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科学学创始人贝尔纳曾经说过,“对现代科学本身进行分析,已经变成了一项绝不是一个人所能单独担当的任务”①。确是如此,回顾一下《化学学导论》的编著过程就是这样。那是在 1984 年,当时由于我接受了《中国大百科全书·自然辩证法卷》的“化学”综合条目的撰写任务,而不得不深入考察一下化学科学总体的对象、性质、特征、职能、体系等许多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深感有必要以化学科学本身作为研究对象继续做些探讨工作。同时又由于受到刚刚在我国兴起的科学学的启发,更进一步感受到了建立化学学的必要性。于是便在 1985 年撰写了“建立化学学的初步探讨”②一文。出乎意料的是,在文章发表后不久就收到了我国科学界的老前辈、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的亲笔来函,给作者以积极鼓励,并提出了重要的指导性意见。与此同时,曾经多年在一起密切合作过的老朋友乔世德、王玉生、王德胜和关广庆等同志也给予了热情支持和响应,并决定共同合作主编这部《化学学导论》。当我们把这一设想汇报给我国化学界老前辈著名化学家唐敖庆先生(前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学部委员)、卢嘉锡先生(前中国科学院院长,学部委员)和徐光宪先生(北京大学教授,学部委员)时,立即得到了三位先生的热心支持和鼓励。我的两位老师、我国化学界元老袁翰青先生(中国科学院情报研究所顾问、学部委员)和唐敖庆先生则欣然同意担任本书顾问,并由袁翰青先生为本书作序。此后,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化学化工专业委员会开始把本书的编著列入重点研究规划,辽宁省教育委员会又批准列为科学基金项目,拨出经费资助。此外,陕西华能精煤公司也从企业支持学术研究的角度给予了积极赞助。还有,我的日本老朋友山口达明先生
(日本千叶工业大学教授)除热心为本书撰稿外,还从各个方面给予了热情支持。最后,则是参加本书执笔工作的全体作者都能依照编委会的要求,潜心研究和精心撰写,为全书的完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可以看出,《化学学导论》的问世,如果没有老一辈科学家的关心和鼓励,没有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和全体作者的通力合作,是难以实现的。为此, 请让我代表编委会的全体同志向钱学森先生、袁翰青先生、唐敖庆先生、卢嘉锡先生、徐光宪先生,向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化学化工专业委员会、辽宁省教育委员会、陕西华能精煤公司和辽宁师范大学科研处,以及日本友人山口达明教授,表示最深切的谢意!
全书由廖正衡、王玉生、乔世德、王德胜同志担任组稿和初审改工作; 廖正衡担任终审改和定稿工作;廖正衡、关广庆、刘桂、于雷和刘凤朝同志担任统稿及技术处理工作。
在编著过程中,尽管全体作者和编委尽了最大努力,然而由于水平和其它条件所限,全书还会存在许多不当之处,还望广大读者不吝指正,提出宝贵意见。
廖正衡1991 年 10 月 20 日于大连辽宁师范大学
① 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商务印书馆,1982 年版,第 26 页。
② 廖正衡:“建立化学学的初步探讨”,《东北师大学报》,1985 年,第 1 期,第 49—6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