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分后开球方法的变迁

在詹姆士·奈史密斯博士发明了篮球运动的初期,比赛开始时,双方队员都站在端线后面,由裁判员鸣哨并将球向场地中间抛去,双方队员向场地跑去抢球开始比赛的。待一方投中得分后,重新用上述方法开球。由于裁判抛球后,双方队员是快速的迎面奔跑,所以往往发生双方队员之间互相冲撞的现象。有的撞得头破血流。这种现象于 1894 年才得到改变。

1894 年增订了跳球规则。规定:凡是比赛开始、投中篮、罚中篮后在场

地中间的跳球圈内进行跳球开始比赛(当时跳球圈半径是 60 厘米)。这种开

球方法一直延续到 1936 年。

1936 年奥运会上,每次投中篮后仍由双方在中圈开球。身体高大的美国队与矮小的日本队交锋时,每次跳球都会在观众中引起哄笑。无疑,球每次都被美国队拿走。据此现象以及为了提高比赛的速度和比赛的连续性,国际篮联在下一届代表大会上做出决定:把每次投中得分后在中圈跳球开球,改为由失分队从端线发球。一直延用到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