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对外贸易——由西欧转向亚太

澳大利亚对外贸易发达,因为国内市场有限,故其对对外贸易的依赖性很大。澳曾长期处于英国殖民统治之下,经济上曾是一个单纯的农牧业国和农牧产品出口国、英国是其主要贸易对象国,占其出口总值的 55%以上,有“英国农庄”之称。二战后。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其对外贸易的商品结构和地区结构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目前,出口以农牧矿产品为主,主要出口小麦、食糖、羊毛、肉类、煤炭、铁矿砂及有色金属矿产品等,制成品在出口中的比重已上升到 25%以上,主要有运输设备、钢铁及部分化工产品等,并已明显地增加了精加工商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进口以制成品为主,主要进口机械、运输设备、石油化工产品和纺织品、日用品等。

二战前,澳大利亚出口产品的 70%是输往英国及欧洲国家。60 年代初, 澳出口到欧洲的商品仍占其出口总额的 45%,其中英国占 23.9%,仍居第一位。故长期以来,西方一直视澳大利亚为欧洲的海外延伸部分。60 年代起, 日本重化工业迅速发展,推动了澳大利亚煤炭和铁矿石等矿产的开采和对日出口。进入 70 年代,东亚国家(地区)经济相继崛起,进一步扩大了对澳产品的需求。与此相应,澳对亚洲的出口比重由 50 年代初的不足 10%上升到60 年代初的 32%,再上升到 80 年代初的 53%,其中对日本出口由 4%上升至 16.7%,再上升至 27.4%。同澳大利亚与亚大地区贸易的节节上升相反, 到 80 年代初,澳对欧出口比重已降至 18.7%,其中对英国出口比重降至 4.4

%。欧洲作为澳大利亚产品的传统市场的重要性已经衰落。目前,澳大利亚贸易对象国依次为日本、美国、东盟、韩国、欧盟、新西兰等。澳对外经济关系重心的转移,意味着澳经济日益与亚太地区的经济融合在一起(见表 6

—2)。

中澳经贸合作历史悠久,两国自 1972 年建交以来,双边经贸关系加速发展,成就卓著。近年来,澳大利亚政府推行“面向亚太”、”融入亚洲”的经贸战略,重视发展同中国的关系,我国也将澳大利亚视作多元化战略的重点目标市场之一,双边经贸合作更显示出勃勃生机。1995 年,双边贸易额达

  1. 亿美元,创历史最高水平。中国是个具有巨大市场潜力的发展中国家,

    而澳大利亚是个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原料和先进技术的发达国家,经济具有根强的互补性,因而两国经济和贸易关系保持着日益扩展的势头。两国间贸易产品迅速增多,除了服装、纺织品、轻工产品(包括鞋类、箱包、塑料制品等)之外,澳还从我国购买家用电器、通讯设备等;澳大利亚对我国出口也在发生变化、除羊毛、铁矿砂、谷物等农矿原料外,精细加工产品呈增长趋势。此外,双方还在农、林、牧、矿、能源、交通乃至城市改造等方面开展了广泛的技术合作,取得了许多成就。

表 6—2 澳大利亚进出口贸易地区构成

进口份额分布(%)

出口份额分布(%)

1990 年

1992 年

1993 年

1990 年

1992 年

1993 年

总计

100.0* (391.37)

100.0

(407.41)

100.0

(425.40)

100.0

(389.65)

100.0

(425.17)

100.0

(425.29)

发达市场经济

76.3

71.4

70.5

59.7

55.3

53.0

国家(地区)

美国

24.1

22.7

21.5

11.0

8.9

8.0

日本

18.7

18.1

19.0

26.3

25.3

24.6

新西兰

4.4

4.6

4.9

5.0

5.3

5.8

西欧

19.3

16.8

16.2

9.3

9.2

8.7

英国

6.9

5.9

5.7

3.6

3.9

4.5

发展中国家(地区)

23.5

28.4

29.4

37.7

42.4

44.7

亚洲

18.2

23.8

24.3

29.9

36.8

38.0

中国

2.7

4.2

4.7

2.5

3.2

3.6

韩国

2.6

3.0

3.2

5.7

6.2

6.9

中东

3.5

3.2

3.5

4.5

2.9

3.4

非洲

0.4

0.3

0.6

0.6

1.0

0.9

拉丁美洲

1.2

1.2

1.2

1.0

1.0

1.3

东欧国家

0.6

0.4

0.3

1.6

0.8

0.9

* 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世界经济年鉴》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