉色泽红艳,酱香浓郁。后来他的烧制方法在杭州流传开来,被人们称作“东坡肉”,直到今天都是有名的佳肴。不过当时黄州人似乎不太喜欢以猪肉为食,倒是鱼羹更受欢迎。
黄州的鱼本来很便宜,苏轼却也不能经常吃,于是他又发明了一种菜羹,就是用菘菜、芦菔、荠菜等一锅煮了,要诀在于要放点姜和米,大概有消除辛和涩的作用,吃起来可滑嫩一些。他的朋友们一样很喜欢,这道菜式就在黄州城流传开了,名字依苏轼的号叫“东坡羹”。
与朋友相处,苏轼慢慢恢复了开朗的性情,而生计的问题又逐渐紧迫起来。从1061年任凤翔签判开始到1079年在湖州任上被捕,苏轼做了18年的官,宋朝文官的俸禄不低,只是苏轼书生意气,没什么金钱概念,不善理财,家中人口又不断增加,所以手中一向没多少积蓄。
自他被贬谪以来,原来还算丰厚的收入也断了,只能领一份很少的口粮。所有的家底集中起来,大概只够支撑一家人一年的生活,于是他开始为生计犯愁。
不久,一位姓蔡的淮南转运使巡视辖地黄州,他特地到临皋亭看望苏轼,考虑到苏轼一大家子挤在几间小房子里很不合适,便命人在驿馆附近又造了三间房子拨给苏家居住,苏轼称这三间新屋为“南堂”。
苏轼一家的生活还是一天比一天困顿下去。他在给秦观的信中说:“我们每天的生活费控制在150钱之内,每月初一,便取出4500钱,分成30串,挂在屋梁上。每天用叉挑下一串来,用不完就用竹筒装起来。如果有宾客来,就添入当天使用。”
一天,苏轼和来黄州看望自己的老朋友马梦得说起这事儿。马梦得立刻为之奔走。黄州的东面,有几十亩荒地,这里原来是座营防废址,如今房屋倒塌,土地荒芜,杂草丛生。马正卿向黄州太守徐君猷要求,把这块荒地拨给苏轼,这本来是一块无用之地,徐太守很快便答应了。
从此,苏轼开始开垦东坡,并为自己新取了一个别号“东坡居士”。他计划把东坡建成一座小农庄,参与东坡垦荒的人除了苏轼的家人、童仆,还有几位朋友。周围的百姓们也有不少前来支援。
家童烧掉枯草,惊喜地报告苏轼,发现了一口老井。于是,大家疏通老井,发现有清泉水流出,苏轼大喜过望,心里想,有了这口井,就不怕来年干旱了。
霜降前后,麦苗种下去了。不久,坡地上青青一片。每天,苏轼得意洋洋地在田间巡视。一天,一个老农踱过来,哼了一声,撇了撇嘴就走。
苏轼一看,神色不对啊,赶紧请老农留步。这老头指着麦田,带着几分嘲讽说:“远看一片青,近看草根根,明年无麦打,只好一犁耕。”
苏轼一想,这是懂行的农夫在传授经验了,赶紧又问:“那怎么办呢?”老农于是说,麦苗刚出的时候要任牛羊践踏,开春后,新的麦苗长出,才有可能获得丰收。
这真是奇怪的方法,但苏轼还是照着做了,牵出耕牛,任它踩踏麦苗。可不久,苏家的耕牛又生了一种叫做“豆斑疮”的病,苏轼着急得不行,幸亏王夫人记得家乡的一种偏方,治好了牛的毛病。
第二年,即元丰四年二月,苏轼又在东坡盖了房子。因为房子是在大雪中竣工的,所以称“东坡雪堂”。苏轼亲手写了四个大字作为匾额。另外,还在墙上画了一幅有森林、河流、渔夫的雪景壁画。后来,这里变成他待客的地方。
他在雪堂的墙壁和门板上写了32个字,日夜观赏。内容是四道警语:
出舆入辇蹶痿之机
洞房清宫寒热之媒
皓齿峨眉伐性之斧
甘脆肥浓腐肠之药
雪堂的石阶下有一座小桥跨沟而过。除了雨天,平常小沟都是干的。雪堂东面,是他亲自种的一棵大柳树,再过去是一个小井,泉水冷冽。东面下方是稻田、麦田、一大排桑树、菜蔬和一个大果园。苏轼还把附近一个朋友送他的茶树,也种在农场上。
远景亭在农舍后方,立在一堆土岗顶,四处风光一览无遗。他的西邻姓古,有一大片巨竹,长得十分茂盛,连天空都遮住了,苏轼夏天就在这儿乘凉。
搞建筑是苏轼的本能,他决心为自己造一个舒舒服服的家。他筑水坝,造鱼塘,种了朋友送来的花木、邻居送来的树苗和故乡来的菜蔬,他的精力全用在做农夫上。他看见成熟的水稻,心里充满自豪与满足。
画家米芾,这时只有22岁,他听说苏轼盖成了东坡雪堂,便特地赶来,为东坡画了一张像。乾道六年十月,即苏轼死后八十年左右,南宋诗人陆游来参观东坡雪堂时,还曾见到堂中悬挂着这幅画像。这张像上的苏轼,头戴黑帽,身穿紫袍,手拿一根竹竿,倚着一块大石头,正呼呼噜噜睡大觉哩。
经过一年劳动,苏轼学到了不少生产知识,如树木的种植,蔬菜的栽培,以及麦苗要在冬天让羊稍微啃一啃,第二年才能丰收等。他还学会了烧菜,诸如怎样炖猪肉,怎样烧鱼等。
在这种乡村环境里,他觉得自己能种种吃吃,爱游玩就去游玩,生活愈来愈像陶渊明。他感到,像自己这样做一个不为官府赋税所累的人,这就算有福了。从此,苏轼自号东坡居士,人们便也称他为苏东坡了。
解决了生活问题之后,心胸旷达的苏轼,便过上了自由自在的生活。他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实际上是到黄州服罪,什么事也不管。每天吃饱没事,便游游山,玩玩水,这里走走,那里逛逛。
东坡雪堂修好以后,他经常来往于雪堂和临皋亭之间,因为这条路上净是黄色泥土,所以人们称为黄泥坂。他穿上普通的农民衣服,经常喝得醉醺醺的。时间一长,当地的百姓都认识他,也都很喜欢他。
有一天,他喝醉后躺在路边的草地上睡觉。傍晚的时候,一个牧童赶着两头牛和一群羊过来,在旁边耕作的农民赶快跑到苏轼的旁边,守护着他。要不然,牛羊从他身上践踏过去,那可就够受的了。
牛羊过后,那农民把他叫起来,说:“快醒醒吧,牛羊差一点儿踩到你呢。”苏轼睁开睡眼,看着刚刚走过去的牛羊群,连忙道谢。
他感谢淳朴的农民对自己如此关心,也笑自己的行为过分放旷,回家后,他便写了一首《黄泥坂词》把这件事记录下来,作为纪念。从此,这条一里左右的乡道,成了人们最爱称道的地方。
这一时期,苏轼在东坡生活得满意自适,有似晋代诗人陶渊明田园生活一般。他有一首词,记载了这种情景:
陶渊明以正月五日游斜川,临流班坐,顾瞻南阜,爱曾城之独秀,乃作斜川诗,至今使人想见其处。元丰壬戌之春,余躬耕于东坡,筑雪堂居之,南挹四望之后丘,西控北山之微泉,叹然而叹,此亦斜川之游也。乃作长短句,以《江城子》歌之。
梦中了了醉中醒。只渊明,是前生。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
雪堂西畔暗泉鸣。北山倾,小溪横。南望亭丘,孤秀耸曾城。都是斜川当日景,吾老矣,寄馀龄。
有些乐趣只有诗人居士才能享受。陶渊明辞官归隐,曾写了一首《归去来兮》赋,苏轼每天在田里耕作时,重组其中的字句,配上民歌。他教家人唱,自己也一起唱,还用竹枝敲击着牛角打拍子。
当时,有不少朋友来看他,在他的诗文,有不少记载和朋友一块出游的情形。
三月七日,苏轼到黄州东南的沙湖去游览。这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同行的有不少人。不巧,路上遇到了大风雨。同行的人急忙跑着去寻找避雨的地方,而苏轼却穿着草鞋,拄根竹竿,不慌不忙地照样走路。
事后,别人问他为什么不躲一躲,他回答说:“刮风下雨只是一时的事,很快就会过去,而且雨后必然是晴天,何必躲呢?再说,在风雨里走走,也是一种乐趣,可以使你醒酒哩!”
同行的人品味着他的话,觉得他这是在说自然的风雨,同时又似乎是在说政治的风雨。回来以后,苏轼写了一首词,题名《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雨》作为纪念: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接着,他又去了了蕲水,即现在湖北蕲春的清泉寺。清泉寺面临兰溪,河水向西缓缓流淌。要知道,我国的大多数的河流都是向东流,而兰溪却有一段是向西流的。
于是,苏轼在《浣溪纱·游蕲水清泉寺》词中写道,溪水尚能西流,人何必自伤发白,悲叹衰老呢?这首词同样表现了他虽处困境,但仍对前途充满信心: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这年五月,苏辙又从筠州来到黄州看望哥哥。在言谈之中,苏辙劝苏轼要注意择友,苏轼笑着说:“我可能无可救药了。在我眼里,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贫民百姓,没有一个不是好人,还有什么可以选择的呢?”
苏辙说:“你总以君子之心度人,但不会忘了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句话吧!”
几天后,苏辙要回筠州去了。临走的时候,苏辙再次提醒苏轼说话要谨慎,以免不小心再惹祸患。苏轼默不作声,只是不住地点点头。
弟弟走后,没几天,苏轼又恢复了乐乐颠颠的状态。一天晚上,苏轼与几位客人在江上饮酒。夜渐渐深了,只见江水风平浪静,一望无垠,水天相连。苏轼顿时来兴致,趁着酒兴,写了一首《临江仙?夜归临皋》: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鸟。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毅纹平。小舟从此浙,江海寄余生。
苏轼和几位客人在船上,将这首词放声大唱了几遍,然后兴尽而散。第二天一早,黄州城到处传说,昨天夜里,苏东坡在江上作了一首《临江仙》词。词中说:“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他在船上一边吟唱,一边跳舞,然后就像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一样,把鸟纱帽和官服往江边的树上一挂,驾着小船,长啸而去。
这件事一传十,十传百,越传越奇,顿时成了黃州一件奇闻。有人说亲眼见苏轼驾舟而去,有人说苏轼驾万道霞光而去,有人说苏轼骑鹤而去了。
黃州太守徐君猷听到这个消息以后,顿时大吃一惊。如果像苏轼这样的罪人从黄州逃跑了,自己罪过可就大了。于是,他急忙命人驾车,急急忙忙赶到苏轼住所临皋亭去看个究竟,只见苏轼鼾声如雷,在床上还没睡醒呢!
七月十六日,蜀州的道士杨世昌到黄州来看望苏轼。好长时间没有见到家乡来人了,苏轼热情置酒款待。
酒菜摆在一条小船上,小船泛游在江面上,入夜,万里无云,皓月当空,清风慢慢地吹来,真个是爽心悦目,沁人肺腑。月亮越升越高,然后慢慢地向西移动。江面上升起一层水雾,弥漫开去,水色接着天色,渐渐地连哪里是水哪里是天也分不清了。
两人在喝酒,吟诗,谈古论今,直到深夜,都有几分醉了,连杯盏都顾不得收拾,便靠着船睡着了。等他们醒来的时候,天已经大亮。回家后,苏轼把这次月下泛舟长江的情景写了一篇散文,这就是著名的《前赤壁赋》:
壬戍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方是时也,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余举酒属客,相与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寥廓之下,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依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徐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鸟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今吾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已而肴馔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据《三国志》记载:208年,曹操率领近二十万大军以泰山压顶之势,席卷中原。曹操破荆州后,顺江而下,虎视江东。于是,孙权、刘备结成联盟,对抗曹操,阻止其并吞天下的野心。
联军委任周瑜为都督,统军五万,陈兵于江南赤壁,与曹军隔江对峙。后来,在诸葛亮的协助下,利用反问计、苦肉计,、火烧曹军战舰,曹操打败北归。赤壁之战后,形成了曹魏、刘蜀、孙吴三足鼎立的局面,史称“三国”。
赤壁之战的赤壁在现在湖北蒲圻县西北,鄂州上游的长江南岸。这里的“赤壁”在鄂州下游,是黄州西边突入大江的一个山脚,因石色发红,当地人叫做赤鼻矶。后人便误认为这里便是赤壁之战的赤壁。
苏轼知道这里的赤壁只是个传说,所以在《念奴娇》词里他写道:“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他不是写史,只是借题发挥而已。因此,后人就将黄州赤壁称作东坡赤壁了。
半月之后的一个傍晚,苏轼再次游览了赤壁。由于气候不同,景色与上次大不相同了。面对江风残月,苏轼想,赤壁之战中,战败的曹孟德,被东去大江湮没了,建立了不朽功勋的周瑜,又何尝不被东去大江湮没了呢?
回来以后,他又写了一首词,记录他的这种心情,这就是流传后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事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首词有叙有议,有景有情;怀古伤今,慷慨激昂;气势磅礴,一泻千里,被后人誉为千古绝唱,是豪放词的代表之作。
这年十月十五日,苏轼和两个朋友又一次泛舟赤壁。几个人带上酒和鱼,坐船来赤鼻矶。冬天江水水位低,岸边的岩礁都露出了水面,山崖更显得陡峭险峻,与夏天看到的景致大不相同。
苏轼挽起衣袍,径自登岸。朋友都不想冒险,留在船中。岸上山石形状怪异,地势陡峭,行走其间十分艰难。苏轼拨开草木,一步一步,登上崖顶。
他仰头凝视夜空,明河在天,月光那么明亮,直直地照进眼中。江风猛烈地掀起他的袍袖,苏轼长啸一声,声音激荡在山中,林木深处传来隐隐的回声。
苏轼遥望着脚下的长江,见江水似乎也激荡起波涛,波翻浪涌,心中悲愁,不敢久立,回到船上,解开系缆,任由小船随波荡漾,无论要漂流向何方,都不再放在心上了。
夜深了,万籁俱寂,忽然一只大雁飞过来,优雅地扇动黑色的双翅,乌溜溜的羽翼有一刹那遮住了银色的月光,擦过船舷,倏忽而逝。如果不是尖锐的雁鸣声还在江面上回荡,苏轼几乎要怀疑刚才的雁影是自己的错觉了。回来后,他又作了一篇散文,即《后赤壁赋》: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如此良夜何?
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于是携酒与鱼,与客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府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
少顷,余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云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即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二道士,羽衣翩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俛而不答。
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