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剧演出程序及艺术特色

婺剧在过去班社演出的时候,其演出程序一般都要过九关,也就是要经过演出的九个步骤,即点戏、闹台、踏八仙、跳加官、三折、闹二台、正本、后戏、状元拜堂。

点戏即由婺剧中的二旦角色头戴珠翠,脸敷脂粉,身穿红绿男客衣,一人持牙笏,上开戏名,另一人持笔,请庙会头首以笔点戏。

闹台又称“闹头台”,一般只用打击乐器奏出各种锣鼓点,取其热闹,借以招揽观众。但是,如果是这次演戏的第一场演出,就必须闹花头台,也就是在锣鼓中插入大唢呐、小唢呐、笛子、胡琴主奏的四支乐曲,时而委婉清柔,时而激昂雄壮,观众通过花头台来品评乐队水平。

踏八仙是如同在《西游记》剧目蟠桃会中众仙为王母庆寿的片段,有小八仙、大八仙、文武八仙、对花八仙、偷桃八仙、三星八仙、天官八仙、五路八仙等八种。

跳加官也称“跳白面”或“三跳”,就是跳魁星、跳加官、跳财神等。跳魁星由婺剧小花脸或者三花脸表演的,第一次是化妆出场,穿魁星衣,半雌雄打扮,戴上嘴巴会动、眼睛传神的头壳面具。左手捧斗,右手执笔,在魁星锣伴奏下,走矮子步上场。

出场亮相后,由乐手高念四句:

魁星出华堂,提笔写文章。

麒麟生贵子,必中状元郎。

跳魁星的表演,用意是祝愿观众中青年学子们能够得中高魁。

跳加官由婺剧白面老生或老外、或副末头戴面具,身穿蟒袍表演。台步沉稳、从容不迫上台,最后亮出天官赐福、一品当朝、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条幅。跳加官的表演,用意是在祝福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也祝福仕者晋级加爵,飞黄腾达。

跳财神由大花脸表演,身穿黑蟒袍,头顶铁盔,脸戴面具,手捧闪亮的金元宝上场。跳财神的表演,用意是在祝福看戏的人们能够广进财源,发家致富。

婺剧的表演程序中,跳加官作为婺剧开戏前的前奏戏,成为金华最富特色的艺术精品。三跳完毕后是副末报场,婺剧高腔班社以前演出总由副末出来讲戏的主旨和大意。

此人有的叫鸡爪疯,其左手装有疯病,走起路来慢吞吞的,传说是一位戏神投胎的,他知道世上所有的事和戏。

三折,即三出折子戏,称为“开台”。每逢头场开台,婺剧徽班必演《百寿图》、《满床笏》、《打金枝》等剧目;乱弹班则必演《九锡宫》;昆班则演《采莲》、《思凡》、《山亭》等剧目;三合班则演《五代荣归》、《班超劝农》、《山伯访友》等剧目。

演这些剧目的目的,一为取其吉利;二为亮出班社的行头;三是因为这些剧目中的人物行当其全,唱做并重,能反映出班社的演出水平。

庙会主事人也据这些折子戏决定本次演出的主要戏剧和其演出时间的长短,观众们则据这些折子戏选择看哪些本台大戏。

闹二台一般用大唢呐吹奏一支曲牌,配以锣鼓,较简短,目的使演员和观众各稍作休息。婺剧徽班以演奏剧目《水龙吟》为主,昆班以演奏剧目《到春来》为主。

正本就是演出整本戏,也就是大戏的正式开始,一般情况下,婺剧徽班演出剧目是《碧桃花》;昆班演出剧目是《火焰山》;三合班演出剧目是《合珠记》。

后戏就是最后再演一个折子戏以酬谢观众。如婺剧徽班演出《刘海钓蟾》;三合班演出《九世同居》;昆班演出《济贫》等小戏。

状元拜堂由戏班中的小生和花旦身穿官服和凤冠霞帔,一拜天地,二拜父母,三是夫妻对拜,最后向观众行礼,然后下场,戏文到此结束。

婺剧演出的九关在南戏中也能找到它的雏形,这说明,婺剧的整个演出程序得到了南戏的传承,并在传承中不断发展完善自己。

从开台至后找,婺剧一场戏约需四、五小时以上,这就需要班社人员的组织和配合,这同样是婺剧艺术的一大特色。

婺剧的舞台美术过去基本上是一桌二椅,但它充分发挥了龙套的作用,以渲染气氛和衬托环境。它的龙套服装制作特别精工讲究,分红黄绿白黑5色,全用金线蟠绣。

如婺剧徽戏剧目《送徐庶》中,刘备、关羽、张飞、赵云4人后面均各立4龙套,分红绿黑白4色,组成了一道绚丽多彩的底幕。

又如在婺剧乱弹剧目《昭君出塞》中,昭君坐车停于舞台中心,红、黄、绿、白4色16个龙套,在她周围边唱边转圈,停下来便表示这里的龙套,起着转台和跑幕的作用。

婺剧中的4龙套不仅仅代表千军万马,同时又是以虚拟夸张为特点的婺剧舞台美术的七巧板。直至20世纪30年代,婺剧的舞台美术中才开始有了布景的出现。

婺剧除以上的这些艺术特点以外,还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因为早期婺剧的各种班社主要都在农村活动,而婺剧各班社的演员也大都是农民,再加上戏中的唱词道白也和当地人的说话一样。

演员在表演时,又从农民生活的角度来理解人物,所以这些人物都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能使观众对它产生巨大的亲切感。

婺剧独特的艺术特色,经过数代人的传承、发扬,历经几百年而不衰,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

[旁注]

蟠桃会 在民间传说中,农历三月初三是王母娘娘的圣诞,这一天,王母娘娘要在瑶池举行盛大的蟠桃会,宴请诸路神仙,众仙也将受邀赴宴作为了一种荣耀和身份的象征,因此农历三月初三也成为一个重要的道教节日。西王母俗称金母、王母、王母娘娘。

班超(公元32年~102年),东汉著名将领、外交家,是开拓和维持汉代与西域关系的重要人物。他出生在文仕家庭,是史学家班彪之子、《汉书》的编撰者班固之弟,三人合称“三班”。但他的成名是选择投笔从戎,投身于为汉朝稳固边疆的事业中,成为一代东汉名将。

徐庶 汉末三国时期人物,本名福,后因为友杀人而逃难,改名徐庶,自此遍访名师,与司马徽、诸葛亮等人为友。后迫于曹操将其老母胁于曹营,而不得不离开刘备,但从不为曹操设谋。故后世有“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谚语。徐庶官至中郎将、御史中丞。

[阅读链接]

婺剧源于金华,因古婺州和婺江而得名,是婺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重要内容之一。婺剧六大声腔中历史最悠久的当数高腔,而高腔的前身崛起于明代中期的义乌腔。义乌腔和婺剧的产生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也就奠定了义乌是婺剧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是培育和支持婺剧这门古老的传统文化艺术沃土的历史地位。

多年来,义乌人或创办婺剧班社、剧团,演出传统和现代剧目;或投身婺剧舞台,担纲生、旦、净、末、丑名角;或心系乡亲,始终关注婺剧文化的传承大事;或潜心研究,精心创作,为婺剧艺术著书立说……

义乌人对婺剧的喜爱、迷恋和执著,为确立婺剧在我国戏剧中的重要地位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