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方兴未艾的中国化学哲学
什么是化学哲学呢?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有待国际学术界共同讨论。仅就中国学者的理解来说,通常认为是“以化学为研究对象的哲学” 或是“以化学为研究对象的自然辩证法”①;或是“以化学领域中具有世界观与方法论意义的一般理论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科①。但是,也许主要是一门哲学的化学,即运用哲学原理来揭示化学运动规律的学科。然而不管怎样说,就其性质来看总是一门处于化学和哲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或者由化学和哲学相互渗透形成的交叉学科。
化学哲学的特征,在于它是以哲学为工具,而不是以数学、物理学或化学实验为工具来研究化学的学科,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1)以联系的观点研究化学。例如把物质与能量、结构与性能、速度与平衡、量变与质变对立的事物联系起来加以考察,以求认识得更为全面和深入;(2)以发展的观点研究化学。例如探讨化学发展的动力、化学概念的演化和理论的交替、化学革命的结构等动态表现,以求把握化学发展规律;(3)以整体的观点研究化学。例如考察化学内部的实验、理论、化学家等诸要素的关系,以及化学和其它科学、化学和生产、化学和经济、化学和政治、化学和环境、化学和教育以至和整个社会的关系,以便有效地推动化学的发展等。这些特点体现了化学哲学同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等一般化学学科的主要区别。
化学哲学的研究内容很为广泛,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 5 个方面:(1)本体论的问题,主要是探讨化学运动的本质和特征、化学运动和其它运动的关系,以及化学的对象、特点、体系、职能等化学属性问题;(2)认识论问题, 主要是化学知识的积累、存储和传播的规律,包括化学教育、化学人才培养、化学发现或发明的规律等问题;(3)方法论问题,主要是探讨化学的观察、实验、归纳、演绎、机遇、想象和抽象思维等化学研究中的思维规律等问题;
- 矛盾论问题,主要是探讨诸如化合与分解、内因与外因、平衡与速度等一系列化学中对立事物的统一规律等问题;(5)社会论问题,主要是探讨化学在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化学同整个社会的关系等化学社会学问题。
研究化学哲学或通过哲学研究化学的重要性,在于可以促进化学以至哲学的发展。关于促进化学的发展,可以从化学发展的历史事例中得到证明。例如,在希腊哲学的“四元说”和“原子论”,为近代化学的元素说和原子论的建立提供了思想基础;中世纪的炼金术是依照古代的自然哲学作为理论的;17 世纪的波义耳能够以实验方法建立了近代化学是依靠了弗·培根的《新工具》哲学;19 世纪的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也是在于“不自觉地应用黑格尔量转化为质的规律”①;20 世纪的化学则更需要同哲学的结合,包括同中国古典哲学的结合,正如 1977 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普里戈金(Ilya Prigogine)所说,现代科学的发展需要“西方科学的基本概念和中国古典的自然观的更紧密的结合”,以便“给世界带来更为普适的信息”,②等等。关
① 唐敖庆、卢嘉锡、徐光宪:《化学哲学基础》,科学出版社,1986 年,第Ⅴ页。
① 唐敖庆、卢嘉锡、徐光宪:《化学哲学基础》,科学出版社,1986 年,第 1 页。
①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 年版,第 51 页。
② [比]伊·普里戈金:《从存在到演化——自然科学中的时间及复杂性》,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年, 第 3 页。
于促进哲学的发展,也可以从化学发展的历史事例中得到说明。例如,古希腊哲学家从火等化学现象分析的过程中形成了“四元说”等哲学理论;拉瓦锡确立的质量守恒定律则成了唯物论哲学物质不灭原理的科学基础;道尔顿对于《化学哲学新体系》的研究,证实并复兴了古希腊哲学的原子论。近代化学哲学成果给予哲学发展的重大影响,正如恩格斯所说,“从拉瓦锡以后, 特别是从道尔顿以后,化学的惊人迅速的发展从另一方面向旧的自然观进行了攻击。由于用无机的方法制造出过去一直只能在活的机体中产生的化合物,这就证明了无机物适用的化学定律对有机物也是同样适用的,而且把康德还认为是无机界和有机界之间的永远不可逾越的鸿沟大部分填起来了”①。现代的科学哲学发展更是如此,例如科学哲学家库恩(Thomas Kuhu)就是以大量化学哲学事例论述了他的“科学革命的结构”理论,拉卡托斯(Imre Lakatos)也是以普劳特(Prout)假说等化学资料阐发了他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等等。通过以上可以看出,化学哲学是研究化学和哲学的重要手段,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中国的化学哲学研究在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几乎是“空白
区”,在 1949 年以后才逐步有所发展,至今已有近 40 年的历史。主要发展历程如下:
一、初步的基础(50 年代至 60 年代前期)
1949 年以后,中国开始广泛宣传和组织自然科学工作者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等经典著作,并提倡结合自然科学实际进行研究。1955 年,一些化学工作者发表了《物质和运动》②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化学》③等文章,成为中国化学哲学最早问世的成果。
1956 年,中国“哲学和社会科学规划委员会”拟定了全国《自然辩证法
(数学和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十二年研究规划草案》,其中包括“化学中哲学问题”的研究规划,并立即创办了全国性的刊物《自然辩证法研究通讯》,从组织上推动了化学哲学的发展,从而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在化学的哲学内容方面先后发表了“周期律的哲学意义和科学意义” (1956 年), “辩证唯物主义范畴在化学问题现象中的体现(1956 年)、“现代分子结构理论的哲学意义”(1956 年)、“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相平衡和相转变的基本特点”(1959 年)、“从物理化学变化来看质变和部分质变问题”(1963 年)、“化学运动中的若干矛盾”(1964 年)和“化学运动的基本规律是什么”(1965 年)等论文;在化学发展的哲学分析方面,先后发表了“研究化学史的方法论问题”(1956 年)、原子-分子理论的历史发展”(1957 年)、“试论第一个有机合成的历史问题”(1958 年)、“化学结构理论的产生”
(1962 年)、“认识曲折发展的一种形式——试论燃素说热质说等自然科学长期历史上相对错误的学说”(1963 年)和“人类认识化学元素的过程”(1966年)等文章,共约 30 余篇;在出版的著作方面共有两部,一部是由潘吉星翻译的苏联学者赫巴洛诺夫的《化学哲学问题纲要》(1960 年),书中虽然存在着苏联学术界固有的以“哲学代替科学”的缺陷,然而毕竟是对化学的对象、体系、概念演化、发展规律等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地考察,提供了一
①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 年版,第 14 页。
② 徐光宪:“物质和运动”,《化学通报》,1955 年,第 8 期。
③ 孙承锷、戴乾圜:“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化学”,《哲学研究》,1955 年,第 4 期。
定的化学哲学理论基础;另一部是由中国著名化学哲学工作者龚育之著述的
《关于自然科学发展规律的几个问题》(1961 年)①,其中有的内容是从哲学的高度对物质结构理论、燃素说和元素周期律等化学问题进行了剖析,提高了许多化学工作者对化学哲学研究的认识和兴趣,推进了中国化学哲学的发展。总的看来,这一时期发表的 30 多篇论文和两部著作,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中国化学哲学发展的基础。
但是,与此同时也严重地受到了“苏联模式”的影响,即把政治问题和学术问题相混淆,开展了所谓“学术批判”,例如“学习苏联”批判了鲍林
(L.Pauling)的“共振论”,把它说成是“化学中的唯心论或机械论”或“伪科学”,等等,破坏了自由争论的气氛,危害很大。
二、一度的偏向(60 年代后期至 70 年代前期)
这一时期主要是受到了“文化大革命”极左思潮的影响,把哲学与化学、政治与学术完全混为一谈,处处开展所谓“革命大批判”,把化学哲学研究引向了邪路,阻碍了化学哲学的健康发度。一个典型事例就是进行了所谓“合二而一”论的批判,发表了诸如“氢和氧化合成水”是“合二而一”吗?—
—驳“‘合二而一’论者的一个论据”、“水的性质是‘一分为二’的”和“化学运动不是‘合二而一’的”等文章,其实质是要批判所谓“主张阶级调和的人们的哲学世界观”。此外,还发表了许多批判所谓“天才论”和儒家“孔孟之道”的“化学哲学”文章共约 50 余篇。尽管发表的文章很多,然而内容均较空洞,且带有较大程度的主观臆造性,学术价值较低,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倒退,延缓了中国化学哲学的发展。
三、迅速的发展(70 年代末期以来)
自从 70 年代末期以来,中国化学哲学研究出现了新的转折,逐步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主要标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