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复兴的社会因素

日本战后化学工业的惊人发展,固然主要是取决于化工发展战略措施的正确,然而也还在于日本社会诸因素以至国际因素综合推进的结果,特别是有些社会因素例如朝鲜战争的爆发等因素,都曾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朝鲜战争的契机

1948 年以后亚洲政治形势发生了骤变,中国蒋介石的统治开始土崩瓦解,南北朝鲜建立了不同政治体制的国家,1949 年诞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并最终在 1950 年爆发了朝鲜战争等,导致了两大阵营日益加剧的对立与矛盾。这就使得美国不得不重新考虑其占领日本的政策。以前,美国曾企图削弱日本的工业力量以防止军国主义复活,为此曾拆卸了不少工厂的设备而充作赔偿之用①。当时美国充其量也只想把日本重建成一个具有中等经济规模实力的非军事国家,而“对于日本经济的复兴或加强”,则不想“负任何责任”

②。现在,美国出于全球战略的考虑,则不得不使其占领日本的政策发生一个

根本转变,转而想把日本建成一个既能承担发展东南亚地区资本主义经济的责任,又能提供应付美国战争紧急需要物资的储备库。为此,美国在朝鲜战争爆发后不久就自动解除了对日本生产军用物资的禁令,并向日本提出了大量军需物资的订货,从而使处于奄奄一息境地的日本化学工业乃至整个工业得以起死回生,并在战争爆发后的短短两年时间(1952 年),就使生铁和煤炭的生产毫不费力地超过了战前最高水平。

同时,美国还主动放弃了战争赔偿的要求,提出应“对日本缔结宽大和约”,以使日本具有充足的经济实力,成为美国“遏制共产主义的伙伴”。美国的这一方针,尽管遭到了东南亚许多国家的抵制,然而还是得以实施, 并在 1951 年签订了旧金山和约给予正式承认。这样,原来所有日本人都在准备执行的沉重的战争赔偿计划,由于朝鲜战争而被美国搁置,直至放弃。日本原来准备作为战争赔偿的大量物质都转向投入到开始复苏的化学工业和整个经济之中,并使之得以奇迹般的回升和发展。这样仅仅在朝鲜战争爆发后不到两个月,日本报纸就出现了这样的标题:“再见了,靠竹笋充饥的生活!” “从买不到东西的票证到不要票证!”并在其后一个多月的九月下旬,便废除了衣料配给制度。所以作为日本战后第一任首相的吉田茂说,朝鲜战争对日本来说“是一个很大帮助”,日本经济“从朝鲜战争爆发后的 1950 年就开始了急剧发展,就好像飞机起飞以后那样”,以后就再也“没有受到影响而继续上升”①了。日本化学工业就是在这一政治形势下才获得奇迹般发展的。

历史表明,日本的化学工业和整个制造业的生产指数均随着战争因素而有较大起伏。1942 年(昭和 17 年)由于太平洋战争已经爆发一年,军事工业生产膨胀,整个制造业生产指数迅速上升,直到 1944 年(昭和 19 年)达

到最高点(182)。随后于 1945 年(昭和 20 年)战败而迅速下跌,直到 1946 年(昭和 21 年)跌到最低点(约 28)②。化学工业的生产指数也如此。在战

① 汤姆·肯普:《现代工业化模式》,中国展望出版社,1985 年版,第 39 页。

② 美国政府给驻日占领军的指示。吉田茂:《激荡的百年史》,世界知识出版社,1980 年版,第 53 页。

① 吉田茂:《激荡的百年史》,世界知识出版社,第 70 页。

② 井本稔:“太平洋战争前后”,《日本の化学 100 年のめゅみ》,日本东京化学同人社,1978 年版,第

117 页。

后,随着需要解决吃、穿、住等迫切问题,化肥、纤维、水泥等工业开始恢复,整个制造业的生产指数也逐渐回升,然而直到 1950 年(昭和 25 年), 仍未恢复到战前最高水平。但是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则生产指数立即陡然上升并迅速超出了战前水平。特别是同军需物资密切相关的化学工业上升速度更快,超出了整个制造业的发展。所以,应当说,朝鲜战争的爆发为日本化学工业乃至整个工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复兴的契机。这也是笔者所接触到的许多日本学者的看法。此外,有人甚至还把朝鲜战争视为一种天赐的幸运。例如吉田茂说,“正当日本经济即将上升的时候,由于朝鲜战争的爆发而急剧扩大了出口,这就是一种幸运”,是“生逢其时,凭借幸运”①。

二、发达的教育基础

如果说朝鲜战争是日本有可能出现奇迹的一个“天赐良机”,还莫不如说是由于“天助自助者”的结果。这就是说,主要的还是在于日本社会内部诸因素的作用,特别是发达的教育所提供的创造奇迹基础作用。因为“幸运或机会只是赠给那些具有高度才华和历史敏感的卓越民众的礼物”。

日本早在明治维新以后就认识到,“维新之大业,不能只靠领导人自己, 必须借助于多数受教育的国民之手来推进”,从而使教育得以迅速普及, 到明治末期(1912 年)小学就学率已超过 95%。所以,“重视教育事业,是日本近代化的一大特点”

战后,日本尚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就毅然决定大力加强教育建设。1946 年就决定把战前的 6 年义务教育和已确定的、但因战争而搁置的 8 年义

务教育,扩展为 9 年义务教育。他们“深信只有教育才是重建日本的原动力”、“要使日本复兴,除教育外别无他途”。实际上,日本在战后的复兴和再建中,正是“通过教育的一环,培养了优秀人才,进而学到了国际上先进技术,并且加以创造性的改良和实际化”⑤,才实现了科学技术的振兴和经济腾飞的。所以,对于日本战后的奇迹来说,“这种高水平的教育是其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依靠教育,“可以说是日本现代化的最大特点”①。

可以看出,日本化学工业以至国民经济在战后的荒芜中得以复兴,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自明治维新以后百年来长期发展教育,注重培养人才的结果,正如日本政府在 1988 年刚刚发布的《白皮书》中所说,战后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是在于战前高水平的教育环境所培养出来的学者和专家,从而成为战后复兴的核心力量”②。日本通过长期的高水平的教育所培养出来的科技人才,具有着良好的科学素质,从而使日本的“科学技术力量”具有很鲜明的特点。这些特点,据较新出版的《日本》一书所做的归纳,大体上体现为以下五个方面③:

  1. 精巧。日本人很善于制造微型化、精密化的精巧制品,例如轻型汽车、微型电视、相机、计算机等,具有很强的精巧性、高效性。这已经成为

① ②③④ 吉田茂:《激荡的百年史》,世界知识出版社,第 1、9、11、59、87、89 页。

⑤ 日本科学技术厅:《科学技术白书——我ヵǚ国科学技术の国际化に向けて》,日本大藏省印刷局,1988 年版,第 2 页。

① 吉田茂:《激荡的百年史》,世界知识出版社 1980 年版,第 89 页。

② 日本科学技术厅:《科学技术白书——我が国科学技术の国际化に向けこ》,日本大藏省印刷局,1988 年版,第 2 页。

③ “新日本制铁”能力开发室:《日本——その姿と心》,日本学生出版社,1982 年版,第 184—186 页。

通过长期良好教育所形成的一种民族性格。这也表现在长期以来日本民族就善于制作精制小茶具和插花等技术方面。

  1. 高超的组合才能。日本人已经具有了一种传统的高超的组合才能, 能够把各种物品的优异性能组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更为优异的新产品。例如日本制造的磁带录像机(VTR)和工业用机器人等优秀产品就是集中组合了电子技术和机械技术的结果。

  2. 开发—设计—生产的密切结合,讲究实际。要求学习工程技术的大学毕业生到生产现场进行实际训练,在了解实际的基础上进行技术改进和开发设计,从而使日本的应用技术水平居于世界先列。

  3. 彻底追求高质量和低成本。操作者能够自觉、认真、努力地消灭残次品。努力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精益求精。

  4. 不断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迅速更新。以适应广大用户不断产生的新的追求,使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永远保持旺盛的增长势头。

可以看出,发达的教育基础→优秀的技术素质→高速的经济腾飞,就是日本成功的一条根本之路。

三、国际国内有利因素的综合

当然,日本化学工业以至整个经济奇迹的出现,也并非是单纯一两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综合了国际国内、正面反面多种有利因素实现的。为此, 日本著名经济学家高桥龟田提出了以下五点原因①:

  1. 由于战后世界资源的国际商业化,能够以大量进口确保重化学工业所需原料和能源的供应,从而使战前日本原料资源短缺的重大问题得以解除。

  2. 世界各国在战争前后所取得的重大技术革新成就,对于因战争而把生产设备几乎破坏殆尽的日本来说,比较容易地摄取而迅速达到最先进的水平。

  3. 日本被战败和被占领,反而也可转化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例如军备被限制,殖民地被放弃,大大减轻征兵负担和财政负担,“可以集中全力发展重化学工业”。同时,由于废除了军事专治政府,建立了自由竞争的经济体制,才华横溢的新人辈出,充分发挥果敢的企业家精神。

  4. 具有丰富的劳动力和优异的国民素质(文化、教育、组织与纪律), 并具有传统的经营管理经验,独立的企业组织,政府和企业间的良好协调体制,以及引进外资、筹办企业资本等一整套具有日本特色的强有力的社会经济体制。

  5. 具有优良的港湾和丰富水资源的天赐自然条件,可以形成以京滨( 东京、横滨)、阪神(大阪、神户)、中京(名古屋)、濑户内海和北九州五个工业地带为中心的长达 1000 公里的狭长的“太平洋带状工业区”,成为世界最发达的工业地区之一。

在以上五个因素中,前三个因素为外部因素,后二个因素为内部因素, 彼此相辅相成,终于迎来了日本战后化工、科技和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

① “新日本制铁”能力开发室:《日本——その姿と心》,日本学生出版社,1982 年版,第 82—8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