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概述
一、历史发展特点
- 前殖民地时期(1492 年地理大发现以前)
当西班牙、葡萄牙的探险家们来到“新大陆”的时候,这里乃是 1000 多万印第安人劳动生息的地方。印第安人有许多不同的种族,讲着不同的语言,各有不同的风俗习惯。住在低地丛林里的印第安人过着渔猎的生活;住在高地的印第安人曾是高度发达的文明国的国民。
大约在 2.5 万年前,地球正处在第四纪最后一次冰期,当时住在西伯利亚的一些亚洲猎人,通过由冰层连接的白令海峡,到达北美洲而后南下墨西哥高原、安第斯山中段,逐渐分散至整个拉丁美洲。
也许在公元前 1 万年左右,在安第斯山脉和现在称作中美洲地峡的部分地区以及墨西哥境内,聚集着不同族系的新石器时代人,他们正从半游牧生活转变为定居在村落中的农耕者,这一革命的转变到公元前 3000 年便接近于完成了。在这个基础上产生了伟大的印第安文化。
-
托尔特克和阿斯特克文化。这是以墨西哥城为中心发展起来的,该城当时叫墨西哥-特诺奇蒂特兰,是在的斯科科湖中的两个小岛上建立的。
-
现在墨西哥的南部高原、危地马拉高地以及毗连的热带低地,特别是以尤卡坦半岛为中心,印第安人在这里创造了灿烂的玛雅文化。
-
南美洲安第斯山脉中段,以的的喀喀湖为中心,兴起过盛极一时的印加王国。这里的印加人曾把他们的文化传播到很大的一片地区,当西班牙人到达时,印加人正统治着厄爪多尔、秘鲁、玻利维亚、阿根廷的一部分,
面积达 80 万平方公里的地方。
这几个显著的文化发祥地,常被概括地称为“核心美洲”。它们隔着安的列斯群岛和广大中美洲地区内发展较差的印第安人社会,后者被称为“加勒比周围文化”;在它们的边缘地区,北美、巴西、南美南部发展情况则不那么可观,居住在这些地区的印第安人,都尚未能演变出如核心美洲那样复杂的高度发展的文化形式。就社会经济形态而言,核心美洲属于奴隶制社会。这里在当时是拉美的人口中心和经济最发达的地方,已经形成像墨西哥,特洛奇蒂特兰、库斯科那样巨大的城市,社会分工也已相当发展。在加勒比周围则阶级分化、社会分工都差得多,它的周围地区则都处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低下。
- 殖民地半殖民地时期(地理大发现以后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 自
1492 年起,西班牙、葡萄牙的冒险家们相继踏上欧洲人眼里的这块新大陆, 拉美很侠就全部沦为这两个国家的殖民地。大体上,现在的巴西领土归葡萄牙占有,其余全部由西班牙人统治。16 世纪末,英、法、荷等殖民主义国家接踵而来,经激烈争夺,从西班牙手里夺得西印度群岛的一些岛屿、南美大陆边缘和中美洲地峡的少数地区。到 18 世纪末,拉美的广大土地已被西、葡、荷、英、法等殖民国家瓜分殆尽。
1810 年~1826 年,拉美独立战争,拉美国家纷纷独立,结束了西班牙、葡萄牙殖民统治,但是拉美各国的民族独立远不是赶走一个封建宗主国就能够实现的,这一点,只要考察当时拉美外部世界的形势就知道。18 世纪 60 年代~19 世纪 60 年代,英国和其它国家相继完成了第一次产业革命,实现了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过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取得了空前的胜
利。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社会分工进一步扩大,并迅速向国际领域扩展, 从而形成了一个适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国际分工体系。这时拉美新独立的国家,由于统治阶级力量的薄弱,很快地就在极不利的情况下被强制地纳入了资本主义的国际分工体系。历史的进程是这样的:当西班牙、葡萄牙殖民统治瓦解后,英、法以援助为幌子取而代之,各国又沦为半殖民地,因此各国经济发展缓慢,与同时期的美、加相比差得很远。当时称霸世界的英国, 利用西班牙、葡萄牙衰落的时机,主要采取贷款、直接投资以及控制对外贸易等方式对拉美大肆掠夺, 19 世纪 50 年代后,英国资本先后控制了许多国家的主要经济部门,如巴西的棉花、橡胶,阿根廷的羊毛、谷物和肉类, 墨西哥的银行,智利的硝石,委内瑞拉的石油及大多数国家的铁路和港口。法国则以资本输出为主,通过对拉美各国银行和政府的贷款实行控制和掠夺。
1823 年,美国总统门罗宣言:“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在这一幌子的掩护下,最后终于凭借自己的经济实力和有利的地理位置,排挤了英国及其它帝国主义在拉美的势力,把拉美变成了“美国的后院”。
历时 3 个世纪的西班牙、葡萄牙殖民统治,再加上英、法,特别是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与控制,给拉美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除了对财富的直接掠夺、对印第安人民的迫害残杀外,影响拉美经济发展,并使之长期停滞不前的殖民统治之恶果,莫过于下述两个方面:
-
不合理的土地占有制度。西班牙、葡萄牙两国殖民者在拉美曾建立封建土地剥削制度大庄园制和种植园奴隶制,以此为殖民统治的支柱,直至19
世纪,大庄园还受到保护,他们甚至可以掠夺印第安村社的土地,大庄园还保留着由殖民统治初期的“份地制”发展而来的劳役偿债制。这种大土地所有制在拉美独立战争时并未能予以消灭,这对拉美国家来说,乃是一个沉重而悲惨的历史遗产,成了拉美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在本世纪 50 年代前, 由封建大庄园及依附于它的小农户所组成的混合结构成为拉美农业的主要特征。六七十年代以来,随着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封建性的大庄园逐渐演变成资本主义农业大地产,与小农形成新的双重结构。这种土地占有结构,就其高度集中的状况而言,与 50 年代前封建式大庄园统治下的格局并无重大差别。
-
单一产品经济。单一产品经济一是指农业生产的单一性,二是指矿产资源开发的单一性。
拉美水分热量条件好,农业发展有很大潜力,但是在外国资本的控制和奴役下,拉美的农业服从于帝国主义利益,片面发展出口作物,从而使拉美各国一度成为经营单一作物的畸形农业国和帝国主义农业原料的附庸。如在墨西哥, 1870 年以后,咖啡、龙舌兰等出口作物的生产急剧增长,而农民生活所需的谷物与大豆的生产都大大缩减;在巴西,农作物中占首要地位的是咖啡,19 世纪末,咖啡在巴西全国出口总值占 70%以上;在古巴,甘蔗园占着全国大部分耕地面积, 19 世纪中叶,糖占古巴出口总值的 80%。
此外,在危地马拉、哥斯达黎加、萨尔瓦多、哥伦比亚等国,也都是咖啡排挤了其它农作物;厄爪多尔专门生产可可;巴拿马和洪都拉斯主要出产香蕉;海地、多米尼加、波多黎各主要出产糖。尽管这些国家完全适宜干种植谷物,但每年都要进口大量粮食。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阿根廷的粮食、畜牧业都得到迅速发展,但这恰
是因为当时英国迫切需要进口小麦和畜产品以满足本国需要而促成的,这也反映了拉美农业发展的畸形和片面性。
与农业生产的畸形发展相联系的是农业生产的地区分布的极端不合理。由于农业生产主要是为帝国主义国家供给粮食和原料,为了便于输出,各国主要大力开垦了沿海地区和河流两岸的耕地,其它地区则处于荒芜状态。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省垦殖了 900 万公顷以上的耕地,而处于内地、距
布宜诺斯艾利斯港口较远的拉盘帕省,土地也很肥沃,却只垦了 190 万公顷。巴西的咖啡生产,主要也是在沿海地区发展,特别是里约热内卢附近,集中了许多大咖啡种植园,其次是帕纳奈巴河两岸的平原地带和圣保罗西部。直到 20 世纪初,全国其它许多地区,还是一片荒凉。
在矿物资源的开发上,直至本世纪 70 年代,还仍然残留着浓厚的殖民地性。如委内瑞拉不仅矿产的开采以石油为主,且全国的经济发展也是以石油采炼为主;玻利维亚是一个以产锡为主的国家,国民收入的绝大部分依靠锡矿;牙买加、苏里南则依靠铝土矿;智利的铜占出口总值的 60%以上,其次便是硝石;秘鲁以铜为主的矿产品出口,在国家外汇收入中的比重达 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