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音乡戏的姚剧久演不衰
早期的姚滩剧目,除《王妈妈》、《卖花线》等来自车子灯、采茶篮这样一些民间歌舞演唱外,尚有一定规模的绍兴大班的剧目,如《双贵图》、《宝莲灯》、《两重恩》、《珍珠塔》,被称为四整本。
演员用绍兴大班的曲调演唱。到了成熟时期就多以对子戏为主,一花一旦演唱,如《双落发》、《打窗楼》、《十不许》等,约有70余本,成为姚滩的传统剧目。
角色行当分花脸、旦堂两种。花脸就是一切生角,不分年龄、文武,但有身份之分,文人秀士或有财富地位者,戴瓜皮帽,穿长衫,称为“长衫花脸”,也称“清客花脸”。
下层劳动者则系竹裙,穿短衫,戴绍兴毡帽或糊刷帚帽,称为“短衫花脸”,也亦称“草花脸”。旦角分上旦、下旦两种,上旦为有身份或上了年纪的女性,下旦为年轻女性。
在姚滩中前期,旦角均由男性扮演,用假嗓或真假嗓结合演唱。直至20世纪30年代,始有女性旦角演员出现,并逐步改变男旦占领姚滩舞台的现象,如后来成为余姚滩簧小组和余姚姚剧团台柱之一的刘芙蓉,便是开创姚剧由女性演旦角的杰出代表。
而原来饰演旦角的男演员,如黄承炳、黄立泉、张长水等则逐步改演生角,偶尔也有男旦出现,如姚滩泰斗孙春阳饰演的男旦。
在20世纪60年代,在上海演出姚剧现代戏《地头缘》中扮演老婆婆一角,演得幽默诙谐,妙趣横生,深受广大观众和行家好评。
改革开放后,姚剧团第一次自创自编自演的大型现代戏剧《烦恼的喜事》演出大获成功;大型姚剧《强盗与尼姑》的创作六易其稿,最终成功。
演出了反映爱国将领张自忠抗日业绩的《沙场泪》、《桃源记》、以轻喜剧形式宣传计划生育的《传孙楼》、反映山区改革开放的《龙铁头出山》和《鸡公山风情》等影响广泛的现代剧。
《沙场泪》故事讲述1938年,爱国将领张自忠率59军赴山东前线抗御日寇对台儿庄的进犯,在进军途中,发生了一起部下强奸民女案,张自忠下令查犯。不料,罪犯是杀敌勇将并曾经救过自己性命的警卫营长孙二勇,大局为重,张自忠忍痛下了枪决令。谁知孙二勇因未伤要害,还阳回营,军心民心产生动摇。为民族生存,求齐心杀敌,张自忠不得不二次枪毙孙二勇。
姚剧还推出《兰花女》、《女儿大了,桃花红了》、《王阳明》等多台大型姚剧。姚剧《王阳明》在全国巡演,并远赴日本和我国台湾,受到热烈欢迎,有力地促进了文化交流,提高了姚剧在海外的知名度。
《王阳明》剧情讲述1506年,宦官当道,陷害忠良,王阳明为受害者戴铣等仗义执言,得罪了刘瑾,被廷杖40贬至贵州龙场任驿丞。他潜心悟道,追求学术真谛。
苗民巴龙被奸人收买,行刺王阳明未果被抓。王阳明以良知教化,巴龙借机逃脱,落草为寇。刘瑾倒台后,王阳明复出,奉命镇压暴乱。他收服了巴龙,安定了赣南山区。
1520年,敕封在南昌的宁王谋反。宁王的娄妃原是王阳明的师妹,她深晓大义,设计放走了王阳明,后遭宁王囚禁,投水而死。大胜之后的王阳明悲愤交加,毅然厚葬娄妃,却被朝中奸佞借机陷害。
王阳明看透官场腐败,愤而出走,致力于传道讲学。凝成他的学术精华“致良知”。其思想光辉,烛照后人……
[旁注]
《宝莲灯》 又名《劈山救母》,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之一,并有多个戏剧改编而成的版本。神话讲述的是圣母与刘彦昌成婚,生下沉香。圣母之兄二郎神竟盗走宝莲灯将圣母压在华山之下。15年后沉香学得武艺劈山救母,宝莲灯重放光明。
王阳明 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南京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等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封侯爵。
[阅读链接]
《珍珠塔》为清代弹词作品。全称《孝义真迹珍珠塔全传》。作者佚名。先后经弹词演员周殊士、马如飞等改写,流传开来。
故事讲述相国的孙子方卿,因为家道中落,去襄阳向姑母借钱,反而受到姑母的奚落。表姐陈翠娥赠给他传世之宝珍珠塔,帮助他读书。后来方卿果然考中状元,于是休假完婚,他先扮成道士,唱道情羞讽姑姑,再和翠娥结婚。
《方卿羞姑》一节,讽刺刻薄势利小人入骨三分,动人心魄,姚剧盛演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