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苑拾英——地方戏剧
在浙江的众多剧种中,除了上述的有些剧种,还有很多小戏,它们生动活泼、各有特色,得到观众的喜爱。
如绝活精彩的宁海平调、亲切柔和的湖剧、淳朴粗犷的睦剧,还有依然保留固有特色的新昌调腔和劝人反省且导人归正的醒感戏,以及盛开于民间的艺术奇葩诸暨乱弹和极具杭州人文特色的杭剧等,这些小戏真是越看越有味。
绝活精彩绝伦的宁海平调
宁海平调是浙江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属于新昌调腔的分支,起源于明末清初,以宁海为中心,流行于象山、黄岩、温岭、临海、仙居、天台、奉化等地。平调这一称谓,显然受调腔、昆曲、曲牌的影响,又受本县的地理环境和独特的邑人个性诸因素而产生的。
在20世纪初期,宁海平调一度盛行。仅宁海一县,就有邬聚元、宁舞台、王聚文、杨聚文、严聚文、杨聚丰、中山舞台等10多个班社,在岔路、历洋、梅枝田、沙柳、璜溪口等地分别办过科班,招收艺徒。
20世纪30年代初期,这一剧种曾流入上海。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老演员杨先达、葛时烟等13人组成平调演出队,并陆续招收青少年学员。
宁海并入象山县,成立象山县平调剧团,后改称“宁海平调剧团”,并组织力量抢救平调传统剧目,整理出传统剧83本、在老演员的口授下,记录了平调唱腔。后来,宁海平调剧团复建,并演出越剧,此后平调剧不曾演出。
1956年,三门县有关部门把流散在宁海的10余名平调演员组织起来,成立半专业性的演出队。该队于1957年赴杭州演出传统剧目《金莲斩蛟》,就是《小金钱》的一折,受到好评。
相传《小金钱》中《金莲斩蛟》的故事,俗名《娇娇斩独角龙》,发生在香山乡桶盘山。
《金莲斩蛟》故事讲述在定海城东的上张家村后有个天然古洞叫“独角龙洞”。传说,从前在这洞里住着一条独角龙,十分凶恶残暴。
有一次,一个名叫赵娇娇的姑娘路过上张家村。这姑娘学得一身好武艺,专行侠义之事。
独角龙对她说:“我是东海龙王的七太子,你我今生有缘。姑娘进我洞府,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
娇娇嗲声嗲气地说:“龙爷呀!你真有那么大本领吗?你若有真本事,变给我看看!”
“你还不相信?那我就当场变给你看!”独角龙边说边举起爪来,揭去喉咙底下的那三片龙鳞。娇娇迅即飞出一支金镖,正刺中独角龙的七寸咽喉。独角龙便一命呜呼了。
娇娇杀死了独角龙,为民除了害,人们都很感激她,“娇娇智斩独角龙”的故事,一直在当地民间流传下来。
宁海平调传统剧目主要有前18本和后18本,共36本,另有一些昆曲、乱弹剧目。
新中国成立以后,宁海平调剧团还移植上演过《三月三》、《芦荡火种》、《琼花》等现代戏,创作和改编《银瓶仙子》、《王锡桐》、《为奴隶的母亲》等20多部剧目,其中神话剧《银瓶仙子》又名《仙露》,表演上吸收传统剧《金莲斩蛟》中耍牙、抱瓶滑雪等较有特色技艺。
《金莲斩蛟》、《王锡桐》、《劈山救母》等剧目久演不衰,深受观众欢迎。
宁海平调唱腔以曲牌体为主,多为阴、阳两声结合。一般老生发音较高亢、洪亮,多用鼻音;小生较挺拔、有力,多用假嗓;净角较粗犷、雄壮,声带振幅大。演员一人前台唱,后场众人帮唱,遇到较长拖腔时,往往会根据字韵,将句末一字割裂开来,按其音韵行腔。
宁海平调的唱腔属于调腔的一个支派,具有声调高亢而婉约,一唱众帮,锣鼓助节,不托管弦的特点,其帮腔有混帮、清帮、全句帮、片断帮、一字帮等多种形式。
宁海平调乐器伴奏主要分为唱功、做功和吹打三大类。唱功和吹打又分为大鼓和小鼓、大吹和小吹几种。大锣、大鼓、大钹、大喇叭、小锣“四大一小”为主,另有单皮鼓和唢呐。
打击乐器在唱腔的伴奏较有规律,节奏平缓,适于小生、花旦的演唱。同一节奏如用大锣、大钹,则较粗犷、豪放。
唢呐是唯一管乐器,专设正吹与副吹,既用以表现较为准确的音阶,又要为名曲牌之间的连接起引导作用,更为演员上、下场、大幅度动作和更换地位等渲染气氛。
白口以宁海官话为准,声音洪亮,听起来很动听。宁海的平调语音除小丑用苏白外,基本用宁海方言、读书音,故又称之为“本地班”。
当时流行在宁海、象山、黄岩、温岭、临海、仙居、天台、奉化等地,后到宁波、舟山、杭嘉湖以及上海一带作过短期演出。
宁海平调的表演以耍牙绝活最精彩,口含四颗、八颗甚至十颗野猪獠牙,在口内,时而快速弹吐,时而刺进鼻孔,时而上下左右歙动,或有两颗刺出鼻孔,尤其是有两颗牙始终藏于口内,仍要唱、做、念、打,这一绝技称为绝活,可与四川变脸媲美。此技相传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为老演员杨先达所擅长。
另外,有些表演技巧如老演员小丑刘乾木的雀步,小生葛时烟的抱瓶滑雪、一马双鞍、买菜吐红等,均有较高难度,也是宁海平调一大演技特色。
[旁注]
蛟 我国传说中能发水的龙,由于蛟龙常被人们目击,而应为人知。蛟栖息在湖渊等聚水处,也会悄悄地隐居在离民家很远的池塘或河流的水底。隐栖在池塘与河川的蛟龙,一般会被称作“潜蛟”。
仙人 是我国本土的信仰,也就是神仙,仙人在我国信仰有近20000年的历史,甚至更久远。仙人信仰在我国早在道教产生之前就有了,后来被道教吸收,又被道教划分出了神仙、金仙、天仙、地仙、人仙等几个等级。佛教传入我国之后,把古印度的外道修行人也翻译成了仙人。
读书音 就是古代阅读文言文时用的一种语音,和平常百姓说话用的白话不同。主要的读书音有四种,隋代的《切韵》、唐代的《唐韵》、宋代的《广韵》和明代的《洪武正韵》。由于各种原因,明代的读书音没有被推广开来。
[阅读链接]
宁海平调的起源有几说,一说源于新昌调腔的山坑班,称为“山坑”,是因为宁海有许多的山坑,与新昌山坑相似,但又很奇特。
天台山、四明山蜿蜒伸入宁海境内,形成了四大干山,四大溪流。山山坑坑是宁海最具典型、最富魅力的景观,溪唱松吼,天籁喁喁。加上宁海邑人的个性太独特,故有宁海平调棱角分明、不同凡响、几近绝唱的那种禀性。
一说来自宁波昆剧的甬昆班。就其剧目与曲牌与新昌调腔较接近,演唱风格较细腻、平柔,其小丑的道白不用绍兴方言而用苏白,均有昆曲的韵味。
据一些老演员回忆,自晚清时期起,不少演员来自宁波的甬昆班,就是既唱昆曲又唱调腔的班社,它是明末清初浙东流行的一支调腔。清代中叶后,受昆曲影响,自成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