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离朝造福颍州
哲宗元祐六年,苏轼在杭州三年的任期未满,又被召回京城,担任吏部尚书。临别时,苏轼作一首《八声甘州寄参寥子》词送给好友参寥: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它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参寥与苏轼肝胆相照,友谊甚笃。早在苏轼任徐州知州时,他专程从余杭前去拜访。苏轼被贬黄州时,他又不远千里,到黄州与苏轼伴游;这次苏轼任杭州太守,他又到杭州拜会苏轼;甚至在日后苏轼被贬岭南时,他还打算前去拜访。苏轼闻讯后,去信劝阻,参寥方才取消了这个计划。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词,以景语发端,情景交融,格调高远。写景,说理,其核心只是一个情字,抒写出作者历经坎坷后了悟人生的深沉感慨,极为后世所称道。
苏轼还没有到达京师,弟弟苏辙已经被任命为右丞,所以朝廷又改授苏轼为翰林承旨。苏辙不接受右丞的官职,希望同哥哥一起充当从官,也未被允许。因此,两个人只好勉强就任。
苏家两兄弟都位居高官,他们的政敌更是惊慌,于是对他们展开了猛烈的攻击。这次冲锋陷阵的人,名叫贾易,是程颐的得意门生。
贾易很有辩才,他列举了苏轼的几大罪状:第一,在杭州私自逮捕了颜章、颜益,没有申报朝廷就判了徒刑,这是目无君长;第二,在杭州屡次谎报灾情,骗取救济,而邻近的州郡向皇帝报告的都是丰收,这是为了讨好地方而眩惑朝廷;第三、为了自己玩乐,大修西湖,劳民伤财。更有甚者,在修西湖时,居然还感动用了军队。
幸好,许多事稍作调查,真相便不辨自明。况且,老太后和小皇帝对苏轼的为人也十分了解,所谓修湖玩乐以及目无君长,也是欲加之罪,因此不予理睬。
此外,政客们还拿苏轼的一首诗攻击他,那还是几年前苏轼辗转东南时在扬州写的,小诗写道:
此生已觉都无事,今岁仍逢大有年。
山寺归来闻好语,野花啼鸟亦欣然。
当时,苏轼漂泊已久,身心疲惫,一直想在常州买所房子,再置几亩田,定居下来。因为听说托朋友买的田宅有了着落,高兴地写了这句“山寺归来闻好语”。没料到,事隔多年,被人揪了出来说有怨恨先帝的意思。原来这年三月里神宗去世了,你苏轼怎么可以说“闻好语”呢?
苏轼一听,当即就头大了,嘿嘿,还真是有口莫辩啊。幸亏苏辙耍了个花枪,说这首诗是在先帝神宗驾崩两个月以后写下的,“闻好语”应当是指哲宗皇帝即位喜事罢。
这下子,苏轼的政敌们没有说辞了。看来,对付政客们要必要的技巧呢。高太后更不答理他们的喋喋不休了。
苏轼一回京就遭到别人的攻击,心里觉得非常窝囊。先前,为避免受人猜忌,两兄弟二人还一直争论该由谁出京避嫌。好了,现在不用再争辩了。于是,苏轼递上辞职信,迫切希望撤离京城。他越是要求离京,政敌们愈觉形势严重,他们甚至说苏轼上表辞职,是运用压力争取相位。
高太后和哲宗皇帝见他刚一回来便引起纷争,无奈之下,只好批准他往颍州当太守。反对派的目的也不过是想把他赶出京城,所以,他一走,许多诘难也就不了了之了。
苏轼五月二十六日抵京,仅在京师任上短短三月。八月五日,苏轼以龙图阁学士知颍州军州事。颍州,即现在安徽阜阳,欧阳修晚年曾在这里作太守,最后死在这里。死后,他的儿子欧阳叔弼仍居住在这里。
另外,这里还居住着一个名叫赵令時的皇族子弟,这个人也很有文才,如今在颍州做签判,他与苏轼很合得来。
与在杭州时一样,苏轼在颍州当太守时,也常常在颍州西湖办公。他在《泛颍》诗中写道:
我性喜临水,得颖意甚奇。
到官十日来,九日河之湄。
吏民笑相语,使君老而痴。
使君实不痴,流水有令姿。
为此,他的朋友秦观也写诗道:
十里荷花菡萏初,吾公身在有西湖;
欲将公事湖中了,见说官闲事也无。
这诗是说呀,在十里荷花初放的时节,我们的苏公在西湖上办公,每天的公事都能在湖上办完,不知道的人还以为官闲没事情干呢。
到颖州后,苏轼看到这一带的沟渠因年久失修,已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颖州也有一个西湖,本来风景优美,后来却逐渐淤塞干涸,他经过调查后,立即奏请朝廷将治理黄河的役夫调一万人到颍州,帮助整修了颖州的沟渠,疏浚了西湖。
当时,陈州,即现在河南淮阳一带闹水灾。有人主张挖一条八丈宽的河沟把陈州的水引入淮河。苏轼来到颍州后,随即派人去测量,结果发现,淮河水位几乎比陈州高出了一丈,如果这条沟开成,不但不能排水,淮水还会倒淹过来。为此,苏轼迅速向朝廷上了一篇《奏论八丈沟不能开状》,及时制止了这项劳民伤财,贻害后人的草率工程。
元祐六年颍州收成不好,苏轼看到灾民成群结队由西南向淮河北岸流徙。他们剥下榆树皮,与马齿苋、麦麸一起煮着吃。随之而来的是流寇滋生,老弱倒在路边,年轻力壮的就加入盗匪行列。看到这一切,苏轼的心里非常难受。于是尽力救济灾民。
这年除夕,大雪纷飞,苏轼拉着签判赵令時登上了颍州城头。苏轼向雪中指了指,对赵令時说:“你看到了什么?”赵令時顿时莫名其妙,说:“没什么呀,不就是来来往往的人吗?”
苏轼叹了一口气,说:“这就叫作视而不见啊。你想啊,今天已经是除夕了,老百姓还在雪地里奔波,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衣食无着啊。你说,我们这些当父母官的应该怎么办?”
赵令時顿时明白了太守的意思,于是说道:“现在仓库里还存有几千石粮食,您的意思是说……”
苏轼说:“对了,我就是这个意思。那你看呢?”赵令時于是说:“那就照太守的意思办吧。”
于是,元祐七年春节,苏轼在颍州开仓放粮,救活了一方百姓,安定了社会秩序。但就在他准备大干一番的时候,皇帝又来了诏命,任命他为扬州太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