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东风情——清新甬剧

甬剧早期曾叫“串客”,也叫“宁波滩簧”。它是源于浙江宁波地区,流行于浙江东部和上海市的戏曲剧种,与浙江的姚剧、湖剧一样,同属滩簧腔系。

串客进入上海后,随着演唱艺术的丰富与发展,经历了宁波滩簧、四明文戏、改良甬剧、新甬剧等几个阶段,形成了能适应广大观众审美要求,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戏曲剧种。

四明文戏改名为改良甬剧

在1736年至1820年间,有大量宁波籍人来上海经商。1798年,宁波旅沪同乡会已在上海城厢北门外购了30多亩土地,建造了正殿五楹的四明公所。

1843年,上海开埠,当时的上海知县蓝蔚雯是宁波定海人,宁波人在沪势力与日俱增,而这正是甬剧较早进入上海的背景。

1880年,宁波串客演员邬拾来、杜通尧等受茶馆老板马德芳、王章才之邀来上海,在小东门凤凰台、白鹤台等茶楼演唱。

串客是最早进入上海演唱的外来戏曲剧种之一。宁波串客在一些草花戏中,一般市民穿斜襟或对襟衫,下围竹布裙,有的则戴毡帽,穿蒲草鞋。

而在一些清客戏中,文人多着长衫,戴红顶子的丘帽,穿双根梁鞋。演员表演对子戏时,大都只有随身道具,舞台上最多是一桌二椅,或一桌一椅。

串客所演剧目大都是一生一旦、二生二旦等小戏,如《借披风》、《绣荷包》、《拔兰花》、《卖馄饨》、《秋香送茶》、《双落发》等,情节大抵为表现男女爱情故事。

串客伴奏比较简单,以一锣一板为主。随着观众欣赏要求提高和演出市场竞争激烈,宁波串客在演出剧目、唱腔及伴奏、舞台美术及化妆,都有一定丰富与发展,逐渐演变成宁波滩簧。

在20世纪20年代左右,浙江舟山地区的女演员筱爱春、筱凤春等来上海登上舞台。金翠玉、金翠香、傅彩霞、吕月红等女演员先后在新新、永安、福安等游乐场演出,宁波滩簧实行了男女合演,行当也进一步丰富。这个阶段滩簧班社发展很快,最多时达20个。

20世纪20年代中期,由于女演员登台演出,代替了男旦,加上上演的剧目又主要表现城镇生活,有些女演员常常忽视登台化妆的重要性。

到了20世纪30年代后期,旦角开始穿旗袍,有的还穿上当时流行的时装登台演出。演员的衣着基本上不讲究人物角色的生活年代。演员在茶楼、酒馆演出一般不用布景。

宁波滩簧在上海演出期间,因编演内容触及时弊,引起租界工部局的不满,被下令禁演。后经人疏通,被迫改名“四明文戏”、“甬江古曲”。

1936年8月,上海游艺协会将四明文戏改名为“改良甬剧”。之后,部分演员受兄弟剧种进行艺术改良的影响,为使剧目题材扩大,曲调丰富,竞相聘用文明戏演员当编导,编演时装大戏。

在文明戏时期,宁波滩簧表演时,旦角脸部开始用铅粉打底化妆,嘴唇化妆一般用盖有金印的胭脂板块,携带方便。而那些经济条件较差的戏班,演出化妆以红纸沾水之后搽敷脸面,又以锅底灰作煤黑。

1939年,金翠香特邀文明戏编导叶峨樵为编剧,在中南饭店演出根据京剧《清风亭》改编的《天打张继宝》,并使用布景和灯光,获得成功。

后来,又从文明戏移植了不少大戏,如《啼笑姻缘》、《三县并审》、《杨乃武》等,以及重新编演的《金生弟》、《孤女魂》等。

《啼笑姻缘》讲述樊家树到北京求学,在天桥遇到唱大鼓的姑娘凤喜,并萌生好感。经几次接触,本着乐善好施的性情,樊家树送凤喜到学堂念书。但是母亲病重,樊家树于匆忙中,安置了凤喜一家三个月的费用,山盟海誓地要她一家安心等他回来,自然是有好结果。

然而,在他走后不久,凤喜结识了军阀刘将军。一面迫于刘将军的淫威,一面迫于刘将军的权势和金钱,兼有那没见识的娘和不争气的叔叔的串缀,凤喜很快和刘将军结婚。中间虽有樊家树嘱托过的关家妇女搭救,但看到凤喜一家这等没志气,不免替樊家树叹息罢了。

樊家树回来后彻底明白自己的痴情不过是一厢情愿。虽放下手来,欲爱恋关姑娘。但关姑娘已经跳出世俗外,极力撮合他和富家女何小姐。何小姐终于得以与家樊树成就姻缘。

在剧目题材扩大的同时,曲调也有了丰富与发展,经常演唱的声腔除滩簧调为基本曲调外,还有五更相思、一匹布、满江红、四大景等。

20世纪40年代的改良甬剧时期,演员才真正开始注意服饰的舞台效果。因为大都上演时装大戏,舞台上开始用实物作道具,男角用折扇,女角拿一块手帕,或用其他一些十分简单的生活用品。

在甬剧历史上,并无脸谱的记载。一般丑角都是安颗痣或抹上一些白粉,有的则包帽后羊角髻。一些年老的生角则在化妆上多以描绘、粘贴皱纹、胡须等来代替髯口。有的男旦在上海茶楼和娱乐场所演出,为了弥补体型上的不足,特别注重化妆和服饰的艺术效果。

1940年以后,甬剧化妆大都运用水粉,而眉毛略用毛笔蘸墨描画,直到1950年以后,甬剧化妆才开始用上油彩。

[旁注]

秋香 据传为唐伯虎的某一任老婆,因三笑姻缘嫁给唐伯虎。秋香的原型是明代的江南名妓林奴儿,美貌聪慧,冠艳一时。又师从史廷直、王元文学画,笔墨清润淡雅。林奴儿,又名“金兰”,在王府当丫鬟时,被人叫做秋香。她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文明戏 我国早期话剧,20世纪初曾在上海一带流行。演出时无正式剧本,可即兴发挥。文明戏里还有许多类似笑料,影射当时社会黑暗。虽然文明戏深受观众欢迎,但终归剧团庞大,包银有限难以维持。到了20世纪40年代,出现了以话剧或笑剧作为曲艺的大轴。

杨乃武(1841年~1914年),因排行老二,人称杨二先生。1873年被诬与外号小白菜的毕秀姑通奸杀夫,在刑罚后被迫认罪,身陷死牢。后来杨乃武冤案平反后,以种桑养蚕为生。此案被称为清末四大奇案之一。后被编为戏曲、评弹、电影、电视剧,流传甚广。

[阅读链接]

甬剧的起源有二说,一是认为系由宁波地区田头山歌、马灯调融合盲人唱新闻发展而来。

另一说是一些甬剧老演员认为串客与宁波乱弹的合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