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新加坡

新加坡原是马来柔佛王国的一部分, 1824 年沦为英国殖民地,一直被英国作为其在远东的重要商埠和军事基地。1942 年 2 月,新加坡为日本占领, 日本投降后,英恢复了殖民统治。1959 年宣布自治, 1963 年 9 月并入马来

西亚, 1965 年 8 月退出,建立新加坡共和国。

(一)地理概况

新加坡共和国位于马来半岛南面,是一个城市国家,由主岛新加坡岛(面积 563 平方公里)及其附近的 54 个小岛组成,总面积 641 平方公里,它北隔

1.4 公里宽的柔佛海峡与马来西亚相望,南隔新加坡海峡与印度尼西亚相望。新加坡地处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航运要道马六甲海峡的出入口,向有“东方十字路口”之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新加坡岛地势平坦,平均海拔仅 17 米,最高点仅 177 米。有海堤与马来

半岛相连,海岸线长 140 公里。新加坡岛离赤道仅 136.8 公里,属典型的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气温 24℃~27℃,年降水量 2400 毫米,气候宜人, 植物繁茂,风光绮丽,被誊为“花园城市”国家。

新加坡有人口 292 万(1994 年),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 4500 多人, 为世界所少有。民族成份较复杂,其中华人占 3/4 以上,马来人占近 15%, 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人占 6.5%,其余为欧洲人或欧亚混血人等。马来语为国语,马来语、英语、华语、泰米尔语为官方语言。马来人和巴基斯坦人多信奉伊斯兰教,华人和斯里兰卡人多信奉佛教,印度人信奉印度教, 还有信奉基督教和天主教者。

(二)经济发展概况

新加坡独立时,经济严重依赖转口贸易和英国军事基地的开支,其中转口贸易几乎成了新加坡唯一的财政收入来源,如 1959 年新加坡的转口贸易额及与转口贸易有关的经济活动产值,占新加坡本地生产总值的比重达 80%以上。为改变单一的经济结构,新加坡政府致力于实现经济多元化。

60 年代初,新加坡着手发展本地工业。当时新加坡与马来西亚组成联邦,国内市场潜力较大,新当局主要采取进口替代政策,以推动本地制造业的发展。据统计、新加坡的新兴企业(指能生产新加坡在此前不能生产的产品的企业)在 J960 年从零起步, 1965 年发展到 95 家,整个制造业的产值由 1960 年的 4.6 亿新元增加到 1965 年的 10 亿新元,表明新己开始摆脱单纯依靠转口贸易的单一性经济结构。1965 年,新脱离马来西亚,这意味着新加坡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失去了一个稳定的传统市场,为此,新政府把过去发展“替代进口”工业的政策方针改变为发展“出口导向”工业的政策方针,发展目标主要是创造就业并初步实现工业化,手段主要是贸易自由化。

新加坡是自由港国家, 60 年代以来,又设立出口加工区 20 多处,通过进口原材料和零部件、半成品,利用本国廉价劳动力加工装配,向外出口制成品,赚取附加价值。在实施出口导向政策之初,新加坡生产和出口的制成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包括纺织品、服装、电子产品、金属制品、皮革制品等。为减少和韩国、台湾、香港的竞争,新加坡政府审时度势,扬长避短,选择发展了一些对资本和技术要求都比较高的产业部门,其中首推炼油业。新地处马六甲海峡南端,是中东原油运往亚大地区的必经之地。利用得于独厚的区位条件,新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吸引外资,先后建起五大炼油厂。新加坡的石油提炼能力,从 1961 年的日产 5 万桶,猛增到 1975 年的日产 100 万桶,成为仅次于休斯敦和鹿特丹的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1975 年, 新加坡的石油及石油制品的产值达 47.5 亿新元,约占当年制造业产值的 38

%,炼油成为新第一大工业部门。

与炼油业差不多同时崛起的还有电子工业。1965 年以前,新几乎无电子工业可言。1965 年起,新加坡政府通过引进外资和国外技术,开始发展电子工业,最初是为本地市场生产黑白电视机,70 年代初,美国的计算机公司开始在这里组装计算机,1972 年以后,电子工业蓬勃发展, 1975 年新加坡的电气电子工厂发展到 158 家,产值从 1969 年的 1.4 亿新元增至 1975 年的 15 亿新元,占当年制造业产值的 12%,成为新加坡第二大工业部门。

第三大工业部门是船舶修造业,这是新加坡的传统优势部门。1963 年, 新当局将船舶修造业列为“新兴企业”,到 1968 年,相继建立起裕廊、岌巴

和三巴旺三家大型造船厂,并从 60 年代未开始兴建四家钻油平台建造厂,

1975 年这四家钻油平台厂累计建造钻油平台 26 座,成为世界海洋石油钻井

平台的主要生产基地之一,整个船舶修造业的产值由 1965 年的 0.5 亿新元增

加到 1975 年的 12 亿新元(其中钻井平台的产值约占 25%)。

炼油工业、电气电子工业和船舶修造业的迅速发展,不仅改变了新加坡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轻型产业结构,也改变了新对外贸易的商品结构。独立初期,新加坡的出口商品以橡咬居首位,60 年代未至 70 年代中期,三大工业部门的出口额相继超过橡胶,成为新最主要的工业部门。与此相应,新出口贸易中,本国产品的比重迅速上升, 1966 年时还只占 28.6%、到了 1973 年便超过 60%。

70 年代未,新政府制订了雄心勃勃的经济发展计划,提出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对经济结构进行彻底变革,谋求把新建成技术。制造业及服务业中心。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实质在于将新加坡从初步工业化阶段推进到工业化的第二阶段,进一步发展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的工业,以取代劳动密集型工业,发展资本及技术密集产品的出口。新加坡还确立运输、贸易、制造、

金融和旅游为其经济的五大支柱,具体目标是将新加坡建设成为工业和技术服务中心,国际航运、航空和贸易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旅游和会议中心。为此,新政府除在税收、信贷、工资等方面采取措施外,还加大了人员培训和智力开发力度,同时继续大量吸收外资,特别是吸收带有先进技术并有现成国际市场的跨国公司的投资。这些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其中制造业的迅速发展是新加坡经济最显著的变化,电子、炼油、修造船已发展成为具有世界意义的核心部门。目前,炼油业进一步扩大了高级油炼制比重;造船业把海上石油钻井平台作为发展重点;电气电子工业由简单的装配发展到多层次嵌装,自制零件及产品多样化、大端化,各类电子计算机的出口在亚洲仅次于日本,赢得了“智能岛”和“东南亚硅谷”的美誉。

除制造业之外,新在交通、通信、金融、贸易、旅游等方面也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新加坡是世界著名的转口港,目前其海运货物吞吐量达 2 亿多

吨,集装箱吞吐量超过 1000 万标准箱。均居世界前列。航空运输亦高度发达, 樟宜国际机场是亚洲最大的机场之一,其国际航空客运周转量高居世界第五位(仅次于美、英、法、日),为亚、欧、澳三大洲之间重要的国际航空中心。新加坡又是重要的国际通信中心,它通过海底电缆。卫星系统提供服务, 同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有电信联系,它没有多条海底电缆、光缆同亚太、中东及欧洲的洲际电缆、光缆相连,在武吉知马和圣陶沙岛建有地面卫星通信站,与太平洋、印度洋上空的卫星保持联系。

新加坡的国际金融业自 60 年代后期开始兴起, 1970 年新加坡设亚洲

美元市场,到 90 年代初,亚洲美元市场由开始时的 3.898 亿美元迅速扩展至

1100 多亿美元之巨。新以十分完备的优惠制度吸引外资,兼以通讯等服务设

施完善,被列入“世界最理想的投资国”之一,目前已有 130 多家外国银行云集新加坡开展广泛的业务,新加坡成为仅次于伦敦、纽约、东京、香港的国际性金融中心。新加坡奉行自由贸易政策,对外贸易极其发达,目前它的对外贸易额为其国内生产总值的 3 倍左右,贸易依存度之高世界罕见,若按

人口平均,每人的进出口贸易额高达 6.6 万美元以上,高出世界人均数的数十倍。

新加坡旅游业始于 50 年代初,开始时规模很小.由于新并不具备自然与

人文景观方面的旅游优势,直至 1964 年也仅接待游客 9 万余人。70 年代是旅游业发展的兴旺时期,新利用其优越的地理位置,通过大力发展基础设施, 提供优质服务,简化出入境手续,并开展各种旅游外交活动,吸引了大量外国游客来访及大批国际会议来新召开, 1970 年游客已达 50 万人, 1978

年突破 200 万人, 1995 年接待游客人数已超过 600 万人,发展成为亚洲的旅游王国。

近年来,新加坡政府积极推行国际化战略,这一新的经济发展战略的目标,是要使新加坡经济进一步和世界经济挂钧。

新加坡工业分布呈内外两个环带,内带新加坡市是轻工业集中分布区, 由新兴企业群组成的工业区、出口加工区则分布在市郊,形成外带,著名的有裕廊工业区、肯特岗科学园区等。

(三)对外贸易

新加坡是个以贸易立国的国家,对外贸易在其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建国初,新以转口贸易力主,当时转口贸易占其出口总额的 93.8%,主要从马来西亚、印尼、泰国等邻国进口锡、橡胶、咖啡、胡椒、棕油等产品,

经加工转口至西方国家;同时从欧、美、日进口机械设备和其它工业制成品, 转口至东南亚国家。60 年代中期以后,转口贸易地位逐步下降,本国生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如纺织品、服装、电子产品、金属制品、食品、塑料制品、皮革等)出口迅速上升。70 年代中期,本国产品出口已占总出口的 60%。70 年代末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致力于出口产品的升级换代,资本、技术密集的高增值的产品出口比重迅速上升。经过 30 年的努力,新加坡对外贸

易飞速发展,对外贸易额从 1965 年的 20.25 亿美元增加到 1994 年的 1938

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从 7.81 亿美元增加到 968 亿美元,进口额从 12.44 亿美元增加到 1030 亿美元),年平均递增 17.03%。70 年代是新对外贸易高速发展的时期,进出口贸易年均增长卒分别达到 24.6%和 28.20%;但进入 80 年代后增长速度放慢,特别是 1985 年和 1986 年两年连续出现负增长,故其进出口贸易额增幅分别减少到 5%和 7%;进入 90 年代,又以年均 20%左右的速度递增,新加坡已跻身世界第十三大贸易国。

目前,新加坡主要出口成品油、化工产品、飞机部件、电子计算机、电脑周边设备、半导体零配件、通信设备、钻油平台、医疗设备、纺织品等, 进口的主要商品是原油、石油产品、机械设备、电力设备、光学仪器、纺织品、农产品等。

新加坡一向采取被称为“门户开放”的分散贸易对象的政策,贸易伙伴遍布全球 160 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贸易伙伴为美国、东盟、日本、欧盟、香港、中国等。1992 年,新加坡的十大贸易伙伴中 7 个在亚洲,亚洲占其进出口总额的 60%以上。作为新加坡最大贸易伙伴,美国只占新出口总额的21.1%,进口总额的 16.5%,且仍呈下降趋势。

应该指出,新是东南亚重要转口贸易站,虽然由于本国制成品出口迅猛增长,转口贸易比重大幅下降,但绝对数仍有增长。特别是马来西亚、印尼、泰国等新兴工业国家的兴起带动新加坡转口贸易激增,因此,新加坡作为东京亚主要转口贸易基地的地位不断增强。

中国与新加坡育着悠久的友好贸易往来,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两国经贸关系又有了新的发展。1995 年,双边贸易额达 68.99 亿美元,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占 2.46%,新成为我国第六大贸易伙伴。新加坡是我国轻纺、粮油、食品、土特产品出口的传统市场,近年来,五金矿产、机电仪器产品及饲料出口呈增长态势,因而初级产品所占比重下降,机电设备有较大幅度上升。我从新进口的主要商品有橡胶、石油化工产品、机电仪器产品、粮油食品等, 其中机电仪器产品有较大增加。中新两国经济互补性强,进一步发展两国合作关系,有利于本地区的和平稳定,中新合作有着诱入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