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出神入化的婺剧表演
婺剧由于早期长时间在广场上演出,没有进入真正的舞台,所以形成了夸张、粗犷、强烈、明快的表演风格。
在表演中,它还非常注重吸收傩戏等古老剧种的表演动作和程式,拥有变脸、耍牙等大量特技表演。此外,婺剧演员手指和手腕的表演功夫也格外吸引观众的眼球。
婺剧的表演风格粗犷有力,动作夸张生动、线条分明、讲究造型。特别是婺剧高腔、乱弹、徽戏的武打动作,往往吸收民间武术南拳北腿的架势,运用在舞台上就能显示出异乎寻常的艺术效果。
如在婺剧徽戏《月龙头》中,北宋王朝的建立者赵匡胤表演的那一套红拳和滚叉,就是从江湖拳师那里吸收过来的。这套拳术通过演员的演绎,更加显示出了赵匡胤的勇猛和威武。
另外,婺剧徽戏《水擒庞德》中的周仓,其威风凛凛的身段架势和呲牙咧嘴的面部表情,则是通过模仿寺庙里的四大金刚和十八罗汉的动作,经加工提炼而成的。
很多剧种的一招一式都讲究一个圆字,动作呈连续变化的曲线,而婺剧却往往圆中带直,曲线中出现折线和直线,以此来显示动作的力量和感情的强烈,也就是讲究“武戏文做,文戏武做”的表演特点,用他们的行话说就是:
武戏慢慢来,文戏踩破台。
如婺剧剧目《断桥》是一出文戏,但白素贞和小青的蛇步和一连串的舞蹈身段,许仙的吊毛、飞跪、抢背、飞扑虎等跌扑功夫,其动作难度均不下于武戏;反之,婺剧剧目《水擒庞德》是一出武戏,剧中人物却慢招缓式,在乐曲中开打,以舞蹈动作取胜。
过去婺剧服饰没有水袖,因而演员们的手腕和手指功夫就显得非常突出,如旦角的开门、整装、整容等动作,无不注重这手指的颤动功夫;净、生等角色的各种运手动作,也十分注重转腕、翻掌加上亮相时屈腿亮靴底等动作,这与傩舞和佛教舞蹈颇有相同之处。
另外,角色上场时两臂平曲,大拇指翘起,其他四指并拢;起霸时用身子旋转动作;扬鞭催马时鞭梢总是向上等;又与傀儡戏的动作相似。这些手势动作,既表现了各种人物的性格,也显示了这一剧种强烈粗犷的风格。
婺剧中特技表演很多,这些特技多来自于古老的傩舞傩戏、百戏、木偶戏和目连戏等。
婺剧有变脸、耍牙、甩发、踢宝剑、甩佛珠、桃花霸、纸人功、穿桌扑虎、原座穿凳、飞锣打叉、蛇步蛇行、大眼小眼、蜻蜓点水、踢鞋穿鞋等20多种特技。
最突出的武功有台劲、姜维霸、红拳、穿刀、穿火圈、18吊、后僵尸跌、前僵尸跌、两头跳等十五六种。
婺剧特技中的变脸是婺剧绝技之一,它比川剧的变脸更加丰富多彩,婺剧变脸分为自然变脸、油彩变脸、吹粉变脸、扯纱变脸等几种。
自然变脸又名“一把捋”,即用手往脸上一捋,运用气功就能改变脸色,这种变脸表现各种不同的感情,如婺剧《断桥》中的许仙,当小青愤怒拔剑追杀时,许仙倏然用手在脸上一捋,急速运气,立即面如死灰,鼻孔凹陷,恐惧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入木三分。
自然变脸艺伶要化淡妆,巧妙运用憋气技法,使面色一刹那呈红、变紫、胀青、转灰等。
油彩变脸又叫“彩色变脸”、“抹脸”,是以油彩颜色的变化来表现人物的脸部表情。根据剧情发展,角色心态的变化,演员将手掌上的油彩快速地往脸上均匀一抹,整个脸立马变色。失态时抹白色,激奋时抹红色,诧异时抹绿色,惊恐时抹黑色。
如婺剧徽戏《火烧子都》中的子都,因此人心胸狭窄、嫉妒心强,为抢头功暗杀大将颖考叔,得胜凯旋后,皇上为其大摆筵席。子都在宴会上内心复杂,几杯酒后,产生幻觉遇见颍考叔的冤魂,惊惶失色。
为表演烘托子都内心的极度恐惧,在一瞬间用猛火和油彩出现另一副面目,脸部由原来的武小生粉脸变白脸、再转红脸,继成绿脸,又显紫脸,旋即现出灰脸等6个不同的色彩,最后以口吹法变为金脸,一共需要变出7张脸。
演员变脸时,后台武戏调度手拿火把、口含白酒,站在饰颍考叔的演员背后。颖考叔大喝一声:“子都,拿命来!”武管事用力朝火把喷酒,火焰猛然射出。
此时,饰子都的演员随锣鼓声“急急风”,一个后滚翻、面朝后台单跪颤抖,继而转身亮相,此时他的脸已变得面目全非。
吹粉变脸是将粉状颜料,预先放在道具中,口吹使其黏在脸上的变脸方法。吹粉变脸的演员脸上必须先有油彩,方能黏住,故往往在抹脸后使用。
如婺剧《火烧子都》中最后一次变脸,子都在庆功宴上举杯欲饮时,杯中先放好金粉,当子都一手端杯,一手遮掩,正待饮酒时,颍考叔冤魂再现,并又一次喷火,饰子都的演员“啊呀”一声,猛对杯中吹气,金粉飘起沾上黑脸,变成金脸,演员一个从桌后翻出的“窜毛”,再挺躯仰倒呈僵尸状,全剧告终。
扯纱变脸是利用带色织物,事先缩藏于额上,变脸时转身迅速拉下即成。婺剧中的变脸有一种是利用绉纱变黑脸。
如在婺剧乱弹《玉蜻蜓》中,与女尼厮混的书生申贵升,在他死的时候,他的头向桌下一低,将绉纱扯下,蒙住整个脸,因绉纱半透明,五官似见而不见,呈死灰色。
婺剧变脸是婺剧表演中的精粹,它在演出时,虽有喷火及马童跟斗小翻动作来转移观众视线,但又不能露出破绽,时间之紧、手法之隐、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为此,婺剧演员必须做到快、匀、净三个字,即速度快、脸抹匀、手干净,非千锤百炼不可,所以有“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之说。观众也对戏中的火烧之猛、翻跌之险、变脸之奇而惊叹不已。
在婺剧中,凡是有鬼魂地府的剧情内容或剧中人心情变化反差很大的剧目,都会用以上婺剧的传统变脸技巧。婺剧除了传统的变脸技巧以外,还同时掌握了四川的扯脸手法,更加丰富了婺剧变脸技巧和表现形式。
婺剧特技中还有一种耍牙,在其他剧种中同样非常罕见。所谓耍牙,就是将两颗或4颗猪牙放在嘴里,利用舌头的滚翻和两腮肌肉的控制,让獠牙上下左右,前后里外翻动,显示出人物威武的姿态和勇猛的性格。
婺剧界耍牙的佼佼者要数义乌的老名伶鲍济富了。他能耍6颗獠牙,且滚动自如。他在《水擒庞德》中扮演周仓,配以他那绝伦的脸谱,把周仓演得绝无仅有,被我国戏剧界誉为“活周仓”。婺剧耍牙源于古代傩戏、目连戏的表演,从耍牙可以推知浙江特技表演之源远流长。
婺剧特技中的桃花霸又名“翎子功”,也是非常突出的。翎子功就是利用帽上两根翎子的千变万化来刻画人物的情绪、性格,同时增强舞蹈动作的美感。
桃花霸名目繁多,如双轮翎、亮翅翎、双龙出水、燕子衔泥、凤毛麟角、水中照影、蝴蝶穿花等。婺剧翎子功共有85套,数百个动作,是我国戏曲艺术中又一种独特的传奇功夫。
婺剧特技中的台劲,指在一张桌上叠两张方凳。表演者背朝观众立在凳上,然后倒翻而下。
这是早期婺剧各班社在开演前表演的打台戏,一方面为了显示自己演员们的武功,另一方面也为了借此特技吸引更多的观众,为戏台造成热闹的气氛。
婺剧特技中的武功两头跳又叫鼓鼎小翻,指演员能在大鼓上翻62个小翻。
婺剧特技中的飘若纸人又名“纸人功”,是轻功一类的特技。演员犹如悬在半空,低头直臂,左右晃动,前后打转如纸人一般。演员的两只脚尖踮地,利用轻柔的身段功夫,忽而摇摆,忽而左右移动,忽而360度打转,均要显示出如纸在空中飘浮的形态。
飘若纸人要领是演员两脚踮起时,双臂尽量下垂,然后用小碎步移动身子,并要把戏装遮住双脚,这样才不致使观众看出演员们是在用脚尖功夫。飘若纸人特技在我国其他各剧种中均有使用,久演不衰。
蛇步蛇行特技是婺剧滩簧《断桥》中白素贞和小青的表演。白素贞和小青不是人间妇女,而是亦人亦蛇,因此她们在表演中就要兼有两者的风格。
婺剧《断桥》的表演几乎尽善尽美,白蛇和青蛇的台步轻捷细碎,S形地前行,犹如蛇行水面,飘飘欲仙,加上优美的舞姿,使人感到有浓厚的神话色彩。
小青在追赶许仙时,杀气腾腾,一旦停住,就来个三窜头,即把头突然窜抖三下,好似水蛇觅食时凶悍而敏捷的形态。
新中国成立后,婺剧表演《断桥》白素贞和小青的演员已有好几代,最早的要数陈美娟和陈娟弟,其后有徐汝英和金凤茶、刘玉莲和江淑英、倪志萱和朱珠凤、方磊和龚健、方晓蓉和金国娟等。她们表演的蛇步蛇形保持着浓郁的婺剧特色。
大眼小眼特技是婺剧徽戏《火中练》中韩湘子的表演。八仙之一韩湘子到深山拜师学法,三年未归。一天,湘子下山,为试探他的妻子林氏是否变心,就变为丑僧,偷偷潜入花园,当时林氏正在花园焚香祝告,祈求丈夫早回。
韩湘子上前用花言巧语挑逗调戏,林氏让婢女把他赶出,湘子放下了心,变回原身,嘱咐妻子说:“若要夫妻相会,再待三年。”说完隐身而去。
湘子在乔装丑僧向林氏挑逗时,右眼睁得很大,左眼缩得很小,甚至连乌珠也看不到。这种神情将丑僧嗜色如命的心理活动表露无遗。婺剧名丑应阿尧、徐东福都会表演。
蜻蜓点水特技是婺剧徽戏《探五阳》中王英的特技表演。王英在探五阳城时,寻找水源,将右手直立撑地,全身平直,时而表演吃水,时而身子后翘。这一特技显示王英的高超武艺和侦察时的神秘姿态。
婺剧的另一绝活还有踢鞋穿鞋,这是婺剧滩簧《断桥》中许仙的表演。婺剧徽班著名小生范寿棋,能将脚上的平靴踢到头顶,然后又从头顶落到脚尖上,自动穿进。
范寿棋将这特技用于许仙身上。当许仙被白娘娘和小青追赶时,落荒而逃,在慌不择路的情况下,坐地一跌,将鞋踢到头顶上,四处寻找,一无所获。
到处抓摸,原来落在头上。然后将头一耸,鞋子准确无误套入脚尖。这一踢鞋穿鞋的特技,把许仙胆怯惊慌的心情表演得出神入化。
婺剧之所以能深受群众的喜爱,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它出神入化的表演特色,而这些惊人的特技和非凡的武功,有很高的难度。正是它的这些独具特色的演出风格吸引了更多的观众。
[旁注]
傩戏 又称“傩堂戏”、“端公戏”,是在汉族民间祭祀仪式基础上吸取民间戏曲而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广泛流行于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陕西、河北等省。演出剧目有《孟姜女》、《庞氏女》、《龙王女》、《桃源洞神》、《梁山土地》等。
傀儡戏 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出现,具有表演功能的剧种。可追溯之年代,一说古代葬礼中用以殉葬的俑,与傀儡戏有直接关系,在春秋战国时代,已出现偶戏的表演;另一说则为西汉时代,因山东出土一批西汉墓穴文物,此为目前我国傀儡偶与悬丝傀儡的最早证据。
子都 公孙子都,周代末年春秋时期郑国人,原名公孙阏,本姓为姬,与周王同宗,字子都,是郑国的宗族子弟。为郑国公族大夫,春秋第一美男,武艺高超,相貌英俊。公孙阏后人以王父字为氏,称为都姓。
颍考叔 春秋时期郑国大夫,执掌颍谷,为人正直无私,素有孝友之誉。在郑庄公对其母亲武姜发出“不及黄泉,无相见也”的誓言后,孝子颍考叔建议挖一个隧道,取名“黄泉”,安排郑庄公与武姜在黄泉见面,这就是后世闻名的“黄泉见母”。
周仓 是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其形象为身材高大、黑面虬髯的关西大汉,本是黄巾军出身,关羽千里寻兄之时请求跟随,自此对关羽忠心不二;在听说关羽兵败被杀后,周仓也自刎而死。在《三国演义》及各种民间传说中,周仓均以关羽护卫的形象出现。
白素贞 也叫白娘子,是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白蛇传》中变化成人形的千年白蛇。原是在四川峨眉山清风洞里一条修炼1800年的蛇精,为了报答许仙的救命之恩,幻化成美女,与他结婚生子。后被法海镇压在杭州的雷峰塔下。
韩湘子 是民间故事的八仙之一,拜吕洞宾为师学道。道教音乐《天花引》,相传为韩湘子所作。后人认为韩湘子就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侄孙韩湘。韩湘是823年进士,官至大理丞。而另一位不知名的韩愈的疏从子侄则游手好闲,能让牡丹变色。
[阅读链接]
戏曲传统剧目《断桥》源于清代黄图珌《雷峰塔》传奇,即《白蛇传》之一折,各地方戏曲常作单折演出。婺剧表演的《断桥》运用各种绝活,出神入化,让观众百看不厌。
《断桥》故事讲述白娘子金山寺索讨丈夫,因身怀有孕,寡不敌众,在小青搀扶下,败退西湖断桥,正巧许仙获释,接踵而至。
猛见薄幸姑爷,小青拔剑相向;白娘子念及夫妻情深,竭力劝阻;许仙再三赔罪,自责不该误信谗言,夫妻重归于好,主仆相谐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