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人乏味的控制球战术

1910 年开始,美国首先出现了“控制球术”的打法,当时也称这种打法为“拖延时间的打法”。所谓“控制球战术”是当某一队分数领先时,即停止进攻,球在后场传来传去,始终掌握着对球的控制权,以拖延时间,等到比赛结束。而防守者如全线出击去争抢球,又易造成篮下的漏洞,被对手趁机得分。这种打法的出现,使篮球比赛打得没有生气。如,在美国的一次大学生全国锦标赛中,一个获胜的队运用这一打法创造了连续控制球 14 分钟的

纪录,球在同伴手中传递达 345 次之多。

这种现象在 1932 年才得到控制。1932 年规则修改增订了 10 秒钟违例的

规则,即控制球队必须在 10 秒钟内将球推进到前场。球进入前场内不得再回后场。这一变革,改变了防守放弃中场争夺的现象,使比赛速度大大提高。因为规则不严谨,五十年代,“控制球”打法死灰复燃。五十年代初,

在我国球场上出现过这样的现象。比分领先的进攻队员长时间控制球传来传去不进攻,防守者也不去争抢,观众席上哄骂连天,有的防守队员干脆坐到地上休息,使比赛成了一场滑稽戏。再如,1953 年欧洲男篮锦标赛上,前苏联队与匈牙利队比赛。前苏联队分数领先后只传球、运球而不投篮,全场控制权长达 18 分钟之久。匈牙利队静坐在地板上以表示不满。这些都充分说明规则已不适应技战术的发展。

所以,1956 年在墨尔本国际篮联代表大会上增加了 30 秒规则,即攻方在控制球后 30 秒之内必须投篮出手,从而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使比赛的速度向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