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奇葩的诸暨西路乱弹

诸暨为越国古都,是西施故里,具有悠久的戏剧、音乐、舞蹈、曲艺表演历史,是我国江南音乐戏曲发祥地之一。

这里曾孕育了一批古代的戏剧家、音乐家、舞蹈家和曲艺家。诸暨西路乱弹就是一朵盛开于诸暨民间的戏曲奇葩,是一个具有较高欣赏价值和学术价值的优秀剧种。

诸暨乱弹又名“西路乱弹”,是以演唱乱弹为主,常与杭、嘉、湖水路班合流,兼演徽戏、梆子和少数调腔剧目的多声腔地方剧种。演员多为诸暨演员,主要流行诸暨周围一带,如杭州、绍兴、金华等地区的部分县区。

诸暨西路乱弹曲牌极为丰富,多达200多个,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用于表演动作的叫吹奏;另一种是用笛子或梅花与弹拉乐器来伴奏的各种曲牌唱腔,特点是用一曲七调吹奏,听起来更显曲牌繁多。

诸暨乱弹以三五七、二凡为基本唱腔,部分剧目演唱扬调或调腔,有吹打曲牌数十个,以笛定调,分尺调及正宫调两种。

表演剧目多以家庭题材为主,故有“宜路为天下,西路为人家,小歌班为老嬷”的民间谚语,虽然俚俗,却把这三种地方剧种表演内容作了区别概括。

传统剧目有《双贵图》、《日旺牌》、《铁灵关》、《九件衣》、《药茶记》等。演唱语言以诸暨地方官话为基本语音,表演动作强烈夸张,乡土气息浓郁。

关于西路乱弹亦可谓各说歧出。一说当时河北以威县为界而分为东路、西路。西路乱弹初流行于河北省威县、南宫以西各县,以及赵县、藁城等地;稍后的东路乱弹流行于威县及以东之临西、清河一带。而东路则源之于西路。

相传因西路乱弹班师兄弟一度不合,于是另组班社,而这部分人多系东路各县人,遂形成东路乱弹。

另一说法则认为秦腔流入陕西后,逐渐发展为东、西、中、南四路。东路即同州梆子,西路即西府秦腔,南路衍变为汉调桄桄,中路则为西安乱弹即今通常所称之秦腔。

清代初期,随着南北通商贸易之繁荣,乱弹戏经由秦优之戏曲演出活动转为南北演员合班,南北剧种的相互吸收融合,逐渐得以扩展。

至1821年至1874年间,乱弹在民间不断发展并衍变分流,逐渐形成不同演唱风格的西路乱弹和东路乱弹两个流派。

前者除盛行于诸暨乡村外,亦曾流行于嵊县、绍兴、萧山、富阳、浦江、义乌等邻县,远至杭州、兰溪、建德、金华、龙游等处,为诸暨及邻县所喜爱。

其演出不受场地限制,音乐激越高亢,唱腔抒情悠扬,动作粗犷,具有浓厚农民思想感情,故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

1962年初,诸暨县文化主管部门召集流散老演员金红茂等举行内部演出。后来,成立诸暨西路乱弹剧团,小生王天木任团长。

剧团招收男女艺徒28人进行培训,老演员花旦金红茂、正旦李才标、正吹王梅堂等任教。县文化馆协助演员挖掘和整理传统剧目9个,记录曲调30余个。

1963年,记录整理传统剧目五5个、曲调80个。演出经过整理的传统剧《双贵图》、《日旺牌》、《铁灵关》、《双鱼坠》、《紫薇亭》、《九件衣》、《药茶记》、《散潼关》等,移植上演新编历史剧《于谦》等。

1965年上半年,开始排演《自有后来人》、《芦荡火种》、《智取威虎山》、《社长的女儿》、《渡口》、《补锅》等现代剧目。

[旁注]

越国 又称作“于越”,是春秋战国时期位于我国东南方的诸侯国,春秋五霸的勾践卧薪尝胆即是第三十九代越王。公元前473年,越国灭亡吴国后,势力范围一度北达江苏,南入闽台,东濒东海,西达皖南、赣东,雄踞东南。

潼关 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北,北临黄河,南踞山腰。因为潼关地处黄河渡口,位居晋、陕、豫三省要冲,扼长安至洛阳驿道的要冲,是进出三秦之锁钥,所以成为汉末以来东入中原和西出关中、西域的必经之地及关防要隘,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阅读链接]

诸暨西路乱弹剧团演出的《散潼关》又名《斩经堂》、《吴汉杀妻》。

川剧有《经堂杀妻》,汉剧、徽剧、同州梆子、河北梆子也有此剧目,秦腔、绍兴文戏有《散潼关》,豫剧有《收吴汉》,秦腔、湘剧、楚剧有《吴汉杀妻》。

故事讲述西汉末年,王莽鸩酒毒死平帝篡权后,下令通缉刘秀。刘秀过潼关,被守将吴汉拿获。吴母得知,告以王莽弑君杀父往事,责令吴汉放刘秀、散潼关,并授剑命吴汉杀妻王莽之女王兰英。

王兰英为人温婉善良,吴汉进经堂左右为难。公主正在念经,见吴带剑而至,知情后夺剑自刎,吴母亦自缢。吴汉纵火毁家,追随刘秀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