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认识主体的美学追求与化学理论体系自身逻辑基础的完备性 和表达形式的完美程度之间的矛盾运动
化学理论体系的存在与发展,一方面由于外部经验事实的证实或证伪而得到推动;另一方面,也受到理论自身的逻辑完备性和表达形式的美学特征的制约和影响。化学所研究的自然界本身所固有的秩序、和谐、对称等特性, 要求化学认识主体通过化学所特有的美学形式将其表达出来。同任何科学理论一样,化学家在其理论建构活动中,把对简单、明晰、统一、和谐、守恒、对称的追求视为化学理论研究的最深层动力。“完成了科学史上的一个勋业” 的门捷列夫早在青年时代就怀有世界和谐统一的科学信念。正是这种信念使他感到应做出一种把元素的原子量与其特性联系起来的广泛概括,以把化学认识导向哲学的认识,建立化学和物理学之间的联系,寻求对化学过程的合理解释。这种崇高的科学信念,使他勇于摆脱狭隘经验论和归纳万能论的束缚,不是盲目地、不加分析地去追随实验而成为片断事实的奴隶。他对于作为和谐、对称、统一的自然界的反映形式的元素周期表中出现的间断和空缺, 深知它们并非是自然界所固有的或是人类理性能力所不及,而只是人类至今尚未能通过实验去发现和弥补而已。为此,他用逻辑方法第一次讨论修正了某些元素原子量的错误,并对未知元素作出了准确的科学预言。在本世纪初, 正是出于对科学定律的美学特征的追求,才赋于科学家狄拉克以科学创造的原动力,从而建立了反粒子理论,使数学形式的“美”,变成了物理与化学世界的“真”。
相信自然界的有秩序性,从而可以把表面上的混乱现象归结为一种井然有序,可以理解的格局的这种信念,从古希腊人开始就成为科学发展的原动力。以科学美为内在动力的研究传统是整个古希腊科学的特征。这种信念和传统在近、现代科学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对世界的结构方式及其数学表达形式的简单性的追求,驱使着近代的道尔顿创立了原子论;可能是来自于对更高层次的美学追求的激励,又驱使普里戈金能站在更高层次上考察可逆与不可逆、对称与破缺、存在和演化、有序和无序的对立统一,创立了耗散结构理论,从而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架起了联系的桥梁。
二、化学系统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
一切科学理论都是为解决人和自然的矛盾服务的,也就是为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所从事的认识、利用和改造外部世界的活动服务的。因此, 揭示外部世界和人自身活动的客观规律是一切认识活动的根本目的,也是一切理论的起点和开端。如果说,从化学发展内在逻辑的追索中,可以得出化学认识的内在动力是来自于主体的求知渴望所推动的结论,那么,化学社会运行的考察则使我们认识到,化学的发展还有来自社会环境的外在推动。这就是人们对化学的实利性或有用性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