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创造性
化学文化并不是一下子形成和完善起来的,而是由某些人——广义上的化学家在某些时间、地点创造出来的。与习惯性的文化现象不同,化学文化要仰赖社会或群体对它的创造、保存、传播和评价。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
社会的协作。科学作为一种社会体制是随人类社会分工的精细化而出现的,而化学科学又是科学知识体系自身精细化的产物。同科学与社会的密不可分一样,化学文化首先要依赖社会提供持久的、有计划的和制度化的重视与保护。而且,化学文化的生产也是一种群体互动的社会过程,是一系列社会协作的结果。所以,有关化学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化学文化重大变迁的必要条件问题,势必构成了社会学家和文化学家兴趣的核心。
-
化学共同体的规范控制。化学共同体是由社会中的化学家构成的特定集团,是个体化学家之间真诚合作与激烈竞争的“无形学院”。它具有柔
性的规范控制系统,严厉的奖惩原则和高度分层的社会结构。由于化学共同体组织结构的合理性会大大促进化学知识的生产。所以,化学文化的形态确立,当以化学共同体的形成为主要标志。
- 化学文化的生产机制。这是对化学文化生产过程的微观考察,其中,最主要的有酬报、评估、技术、组织、交流和传播等问题。化学家从事化学知识的生产一般出于三种动机:其一是出于对自然界物质变换的强烈兴趣;其二是出于自己的宗教热情及追求同行或更广泛的社会成员的承认;其三是功利性目的。对于一个职业科学家来说,无论其哪种动机都需要文化酬报机制给予及时的鼓励和承认,以使他保持连续不断的创造热忱和必要的研究条件。
评估是与酬报密不可分的另一种基本机制,用以保证产品的可信性及酬报过程的普遍性运行。化学评估一般分为两类,一是学术评估,由学术权威们执行;另一是市场评估,由范围更广泛的权威集团,包括化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甚至政治家们共同操纵。
另外,化学文化的生产还需要社会提供一定的技术保障、组织条件和交流传播途径。有了这些机制的协调配合,化学生产系统才会获得一种“整体涨益”效应,加快化学文化自我完善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