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乱弹在发展中走向辉煌

从1796年至1820年,温州乱弹班社又增加了日秀、三星、小春花、八永义等班社,他们为温州乱弹的继续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随着乱弹班社的逐渐增多,温州乱弹一步一步走向了辉煌。

在我国,以长短句南北曲为曲体的戏曲音乐中,最古老的并一直流传下来的两个腔是高腔与昆腔。瓯剧的音乐唱腔即由高腔、昆腔、乱弹、徽调、滩簧、时调等多种声腔构成,温州乱弹以唱乱弹腔为主,兼唱他腔。

温州乱弹的声腔具有朴素、明快、粗犷而细腻的特点,传统曲牌有1000多支。因长期活动于农村山乡,表演上生活气息浓厚,在形式上对格律的要求并不严格。

温州乱弹中的高腔有徒歌清唱调,演员称“八平高腔”或称“硬调”;也有以管弦和唱伴奏者,演员称为“四平高腔”,或称“软调”。

温州乱弹中的高腔无确定的调高,不托管弦,徒歌干唱,一唱众和。昆腔唱腔的主要特征,在于依字声行腔,又由于昆腔的唱兼用笛、箫、笙、琵琶等的伴奏,流丽悠远。相比之下,徒歌干唱的高腔,应是温州乱弹的进步和一大特色。

温州乱弹高腔音乐结构为曲牌联套体,仅以锣鼓助节,无管弦乐器伴奏,个别剧目,如温州乱弹《磨房串戏》和《循环报》中,仅有一段有管弦伴奏。演出时,一人独唱,众人帮腔,音调高亢,风格粗犷。不少曲牌频繁使用宫调交替和转换手法,形成了特有的风格。

温州乱弹兼唱昆腔,有整本全用昆腔者,也有与乱弹分出相杂者,更有全唱昆腔、杂用乱弹的现象,如高腔戏《雷公报》插用的皂罗袍、驻马听、园林好等昆曲词牌;乱弹戏中插用的哭相思、梁州新郎、小桃红等都是如此。

温州乱弹中的乱弹分为正乱弹和反乱弹两种,均为板式变化体结构。定调正、反相差五度,各有原板、叠板、紧板、流水和起板、抽板、煞板等变化,并有洛梆子、二汉等其他曲调。

温州乱弹腔曲调华丽、优美动听,由于用中原音韵结合温州方言演唱,唱腔具有地方特色。在温州乱弹正宗的传统乱弹大戏中,大都唱正乱弹,故正乱弹一向被称为祖音源流或主音源流,它与当地民间音乐有明显联系。

作为乱弹腔基本板腔之一的原板为上下句结构,明亮刚健,可变性大,既可表现欢快感情,又能抒发低沉的情绪。反调原板在节奏与结构上,与正调原板相似,仅较正调原板平柔委婉,调式也不同。正、反原板均可单独演唱,也常与叠板、流水等板式联结使用。

正流水板是气氛喧嚣,适宜于悲哀的感情,可单独使用,亦可与其他板式作连接。流水板与紧板旋律基本相同,紧板以散板形式演唱,流水板以“1/4”节拍快速演唱。在演唱中,伴以大锣大鼓。反流水板的唱腔结构和演唱方法与正流水板同,但比前者激越高亢。

温州乱弹中的徽调也称“徽调皮黄”,在温州乱弹中,这虽不是主要的声腔,但用在温州乱弹中也与众不同,成为特色甚浓的重要声腔。除单独组织唱腔外,此声腔还常作色彩唱段介入其他腔进行套用。

温州乱弹中的滩簧源自苏州滩簧的说唱艺术,作为坐唱形式,最迟在1820年至1850年已流行于温州。

温州乱弹中的时调是小调类民歌中发展得最为规范和成熟的类型。在温州乱弹中,就有一些戏多是用这个腔调,但这些剧目大都为戏弄段子。

温州乱弹的伴奏乐器,以笛子为正吹,板胡为辅助,其他还有琵琶、三弦、月琴、扬琴、二胡、中胡、大胡、笙、箫、唢呐、长号、芦管、牛筋琴等作为伴奏。它是一种杂白混唱的曲牌体音乐,其形式不多,板式变化不大,但含义丰富,格局严整,旋律鲜明且富有乡音乡味。

温州乱弹乐队一般由拉弦乐组、弹拨乐组、吹管乐组、打击乐组组成,人员在13至20人之间。其编制和伴奏形式,因所含六种声腔之不同而各异。高腔演奏本为干唱,乐队比较简单,演奏人员主要负责帮腔。

在1821年至1850年,温州一带商业、手工业发展迅速,经济繁荣,人口增多。温州乱弹班社也乘风借力,一度发展到30余个。这一时期最著名的班社有瑞平竹马歌、老同庆、新联奇、新同庆、大三异、大吉庆、小同庆等。

不仅如此,温州乱弹班社还有自己的戏馆。在当时,这样的戏馆有20多处,其活动区域,除浙南的温州、台州、处州之外,还远及闽北,并传至我国的台湾。

这个阶段是温州乱弹最繁盛的时期,到1862年至1875年,民间又有了如意班乱弹班等的出现。进入1875至1908年,温州乱弹班社更多,如大高升、新益奇、新高升、新聘玉等就是那时的佼佼者。

组班者多从开办科班戏馆入手,艺徒学满结业,就以原班人马组织演出。一时间,乱弹学馆如雨后春笋,班社层出不穷。

成立于1897年的温州平阳金乡新益奇乱弹班,就是由科班戏馆组建的。这批艺徒中的林增理、丑角演员钱阿松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林增理后来誉满浙南;钱阿松在建国后,赴江西教戏,桃李满天下。

[旁注]

箫 管乐器,别称“竖吹”、“尺八”、“竖篴”、“通洞”等。源自骨哨,我国古老乐器。箫字源排箫,唐代至现代专指竖吹之箫。音色圆润轻柔,幽静典雅,常用于独奏、琴箫合奏或丝竹乐演奏。由早期的4孔发展为近古的6孔。

雷公 在神话传说中,是掌管雷的神明。也叫做“丰隆”、“雷师”、“雷神”,世称“雷公江天君”。常与司掌闪电之神的电母一起被提起。雷公,属阳,故称公;电母,属阴,故称母。信徒一般只在祈求雨雪时才奉祀电母,但专门奉祀雷公的较常见。

竹马 也称“跑竹马”或“逗竹马”,是清代民间街头单人表演的文艺形式,它同二鬼摔跤、猪八戒背媳妇、火流星一样,是单人表演的艺术形式。表演时难度较大,表演者须有一定的奇特奥妙的表演技艺,方能博得观众的欢迎。它是清徐民间社火中常见的节目,活动范围较广。

戏馆 剧场的旧称。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封台》:“封印之后,梨园戏馆择日封台,八班合演,至来岁元旦则赐福开戏矣。”

[阅读链接]

建于1912年的瑞平竹马歌班与建于1913年的琴娱社班,是当时代表性的乱弹班社。名噪一时。

瑞平竹马歌班班主林增理本人是很有艺术造诣的文武小生演员,他与当家旦黄友森、小生大眉、正生金雨仙、小花脸曾鹏为班中“四大台柱”,与二花脸邱乙元、鼓师伊阿碎、正生周良升等同班共艺。

在林增理主演的昆腔戏《杀金定情》中,他表演中首创将小南拳溶于演出中,成为他的特点,轰动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