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剧独特服饰化妆和道具

改革开放后,由绍剧著名演员十三龄童王振芳主演了剧目《于谦》。绍剧还有《大禹治水》和《真假悟空》等剧目演出。

从20世纪80年代起,绍剧逐渐以化学材料代替棉布、木材制作布景和道具,并借鉴其他剧种进行舞台美术改革,但在变革中始终保持了绍剧的特色。绍剧的舞台美术包括装扮、道具和布景几个方面。

绍剧的装扮包括头饰、服饰、脸谱、盔靴、杂件等。绍剧的头饰装扮是指演员们带在头上的饰物。明清两代,戏班男旦常用懒梳妆代替发型。懒梳妆是指用纸浆和牛胶塑合而成的女性发髻头套。男旦在演正旦、悲旦等角色时,使用铜制圆开银泡,将一个绸制扎巾放于前面当做头饰。

绍剧的服饰装扮是指演员们身上的衣服。早期经济状况一般的戏班,多备有五蟒五靠,经济实力强的戏班备有十蟒十靠,临时组合的戏班大都向有名气的行头主租借。

绍剧服装逐渐形成的模式是经过长期的创造、借鉴、改进和优选而形成的。绍剧是从广场庙台社戏发展起来的,先辈绍剧服装设计者充分运用了色彩学和工艺美术的绘画原则,把花卉、饰物变形,使自然美更适合服装的装饰性、图案性,为人物造型服务。

绍剧演员运用对比色的强烈、中间色的和谐,以给观众造成现场的美感和震撼。除色彩的运用外,绍剧服装还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人物性格。如把把袍褶的腰身摆幅做宽,便于舞蹈等。《西游记》中的悟空戏服装、绍剧目连戏的服装都使用了这种手法。

绍剧服装与京剧服装一样,装饰图案都是非常讲究的,最突出的如龙凤图案,有皇帝穿着的五爪金龙、黄团龙、戏珠行龙图案蟒,以及除黄色外各色团龙、吐水大龙、腾龙等,都是在传统审美习俗中进行过系统的加工。

绍剧服装中所用图案较普遍的还有花卉纹样,如牡丹花、菊花、兰花、莲花等。这些图案一般都用于褶子、袄子、对帔、箭衣、小衣小裤等服装上,由此来衬托人物的华贵、文静和风流等特征。

绍剧的脸谱装扮是指演员们带在脸上的饰品。绍剧的老戏仍保持不少具有特色的传统脸谱,或示性格,或表经历,如绍剧《寿堂》中,包公以老生扮,不戴长髯,仅戴一字胡,脑门至鼻尖涂粉白色,两颊涂小块暗红色,眼窝沿鼻梁外框及嘴唇四周均涂黑色,额头不画眉月,戴方翼黑纱帽,穿蓝官衣,这种装扮使观众一眼就能分辨出演员是一个清官形象。

绍剧也有变脸技法,即表演中变换脸谱,如绍剧《闹阴阳·洞房》一场戏中,小花脸揭开新娘盖头红,发现新娘是吊死鬼,大惊失色,随即口吹手中事先准备好之煤黑,飞扑于油脸,即成纸灰脸。

绍剧的盔头分硬盔和软巾两类,均由外箱师父管理或制作。网巾、打头、靴及旦角绣鞋等由演员自备。放置盔头之箱称“外箱’。盔箱第一顶盔头称“老郎盔”,演出时常挂于后台当中。

绍剧的杂件包括上档衣裤和下档盔帽靴鞋等。上档衣裤如茶坊衣、皂甲衣、龙坎、黑打衣、罪衣罪裤等;零碎下档盔帽靴鞋如大桶帽、镬铲帽,三套云鞋、云头鞋、高低鞋、草鞋、跳鞋、踩跷、木屐、钉鞋等。

绍剧的道具旧称砌末,由把子、旗子、道具组成。把子包括双剑、金刀、大刀、双头枪、青龙刀、长枪、腰刀、丈八蛇矛枪、单刀、朴刀、瓜锤、大腰刀、长瓜锤、盾牌、三角刀、禅杖等。

旗子包括小帐旗、大帐旗、蜈蚣旗、大圣旗、车旗、妖怪旗等。道具包括提炉、九龙杯、帅印等。这些道具放置在舞台上,可以使剧目显得更加的绘声绘色,形象具体。

绍剧的布景为一种较有特色的道具,系以面具或头套组成的塑形化妆品,有竹扎纸糊的动物形具,如鹤、鸟、鹿、虎、豹、狮与目连戏中无常帽及鬼王、夜叉头套等。

绍剧在草台、万年台上演出,大多不用布景,仅靠一桌两椅做各种模拟造型,以符号式意象,表现不同地点和环境。常用的有牢监椅、井台椅、对面椅、客堂椅、当场椅、案位椅、将台椅等17种。

布景分软景和硬景两种,一般都结合使用。其中,软景指布上的画景,硬景多指用以杉木和三合板为框架蒙布画出来的景物。

20世纪30年代,绍剧舞台曾用过拉洋片式的画幕布景,以后又出现百搭布景,即以固定景片,按程式套用,使舞台环境定型化。

绍剧目连戏及连台本戏还喜欢用机关布景,即利用杂技、魔术的技巧,迅速变换场景,表现离奇景象,渲染神鬼变幻的内容,造成感官刺激,增强戏剧效果。这类布景有飞人、走尸、铡头、锯人、中刀、喷血及运用灯光在大幕上表演剑蛇互斗、海市蜃楼等多项。

新中国成立后,绍剧逐步采用写实性布景和现代声、光手段。浙江绍剧团《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布景设计是这类布景运用的典型代表。

“锣鼓响,脚底痒”,绍剧是越地群众最喜爱的文化大餐,绍剧演出历来是民间之盛事。生旦净末齐全,唱念打做综合,颂扬真理、鞭笞丑恶、寓教于乐、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振奋干劲,这就是绍剧文化的价值之所在。

[旁注]

发髻 或称“髻“,是盘结头发于头顶或脑后的发型之统称,常见的是圆形,称为”圆髻“。用称年轻婢女或女仆的丫鬟原本是指一髻型的发型,后来变为她们的代名词,而环髻也变成了鬟髻。用来包髻的布,叫”包髻“。有时在髻里插入笄、簪、钗、栉等饰物作固定及装饰。

悟空(731年~812年),唐代僧人,北魏拓跋氏后裔。他是我国著名古典小说《西游记》中人物孙悟空的原型。751年奉旨随中使张韬光等40余人出使西域,入印度遍游北天竺、中天竺等地,访师求道,巡礼佛迹,苦心学习梵文,历经4年之久。

鬼 传说人死之后化为鬼,鬼者,归也,其精气归于天,肉归于地,血归于水,脉归于泽,声归于雷,动作归于风,眼归于日月,骨归于木,筋归于山,齿归于石,油膏归于露,毛发归于草,呼吸之气化为亡灵而归于幽冥之间。

[阅读链接]

七龄童,本名章宗信,绍兴人。著名绍剧演员。他自幼随父入沪,七岁挂牌于老闸大戏院,以饰包拯演《寿堂》、饰刘成美演《后朱砂》而成名,有“神童老生”之称。

1931年后,七龄童偕胞弟六龄童,就是章宗义筹组同春舞台,从此流动献艺在沪、杭、浙西诸地。

七龄童博采众长,擅饰老生兼扮丑角,其唱腔韵味深醇,表演细腻有致,富感染力。在著名彩色戏曲艺术片《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中饰猪八戒,人谓其“形神兼备,笨扮巧演,谐而不俗,妙趣横生”。

他虚心善学,多才多艺,能自编自导自演,曾仿当时“海派”之连台长本戏,编演过《三十六本西游记》和《七十二本济公传》等,堪为绍剧史上创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