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带头的基础科学技术领域
-
对国际协作和确保国际竞争力有益的科学技术领域①
我们发现,在五个重点研究领域中,前两个课题都是直接面向经济建设的。对这两个课题的研究,化学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日本的科技政策对我们的化学研究选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第二,我们还应对选题进行可行性分析。诸如科学知识的发展水平、实验仪器的工作能力、研究者的知识和能力等条件,都是可行性分析中应当考虑的因素。
从化学研究的管理角度看,应当尽量减少科学研究的非生产性消耗。根据苏联的研究成果,“这就迫切要求合理解决这样两个问题:同主要科学工作人员、科学技术人员和辅助人员人数的比例有关的问题;同科学劳动的机械化与自动化有关的问题。”①这些问题的合理解决将不仅能促使化学研究顺利地进行,而且能提高化学劳动的效率。
在成果鉴定阶段,首先应及时鉴定,缩短科研周期,加快推广应用,促使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直接的物质生产力。这是因为“在生产中加速采用科研成果,充分发挥这些成果的经济潜力,这已成为提高社会生产效率的重要因素。在‘科研-生产’周期各阶段之间有控制的实际相互作用的范围内,可以有效地利用国内创造的科研潜力,在同样的财力、物力和人力条件下,缩短科研成果从构思到生产应用过程的时间。”②当然,为了及时鉴定科研成果,必须建立起对科研成果的创造和利用的效益进行系统分析的原则和方法。例如苏联学者谢尔仁斯基等在《科学经济学:对科学活动的评价与刺激》一书中提出的“核算情报法”就是一种对科研成果进行系统分析的方法。
三、化学经济的宏观研究
化学经济的宏观研究是以“科学—技术—生产”过程作为系统来进行的。此时,可把化学研究划分为四个阶段: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物质生产
基础研究的直接目的不在于创造具体的物质成果,而在于揭示自然现象及其规律,其成果以科学信息的形式存在(如概念、定律、理论等)。我们可以把基础研究大约地分为两类:一类是纯粹的基础研究,它不直接涉及任何实际应用的问题;另一类是定向的基础研究,它要揭示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范围、技术上的可能性和经济上的适宜性等问题。因此,基础研究人员在从事定向研究的过程中,只要自觉联系生产实际,就可能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例如,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在实现人工胰岛素合成以后,一方面改善合成技术,进行有更大活力的新蛋白质的合成研究;另一方面利用半合成物与蛋白水解酶作用来改变胰岛素的分子结构,研究分子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
① 中国社科院情报研究所:《科学学译文集》,科学出版社,1980 年版,第 236 页。
① П.A.拉契科夫:《科学学—问题·结构·基本原理》,科学出版社,1984 年版,第 133 页。
② И.И.谢尔仁斯基:《科学经济学:对科学活动的评价与刺激》,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96 页。
系。这些研究提供了一种合成多肽的新方法,为多肽激素类生产开辟了新途径,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还应提及,因为早出成果是提高基础研究经济效益的重要标志,所以充分利用科学资料,对课题进行可行性分析都是不可忽视的。
应用研究是解决把基础研究成果用于具体方面的途径。这一阶段通常包括如下任务:收集、整理基础研究的成果,预测用这些成果解决实际问题的前景,选择可行的最佳方案,拟订技术革新计划等。因此,可行性分析和择优性分析是提高应用研究经济效益的必要手段。当然,应用研究人员密切联系生产实际,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为直接的物质生产力,无疑是提高应用研究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还有一种提高应用研究经济效益的方法,那就是从应用研究过程中列出基础研究的课题,提高科研投资的利用率。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在取得了甲胎蛋白对原发性肝癌具有早期诊断价值的应用研究成果以后,又提出了如下研究课题:甲胎蛋白的基因为什么在胚胎阶段是开放的,出生后即关闭而患肝癌后又重新开放?这个课题导致了一系列基础研究成果的产生,如发现了甲胎蛋白的变种,分离了甲胎蛋白的基因,认清了甲胎蛋白对巨噬细胞的作用机制等。这样,花去一项研究经费的投入,获得了两项研究成果的产生, 大大提高了应用研究的经济效益。
开发研究(又称技术开发)在应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通常有结构研究、工艺研究、设计研究、组织研究等类型。开发研究直接与生产实践相联系,“它的任务是对实验室成果进行中间试验、工业试验或大田试验,为科研成果转入工业性设计和生产,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比较充分的数据和较为完善的工业或农业技术,扩大这些技术的应用范围。”①由于在中间试验、工业试验及大田试验中已有部分产品被生产出来,所以开发研究的经济效益是明显可见的。为了提高开发研究的经济效益,从规划、组织和管理的角度看,应有效地实现研究成果的商品化。就我国现实而论,那些主要从事开发研究的单位应实行企业性的经营方式,推广科研承包责任制。
开发研究还可划分为对成果的开发、掌握和推广三个阶段。由此,“科学-技术-生产”过程又可分成如下几个阶段: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开发→成果掌握→成果推广→物质生产
除去“物质生产”阶段,其余五个阶段构成一个“研究-生产”过程;再除去“基础研究”阶段,其余四个阶段又可被定义为“科学-生产”过程。② 如此一来,“研究-生产”过程的时间利用系数可定义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开发阶段的总劳动消耗量与“研究-生产”过程总时间(包括各阶段之间的间隙时间)之比。对此,也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基础研究时间 + 应用研究时间 + 成果开发时间
“研究 - 生产”过程的时间利用系数 =
“研究 - 生产”周期
如果“研究-生产”过程的时间利用系数接近于 1,那么就表明下列时间的非生产损耗减少,即等待该周期下一阶段何时开始的决策时间及掌握、推广新成果的期限的非生产损耗减少。因为这期限主要取决于组织因素和工作人员的技能水平,所以加强科研的组织和管理,提高科技人员的技能水平,是增
① 徐纪敏:《科学学纲要》,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年版,第 22 页。
② 列·索·勃利亚赫曼:《科学技术进步经济学》,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3 年版,第 40 页。
加“研究-生产”过程的时间利用系数,提高科研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科学-生产”周期的有效利用系数可看作新成果的有效利用时间与“科
学-生产”过程的总时间之比:
新成果的有效利用时间 “科学 - 生产”周期的有效利用系数 = “科学 - 生产”过程的总时间
因为“科学-生产”周期的有效利用系数往往取决于新成果所依据的科学技术原理的新颖程度。所以不断采用新的科技成果会有助于增加“科学-生产”周期的有效利用系数,提高科研的经济效益。总之,在开发研究阶段,设法缩短对科技成果开发、掌握和推广的期限,是提高科研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正如苏联学者拉契科夫所说:“在与科学活动有关的许多经济要素中,
可以相对地指出这样两组要素:第一组,保证科学在社会实践中得到不间断的和越来越多的应用;第二组,表现出对科学活动进行经济评定和评价的特点。”①本节的论述已不同程度地涉及到这两组要素(特别是第一组)。在第三节中,我们还将专门论述与第二组要素紧密相关的对化学研究经济效果的评价问题。在这之前,我们专辟一节来论述一个基性的问题。这就是化学与经济之间的互动关系问题。
① П.A.拉契科夫:《科学学—问题·结构·基本原理》,科学出版社,1984 年版,第 1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