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经济发展特征

一、战后经济发展历程

拉美有着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但由于几个世纪以来新老殖民主义的侵略和大庄园制的束缚,各国经济长期得不到全面发展,目前,拉美各国还都属于发展中国家。

二战后,为发展民族经济,拉美各国实行了深度不等的土地改革,广泛开展了国有化运动,并实施干预经济的各种措施,在发展民族经济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1950 年~1980 年间,整个拉美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为 5.6%,按 1980 年对美元平均汇率折算,当年拉美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约7600 亿美元,其中 2/3 属于发展水平最高的巴西、墨西哥、阿根廷三国,当时他们已发展成为半工业化国家(现今皆被美国列为十大新兴市场国家之列),其余 1/3 主要集中于委内瑞拉、哥伦比亚、智利、秘鲁四国,当时这四个国家也已由原来的初级产品出口国转变为农矿业工业国。

80 年代前,拉美国家大量举借外债,走进口替代型工业化之路,曾在 70

年代创造了“拉美经济奇迹”,但进入 80 年代后,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打

击下,经济出现严重困难。特别是 1982 年债务危机之后,拉美经济一蹶不振, 经济长期不景气,通货膨胀严重,债务重压,渡过了“失落的十年”。其情况恶化,不仅表现在经济指数和财政指数上,更主要表现为传统进口替代型工业化模式的失败上。以 1989 年与 1980 年比较,整个拉美人均 GDP 下降了近 10%,仅相当于 1976 年水平。另从通货膨胀率看,以巴西、墨西哥、阿根廷、委内瑞拉为例, 1989 年~1991 年平均分别为 1165%、1000%、27.8

%、32.1%。再从外债情况看, 1990 年上述四国外债额分别达 1161.7 亿美元(占 GDP 的 34%)、968 亿美元(占 GDP 的 50%)、611.4 亿美元(占GDP 的 64.7%)、333 亿美元(占 GDP 的 63.5%);当年偿债额占其出口的比重分别为 21.4%、31.6%、 34.8%、 23.2%。拉美外债问题的严重程度由此可见一斑。拉美地区 80 年代经济状况的恶化归因于:

(1)实施了近 30 年的以初级产品为主的出口部门发展和以国内需求为主的工业化在不同程度上失去活力。(2)宏观经济失衡严重,在促进经济发展与推动改革方面缺乏得力的政策。(3)投资急剧减少也是使其经济日益丧失活力的重要原因。

不过 80 年代也有一些积极的进展,如所有国家的企业在不利的条件下增强了国际竞争能力,一些国家结构性调整取得一定成效,出现了明显民族开放倾向,建立了更为多元、容忍和参与性的政治制度等,加上各国积极推行的经济稳定政策和地区一体化的进展, 90 年代以来,拉美经济一反 80 年代债务危机形成的沉闷局面,出口增长、外资流入增加,各国经济均在适度增长,通货膨胀则持续下降。据联合国拉美经济委员会的报告, 1991 年~

1993 年,拉美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 3.4%; 1994 年上升至 3.7

%。受墨西哥金融危机的影响, 1995 年拉美地区经济只有 2%的低速增长, 但目前各国经济调整政策初见成效,墨西哥金融危机造成的冲击已得到缓解,加上上述有利于今后发展的因素,拉美经济将进一步稳定,从而继东亚之后成为世界上第二个经济活跃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