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亲合观的历史渊源
追溯亲合观的历史,不得不回到古希腊丰富的概念框架中去。化学亲合概念的产生和发展深受原性说和原子论的影响,而这两者又从四根说和爱憎说那里汲取了思想营养,况且四根说和爱憎说分别是化学元素观和化学亲合观的最初概念基础。
一、亲合观与爱憎说
古希腊哲学始于对宇宙本原(始基)的探讨。恩培多克勒以前的哲学家或把本原归为一元的主要是物质性的水、气、火等,或归为主要是精神性的数、存在等。他继承了前人注重感官的唯物主义倾向,改一元论为多元论, 用火、气、水、土四根(roots)来表述本原。他还接受了巴门尼德关于存在不生不灭的观点,认为四根不生不灭,而其构成物却生灭不已。这种主张在哲学上确立了本体不变现象变的观念,在科学上为质量守恒定律奠定了最初的概念基础。在化学思想史上,四根说是元素概念的最初来源,因而也为亲合观奠定了本体论基础。
恩培多克勒为了解决不变的本体与变动的现象之间的关联问题,提出了爱憎说:“爱”使四根相吸而结合,“憎”使四根相斥而分离。于是,通过爱和憎的力量,不变的四根的分合聚散构成了变动不居的万千世界。关于爱和憎,哲学界有两派对立的主张:一派认为爱和憎是物质实体,另一派认为爱和憎是精神力量。化学史界多持前说①②其实,把爱和憎看成纯粹的物质或精神是不合理的,因为在恩培多克勃的时代,物质与精神的划分尚未明朗化, 不可能有纯粹物质或精神性的概念。爱和憎既有物质性又有精神性,但爱和憎的物质性并不表现为它们是物质实体,而表现为它们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据此,恩培多克勃还提出了后来对化学亲合观产生了重大影响的观点:性质相似者相吸,性质相异者相斥。他往往从形状、味道、冷热等方面来判定性质的异同,其流射说表明“当不同东西的孔道具有相似的尺寸时,便易发生混合。”①原子论创始人德谟克利特也持类似观点,认为原子因特定大小和形状而钩连起来。这种观点对亲合概念的影响在列梅里(N.Lémery)和波义耳的尖孔契合观中明显可见(参看下文)。
爱憎说是以有机体(人)为参照物的类比表达,自然界的分合聚散被类比为人的悲欢离合。鉴于此,我们以“机体论”表其特征。
二、亲合观与原子论
恩培多克勒虽有四根由微粒构成的思想,但未将宇宙本原归结为微粒, 而且否认虚空存在。原子论创始人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吸取了恩培多克勒关于四根由微粒(原子)构成的思想,而且认为原子和虚空同为宇宙的本原。他俩分别把微小性和坚固性看作原子本性——不可分割——的根据。现在, 生灭不已的原子构成物(包括火、气、水、土)被归结为在虚空中运动着的不生不灭、不可分割的原子。这既否定了恩培多克勒四根不生不灭的思想, 又继承了他的本体不变和物质不灭的思想。原子有大小、形状、重量等特征
(其中重量特征的发现归功于伊璧鸠鲁)。德谟克利特常用原子的形状来说
① 莱斯特:《化学的历史背景》,商务印书馆,1982 年版,第 22 页。
② J.R.Partington:A History of Chemistry,Vol.1,PartI:Theretical Background,London,1970,第 20 页。
① J.R. Partington: A History of Chemistry, Vol.1,P. 20 。
明事物的性质及原子间的结合和分离,并用钩、环、尖等表示原子形状的多样性。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将自然界的千变万化归因于原子在虚空中的排列组合、机械位移等。②因此,正如罗素所说,在原子论创始人看来,“宇宙之中并没有目的;只有被机械的法则所统驭着的原子。”③在下文的分析中我们将看到,原子论框架赋予近代化学亲合观以明显的机械论特征。
三、亲合观与原性说
正如库恩(T.S.Kuhn)所说,亚里士多德心中的自然界是“一个以性质为本的宇宙”,他认为“本体上不可毁灭的初始元素,并不是物体,而是性质。”①在亚里士多德的原性说中,火气水土失去了它们在四根说中的本原地位,变成了冷热干湿四种原始性质的复合物:热+干=火,热+湿=气,冷+湿
=水,冷+干=土。
以性质为本的思想与亚里士多德关于形式优于质料的观念相一致。他一方面强调自然物中的形式和质料不可分离,另一方面又说质料是潜在的,形式是现实的;从表面看,他把形式和质料并列为本原,实际上认为形式才是真正的本原。同理,他表面上有时把四原性和四元素并列为本原,实际上却认为四原性才是真正的本原。他的“形式”范畴是对除质料因以外其余三因
(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的概括,其中形式因含本性观念,动力因是爱憎说的扬弃,目的因含善的观念。他还把爱憎同善恶联系起来:爱是善的原因,憎是恶的原因。这就赋予爱憎以更明显的伦理意义,制约着人们尊爱贬憎。在相当长时期,人们对亲合概念的理解重吸引,轻排斥,就与原性说的影响直接相关。
原性说还赋予四元素以强烈的伦理性。亚里士多德认为宇宙中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物体:由以太[ether]构成的高贵的天体和以四元素构成的地上物体。在四元素中,轻的火和气接近天体,比较重的水和土高贵。亚里士多德的整个哲学都具有这种机体论的特征。作为机体论的概念框架,他的原性说不仅为炼金术奠定了概念基础,而且构成了古代化学的主要思想背景。受制于此,“亲合性”成为波义耳以前化学亲合概念的表征。
② 参见《古希腊罗马哲学》(原著选辑),三联书店,1975 年版,第 98 页。
③ 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商务印书馆,1982 年版,第 106 页。
① 库恩:《必要的张力》,纪树立等译,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 年版,第Ⅲ—Ⅳ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