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泰国

泰国位于中南半岛中部,西和西北与缅甸为邻,东和东北与老挝交界, 东南与柬埔寨接壤,南临泰国湾并与马来西亚毗连。面积 51.3 万平方公里, 是一个正在向新兴工业化国家冲刺的准新兴工业化国家。

(一)地理概况

泰国地势北高南低,北部和西部是山地,主要山脉有南北走向的他念他翁山脉,东部为呵叻高原,中部昭披耶河(湄南河〕流域为平原,其下游三角洲是全国主要的经济区。泰国沿海平原属热带雨林气候,其余大部分地区属热带季风气候。全年可分两季, 11 月~次年 4 月为旱季,5 月~10 月为雨季,月平均气温 22℃—28℃,以 4 月份最热。年均降水量 1000 毫米~2000

毫米,山地或沿海地区可达 3000 毫米以上。

泰国地下资源主要有锡,其西部是东南亚锡钨矿带的一部分,锡产量居世界第二位,钨、锑、锰、铅、重晶石、宝石、黄金和萤石等也很重要,其它还有石油、天然气、褐煤等。泰国依山傍海,土地富饶,农林资源丰富, 盛产橡胶、稻米、糖、玉米,木薯和各类水果,森林覆盖率达 41%,出产多种热带林木。其中尤以柚木著名,其产量仅次于缅甸。水产资源丰富,鱼类以鲭鱼和沙丁鱼为主,是世界第七大渔业国及第三大渔品出口国。

泰国现有人口 5950 万,有 30 多个民族,其中泰族占总人口的 40%,老族占 35%,此外还有马来族、高棉族及华人华裔等。泰语为国语。佛教为国教,有 90%的人信奉佛教,是世界上最大的佛教国家。

(二)正在崛起的亚洲新“小龙”

泰国历史上是一个农业国家,经济发展从 60 年代中期起步。据世界银行统计, 1965 年~1995 年,年均增长率达到 8.6%以上,短短 30 年,泰国从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准新兴工业化国家。1994 年,泰国国民生产总值达 1432 亿美元,人均 2410 美元。

30 年来,泰国所走的是一条以工业化为主导,通过实现多元化经济结

构,以求达到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展道路。自 60 年代初起,泰国政府便将重点放在加速工业化进程上,为改变初级落后的工业结构,实施进口替代战略达10 年之久,集中精力发展了食品,纺织等轻工业。进入 70 年代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国内市场需求已得到满足,而国际市场上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价格剪刀差又不断扩大,泰国贸易条件恶化,为此,泰国开始实行对外全面开放,将进口替代工业政策调整为出口导向工业政策。在这个转变中,建立出口加工区是一项重要战略措施,出口加工区的建立为日本和“四小龙”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提供了适宜地点,成为吸收国外资金和技术的窗口,推动了泰国制造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其年均增长率接近 10%,主要部门包括纺织、服装、汽车和摩托车装配、电器制造、食品加工、珠宝首饰等,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纺织工业,在 1968 年~1978 年 10 年间增长了 3.4 倍。进

入 80 年代后,在出口加工区的带动下,电子等行业也迅速发展起来,到 1989

年全国已建立起 300 多家电气电子工厂,集成电路成为泰国十大出口产品之一。

自 60 年代推行工业化政策以来,泰国资本积累速度不断加快,固定资本

投资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 1960 年的 14.8%,上升到 1970 年的 24.1

%, 1980 年进一步上升到 25.8%。1960 年,泰国不足 500 家工厂,且均为简单的农副产品加工或修配工厂,资金技术应用程度很低,但随着固定资本投资的迅速增加, 90 年代初泰国已建立起 5 万多家工业企业,其门类分布和生产能力大为扩展,不仅成为泰国出口导向型工业的依托,而且支撑着泰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自 1992 年起,泰国开始实施第七个“五年计划”,其主要发展目标是:进一步发展出口工业,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使出口适应国外需要,重点发展制造业,支持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其中包括钢铁、机械、石化、电子、纺织和农产品加工等;鼓励投资者开拓东北部边缘省区, 以促进国内各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到 1996 年以

前,将投资 250 亿美元用于修建公路和公共运输系统等。

泰国政府在制订经济发展战略时,还将实现本国经济多元化的努力与工业化的进程结合在一起,在确立以工业化为主导的战略方针后,并没有忽视农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泰国的第一个“六年计划”中(1962 年~1966 年), 农业投资占全部发展预算支出的 29%(仅次于对交通运输的投资)。大量投资用于狠抓农田基本建设、良种和农业技术的应用推广以及农产品质量和出口刨汇。由于泰国政府的重视和有效措施的顺利实施,泰国农业发展不断跃人新的高度, 1967 年—1981 年的 14 年间,农业的年均增长率达 5.5%, 近年来仍保持着 4%左右的年均增长率,现在泰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稻米、木薯、热带水果、冷冻虾和冷冻鸡的首要出口国,咖啡、蔬菜、鲜花等的出口也已跃居世界前列。目前,世界大米贸易的 1/3 是由泰国出口所提供的。近几年来,泰国已跻身世界上五大食品净出口国的行列,是亚洲唯一的食品净出口国。农业的发展,为实现国家工业化目标,起到了积累资本,提供食品、原材料及输送廉价劳动力的重要作用,为泰国经济的现代化提供了有力保障。

60 年代以来,泰国还加大了对第三产业各部门的投资,整个 70 年代, 第三产业产值的年均增长率在 7%左右,到 80 年代初,第三产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 40%, 1992 年又进一步达到 49%,其中以旅游业的发展最为迅速, 1994 年接待外国旅游者 600 多万,旅游外汇收入达 58 亿美元。

(三)对外贸易

泰国的经济起飞,主要是靠出口贸易的快速增长刺激和带动起来的。在1985 年—1992 年问,泰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为 8.5%、而同期出口年均增长率高达 16%。在 60 年代未至 80 年代初,泰国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

的比重约为 20%, 70 年代未到 80 年代中期增至约 27%, 80 年代未至90 年代初增至 30%,1994 年,泰国进出口总额达 997 亿美元,1995 年,泰国出口总额已突破 1.3 万亿铢(约合 540 亿美元),创历史最高纪录。

在出口商品结构方面,随着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泰国己从原来主要出口初级产品过渡到以出口制成品为主。1961 年,初级产品的出口占泰国出口总额的 83%,制成品比重仅占 2%;1971 年,初级产品的出口比重为 62

%,制成品的比重为 20%;到 1992 年,制成品出口比重占泰国出口总额的

76.7%,而初级产品的出口比重已降至 20%以下。目前,泰国已成为世界上食品,水产品、大米、饲料、纺织品和服装等轻纺产品的出口大国,而电气电子、珠宝(己成为仅次于意大利的世界第二大宝石出口国)、塑胶产品、家具等也已经居泰国十大出口商品之列。进口商品也发生了由以生活消费工业品为主到以生产资料工业品为主的转变,主要为机械设备、运输工具、石油及召油制品等。

二战前,泰国的主要贸易对象是英、德等欧洲国家。战后,美国、日本、东盟各国、香港、沙特阿拉伯、荷兰等相继成为泰国的贸易伙伴,其中美国、日本是泰国最主要的贸易伙伴。80 年代以来,泰国与亚洲“四小龙”的贸易关系日益密切, 80 年代中期,泰国还加强了与中东和非洲各国的贸易往

来, 80 年代后期,泰国开始打入印支市场,目前对缅甸、老挝、越南的贸易活动都很活跃。1994 年,泰国十大出口市场依次是日本、美国、新加坡、德国、中国、台湾、马来西亚、韩国、英国、俄罗斯,这十大市场占泰国出口商品总额的 70%。在当前新的世界经济形势下,泰国的出口面临严峻挑战,泰国正采取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出口竞争力、努力开拓和占领新的市场的策略以求发展,东亚、东欧和拉美是其主要出口市场拓展对象。

中泰两国自 1975 年正式建交以来,经贸关系不断发展,自 1975 年到 1995

年,两国贸易额从 2462 万美元增加到 33.63 亿美元,平均每年递增近 38%。建交初期,中国对泰国的出口以石油和石油制品为主,此外还有中药材、

纸张、陶瓷、丝类、石蜡、化工原料和少量机械产品。中国从泰国的进口以农产品为主,如大米、玉米、砂糖和橡胶等。随着贸易的发展,两国交换的商品品种逐步丰富。目前、中国对泰国的出口中,机电产品和轻纺产品已有较大的比重;中同从泰国的进口中,除大米、橡胶,砂糖之类传统产品外. 还有合成纤维、机电产品、建筑材料、塑料制品、宝石、医药及化妆品等。中泰两国的经济关系中,有互补性,也有竞争性、但两国都是发展中国家, 在资源禀赋、产业结构方面各不相同,在技术和人才方面互有优势,因此两国在贸易与投资领域、科技领域、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源开发、旅游及其它服务行业乃至次区域经济合作方面,可以开展广泛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