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欧北欧文学

  1. 东欧文学

19 世纪后半期,东欧及巴尔干半岛诸国在英法等国革命运动和俄国民主

主义思潮影响下,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和革命斗争的高潮。1877 年至 1878

年俄土战争后,保加利亚从土耳其长达 500 年的统治下获得解放,罗马尼亚也摆脱了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的隶属,塞尔维亚也取得了独立。其后的巴尔干战争(1912—1913)使土耳其人的统治最后崩溃,阿尔巴尼亚等国又独立出来。这些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使这些国家内部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其资本主义得到了迅速发展,而在农村等地区封建制度的残余还仍然存在,阶级分化更加加剧,人民生活更加困苦。同时工人运动也轰轰烈烈地开展起

来。无产阶级政党也相继成立,特别是 1905 年俄国革命的爆发和 1910 年巴尔干国家社会民主党代表会议的召开,对这些国家的工人运动和革命斗争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正是在这种形势下,东欧和巴尔干半岛国家的文学以反对异族奴役和封建专制及争取自由独立为主题,创作流派方面浪漫主义已衰落,现实主义得到了发展,特别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在西欧已出现衰落的情况下,取得了杰出成就。使一向不为世人所注意的东欧等弱小国家的文学呈现出一派繁荣兴旺景象,成为欧洲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在波兰涌现出了奥若什科娃、柯诺普尼茨卡、显克微支、普鲁斯、什罗姆斯基、莱蒙特等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们的作品描绘了波兰社会经济变革的历程,暴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落后,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疾苦,号召人民起来求解放。

艾利查·奥若什科娃(1841—1910)出生于一个小贵族家庭,曾全力以赴地参加了 1863 年至 1864 年波兰人民要求民族解放的起义,这对她世界观的形成和创作影响极大。1866 年,她的第一篇小说《荒年》在华沙的一份杂志上发表。接着她又有中篇小说《马尔达》(1876)、《下贱人》(1883)、

《久尔济一家》(1885)和长篇小说《涅曼河上》(1888)、《寻求金羊毛的勇士》(1899)等出版发行。这些作品揭露了土地改革后波兰贵族地主的腐化堕落和新兴资产阶级的自私残酷,描绘了处于民族和社会的双重压迫下的波兰与白俄罗斯农民的悲惨命运。对波兰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作了较全面的反映。

玛丽亚·柯诺普尼茨卡(1842—1910)是位杰出的女诗人和散文家。她出生于一个家道中落的小贵族家庭,曾做过抄写工和家庭私人教师。她创作起步比较晚,1877 年她 35 岁时才发表了第一篇诗作,但就以其独创性和清新的格调引起读者和批评家的注意。她的第一本诗集(1881)主要描写下层劳动人民的生活,是颇富特点的社会叙事诗。第二本和第三本诗集的出版, 标志着她的创作达到了成熟期。其中组诗《吹起芦笛》、《从草场和田野》、

《露未晞》、《从农舍里》等,采用摇篮曲、礼仪歌、婚礼曲、舞曲等民歌形式,反映普通农民的心声及他们的道德情操,具有强烈的大众化、民族化特质。另外,柯诺普尼茨卡诗歌充满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号召人民起来争取民族社会解放是其重要主题,她也因此遭当局迫害而流亡国外。她的著名长诗《巴尔采尔先生在巴西》(1910)描写一批被迫移居南美的波兰农民的悲惨遭遇和有他们参加的一个南美港口城市港口工人罢工的宏伟场面,表现了在工人阶级领导下人民解放运动不断高涨的历史事实。这篇长诗当之无愧地成为波兰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

亨利克·显克微支(1846—1916)是波兰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出生于一个破落贵族家庭,从小接受小贵族阶级解放运动的传统精神教育, 具有浓厚的爱国主义思想。他曾于 1876 年作为《波兰报》的记者到美国采访,三年间目睹并体验了美国的所谓“民主”、“自由”,写了《旅美书简》

和小说《为了面包》、《奥尔索》、《灯塔看守人》等,揭露了美国社会的黑暗龌龊和描绘了波兰移民的悲惨处境。80 年代,显克微支把注意力转向了波兰历史时期,写出了反映 17 世纪波兰人民抗击异族入侵的历史小说三部曲《火与剑》、《洪流》和《伏沃迪约夫斯基先生》。这三部曲历史小说在当时波兰人民反对异族压迫、要求民族解放的形势下出版,显然是有积极意义的。晚年,显克微支又完成了两部长篇小说《你往何处去》和《十字军》

(1897)。《十字军》被认为是显克微支最好的一部历史小说,也是波兰历史叙事作品方面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它以 15 世纪波兰人和日耳曼法国条顿

骑士(十字军骑士)的冲突为题材,描述了 1410 年格吕沃尔德大战中,条顿骑士团的军队被斯拉夫联军打败的历史事实。作者把许多虚构和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事实结合起来,比较丰富多彩地反映了那个时代。如小说描绘了十字军骑士团入侵波兰、立陶宛一带的烧杀掳掠罪行,波兰人民的风俗习惯、社会制度、政治经济等方方面面。特别是这部小说在激励波兰人民的民族自觉和爱国主义精神方面起了很大作用,从而也奠定了作者在波兰文学史上的地位。

鲍列斯瓦夫·普鲁斯(1847—1912)是波兰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性作家。他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小贵族家庭,早年丧父,由其兄长抚养长大。在其兄长影响下,他参加了 1863 年的波兰起义,并被沙皇当局逮捕入狱。他

于 1872 年开始文学创作,并以其幽默的短篇小说见称。其后他着力于中长篇小说的创作,他的中篇小说《前哨》(1885)描写波兰农村生活,比较真实形象地反映了六、七十年代波兰农村的阶级分化以及德国殖民者对波兰农村的入侵。他的长篇小说《傀儡》(1887)被视为 19 世纪波兰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傀儡》以城市生活为背景,以由铁匠变为资本家的沃库里斯基对贵族小姐——“傀儡”依查别拉的悲剧性恋爱为线索,描绘了波兰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以及这些新型资产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的腐朽堕落、残暴自私。艺术技巧方面,普鲁斯特有的幽默风格表现得最为明显。普鲁斯另外还著有一部反映古埃及生活的小说《法老》(1895),借以表现要求改善人民生活,发挥他们在国家生活中作用的思想情绪。

斯泰芳·什罗姆斯基(1864—1925)是波兰杰出的小说家, 亦是 20 世纪初波兰人民为争取民族解放和社会解放的思想指导者。他出生于一个没落小贵族家庭,从 19 世纪 90 年代开始文学创作。他的中短篇小说《黄昏》、

《忘却》、《彼得博士》、《坚强的女人》等注意到了城市贫民的生活境况, 并以犀利的笔触揭露了地主阶级残酷剥削农民的情景。他的长篇小说《无家可归的人》(1900)给他带来极高的声誉。这部小说鲜明地刻画了一幅工人阶级艰苦处境的现实主义图画。他的《灰烬》又是波兰著名的历史小说,它叙述了波兰人参加拿破仑战争的故事,表现了 18 世纪末至 19 世纪初波兰广阔的社会生活图景,反映了劳动群众的爱国主义精神及其艰难生活处境。符拉迪斯拉夫·莱蒙特(1867—1925)是波兰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及语言

艺术家,他的成名作是长篇小说《农民》四部曲(1904—1909),其中包括

《秋》、《冬》、《春》、《夏》四部。这套系列长篇小说描绘出了 19 世

纪末 20 世纪初波兰农村和农民生活的广阔图景,被认为是波兰文学创作中描写农村生活的佳作。

在保加利亚,这一时期随着民族解放斗争的高涨,涌现出了伐佐夫、雅沃洛夫、埃林·彼林等著名作家。

伊凡·伐佐夫(1850—1921)是保加利亚著名的诗人、小说家和戏剧家。他的创作代表了保加利亚批判现实主义发展的重要时期。他出生于小商人家庭,后来投身民族解放斗争,曾数次被迫流亡国外。他最早从事诗歌创作, 先后有组诗《被遗忘者的史诗》(1881—1884)和诗集《旗帜与古斯里琴》

(1876)、《保加利亚的悲哀》(1877)、《解脱》(1878)等出版。这些诗作以丰富的题材和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歌颂了保加利亚的民族解放运动, 抒发了人民渴望自由的思想感情。另外,他还有不少小说和戏剧作品,其中最成功的当为长篇小说《轭下》(1887—1889)。《轭下》是此期保加利亚文学上第一部现实主义小说,它以保加利亚 1876 年 4 月起义为背景,成功地塑造了伊凡·克拉利奇(化名鲍依乔·奥格涅诺夫)等一批革命者形象, 表现了保加利亚人民在反抗土耳其压迫者的斗争中所体现出来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如作者说:“我的目的是描写奴隶制度最后日子里的保加利亚人的生活与四月起义的革命精神。”《轭下》出版以后,以其重要的社会意义和高超的艺术技巧,在保加利亚国内外引起重大反响。如在保加利亚先后再版了 20 多次,并被译成包括汉文在内的世界多种语言文字在诸多国家出版。

别依渥·雅沃洛夫(1878—1914)是保加利亚著名的诗人。他曾于 1896 年在家乡契尔邦城创立了保加利亚第一个社会主义民主小组。20 世纪初,他在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影响下,创作了大批优秀的诗篇。如在《息息法斯》里,诗人将人民描绘成神话般的巨人,他们准备拿起石头投向暴君。《囚徒》、

《起义军之歌》反映农民起义的壮举,并谴责保加利亚贵族的沙文主义野心。特别是他的著名诗篇《农民的申诉》和《在牢墙前》中,预言了社会革命的不可避免,表达了对旧制度的失望和对未来的信心。另外,雅沃洛夫还有《在维托沙山麓下》和《雷声停止的时候》等剧作亦有一定社会影响。

埃林·彼林(1878—1949)原名迪米特尔·伊凡诺夫,是 20 世纪初保加利亚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他出生于农民家庭,加之又长期做乡村教师,所以他对农村生活非常熟悉。他的创作也以反映农村生活的中短篇小说而著称。如短篇小说《在另一个世界里》(1902)、《安得列什科》、《未收的麦田》、《犯罪》(1904)和中篇小说《格拉克一家》及《黑玫瑰》等。这些作品塑造了一系列农村富人及贪婪、残暴、伪善的资产阶级政客等反面人物形象,比较全面地反映保加利亚农村的社会现实情况。

在捷克,这一时期出现了聂鲁达、捷赫、伊拉塞克等著名作家,标志着

其文学创作取得了长足进步。杨·聂鲁达(1834—1891)在布拉格小城区长大,因此对下层穷苦人民的生活比较了解。他认为捷克劳动人民应享有充分的民主与幸福,人的价值应体现在为祖国、为自由进步服务方面。这也是他创作的主题思想。他作为一个杰出的诗人、小说家和文艺评论家,先后出版有诗集《墓地之花》(1858)、《诗篇》(1867)、《宇宙之歌》(1878)、

《故事诗和歌谣》、《平凡的歌》和小说集《各种各样的人》(1871)、《小城故事》(1878)、中篇小说《流浪汉》(1872)等。其诗开创了具有社会意义的民歌体裁的先河,载入了捷克文学史册,其小说以幽默辛辣见长,又富深刻的社会意义。如其代表作《小城故事》,不仅具有幽默、简洁、朴素的艺术风格,而且描绘了布拉格小城区人民的生活及习俗,揭露了捷克资本主义社会的某些本质东西。斯瓦托普鲁克·捷赫(1846—1908)作为诗人和散文家,是 19 世纪后期捷克文学中的代表性人物。他先后出版有诗集《晨歌》(1887)、《新歌》,长诗《奴隶之歌》(1894)、《收割者》,长篇讽刺小说《勃鲁契克先生新的划时代的十五世纪旅行记》(1888)等。这些作品充满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号召人民起来与民族压迫和社会压迫斗争。其代表作《奴隶之歌》通过两个青年奴隶不幸的爱情故事,以隐喻的形式描绘了捷克人民所遭受的民族压迫,憧憬有一个美好的未来。阿洛伊斯·伊拉塞克(1851—1930)是捷克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捷克

历史小说的创始人。他作为小说家先后创作有反映 1775 年捷克纳霍德边区

农民起义的小说《斯卡拉齐的人们》(1875),反映 17 世纪末捷克边区农民荷德人起义的著名历史小说《狗头军》[汉译名《还我自由》(1884)]; 描写 15 世纪胡斯运动①的长篇历史小说三部曲《在激流中》(1887—1890)、

《抗击敌众》和《弟兄们》(1899—1908);表现民族复兴的长篇小说《弗·勒·维克》和《在我国》(共四卷,1896—1903)。他作为戏剧家有描写胡斯运动

的三部曲《扬·胡斯》以及《父亲》(1894)、《伏依娜尔卡》(1890)、

《灯笼》(1905)等剧本。他的这些作品以劳动人民争取社会和民族的解放斗争为题材,几乎囊括了捷克数百年间的历史,其中主要人物多为捷克普通人民群众。因此,对了解捷克历史的、现实的社会情况有巨大的认识作用, 对鼓舞人民积极参加民族解放运动有巨大的精神力量。

另外,这一时期在斯洛伐克有诗人巴沃尔·奥尔萨格·赫威兹多斯拉夫

(1849—1923)和小说家马丁·库库钦(1860—1928)等人。他们的作品反映斯洛伐克人民进行的民族解放斗争和其生活状况。在匈牙利有小说家米克沙特·卡尔曼(1847—1910)、莫里兹·日格蒙德(1879—1942)和诗人奥第·安德烈(1877—1919)等人。他们的出现标志着匈牙利文学已从浪漫主义转向了批判现实主义。在塞尔维亚有诗人约凡·约凡诺维奇·兹玛伊(1833

—1904),小说家米洛凡·格利希奇(1847—1908)和剧作家布朗尼斯拉夫·努

① 胡斯运动(1419—1434)是捷克强大的反封建(以农民为基础)、反天主教的民族解放运动。

希奇(1864—1938)。在克罗地亚有小说家奥古斯特·宪诺(1838—1881)、克萨威尔·迪雅尔斯基(1854—1935);斯洛文尼亚有诗人安东·阿什凯尔茨(1856—1932)和小说家伊凡·参卡尔(1876—1918)等人;阿尔巴尼亚有诗人纳伊姆·弗拉舍里(1846—1900)和安东·萨科——恰佑比(1866— 1930)等人。这些作家虽然不同国度,但反映其本国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 揭露其政府的腐朽黑暗,描绘其国家人民的生活境况仍是其共同主题。他们亦为东欧国家文学的繁荣做出了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