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吐温及其《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马克·吐温(1835—1910)是美国批判现买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世界文学史上著名的讽刺幽默大师。

马克·吐温是其笔名,他原名塞缪尔·朗荷恩·克列门斯,生于密苏里州的佛罗里达镇。他少年家境贫寒,曾先后当过报童、印刷所学徒、排字工人、水手和领航员。南北战争爆发后,他转而当记者,并开始文学创作。他的笔名“马克·吐温”就是从这时开始采用的。

马克·吐温的早期创作主要是短篇幽默小说。1867 年,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加利维拉县有名的跳蛙及其他》出版。1869 年,他游历欧洲各地写成的散文集《傻子国外旅行记》,既嘲笑了欧洲的封建残余和宗教愚昧,又讽刺了美国资产阶级的无知,以较高的艺术成就确立了他在美国文坛上的地位。《田纳西的新闻界》(1869)、《我怎样编辑农业报》(1870)揭露了资产阶级新闻界的勾心斗角与浅薄。《高尔斯密士的朋友再度出洋》(1870) 暴露了所谓“人人平等”的美国对华工的迫害。《竞选州长》通过一个独立党人参加纽约州长竞选,遭到民主党、自由党对手的诽谤打击不得不退出竞选的故事,揭穿了美国的所谓民主,是一幅绝妙的政治漫画。

马克·吐温中期转入长篇讽刺小说的创作。其风格幽默轻松逐渐减少, 辛辣讽刺批判成了主色调。1874 年,他与华纳合写了《镀金时代》,揭露批判了内战后美国政界的腐败现象和弥漫全国的“投机”风气,并把这种现象和风气用夸张的手法加以表现,说明此时(70 年代)美国的自由竞争并非“黄金时代”,而是“镀金时代”。《王子与贫儿》(1881)和《在亚瑟王朝廷里的康涅狄格州美国人》(1889)这两部历史传奇小说,揭露了封建专制制度和教会的罪恶。《傻瓜威尔逊》(1893)对种族歧视进行了尖锐批判。历史小说《冉·达克——圣女贞德》(1896)讴歌了法国民族英雄,谴责了贵族和教会的叛卖活动。《汤姆·索亚历险记》(1876)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1885)这一对姊妹篇小说,被誉为世界儿童文学中的佳作。《汤姆·索亚历险记》借描写汤姆和哈克两个小主人公追求活泼自由生活的故事,巧妙地讽刺了社会弊端,并以其生动的情节和细致的心理刻划,为各年龄段读者所喜爱。

另外,马克·吐温还以他早年在密西西比河上当领航员的生活经历为题材,创作了《密西西比河上》(1883),记叙了舵手协会的斗争实况,既是

美国 50 年代劳工斗争的史料,又是作者对 80 年代汹涌澎湃的工人运动的响应与支持。

这些长篇作品,标志着马克·吐温的创作达到了高峰期。

马克·吐温晚期创作的主题主要是反对帝国主义,其讽刺揭露一如既往,但同时也出现了悲观失望情绪。如著名的旅行随笔《赤道环行记》

(1897),对“做尽了各种坏事”的英国总督罗德斯进行了严厉的抨击,并对包括美国在内的一切帝国主义给予了批判。他写道:“世界各国的领土—

—当然包括美国在内——都是从别人的晾衣绳上盗窃来的衣服”,而“各基督教国家的政府现在正讨论互相抢夺晾在绳上衣服的计划”。还有杂文《托钵僧和傲慢无礼的陌生人》(1902)、政论《给坐在黑暗中的人》(1901) 及《为范斯将军辩护》(1902)等,亦都揭露了帝国主义的掠夺屠杀罪行, 可有时候又流露出认为帝国主义的无可救药和自己的悲观失望情绪。《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1899)与《百万英镑》(1893)两个小说也是马克·吐温晚年创作的名著。1907,他开始写自传,1910 年不幸病逝。

马克·吐温的作品发展了美国文学中的现实主义和民主主义优良传统, 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和民族特色,在世界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影响。我国在解放前就翻译介绍了他的作品,鲁迅先生还曾为他的《夏娃日记》(1906) 中译本作过序,称他“在幽默中又含着哀怨,含着讽刺”,“是不甘于这样的生活的缘故”。①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马克·吐温的代表作。它将追求自由和黑奴解放两个主题结合在一起,讲述了一个白人孩子哈克与黑奴吉姆结伴逃亡的故事。哈克在受不了父亲的毒打而外逃过程中,遇见了同在外逃的黑奴吉姆,俩人结伴同行,顺密西西比河漂流而下。途中遇到两个卑鄙的骗子,吉姆被卖掉。但哈克和吉姆在逃亡生活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最后哈克在汤姆的帮助下救出了吉姆,吉姆也在汤姆宣布其女主人华森小姐的遗嘱中获得了自由。

这部小说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它谴责了美国社会的种族歧视,揭露了其专制制度的残忍粗俗,体现了作者对黑人的友好感情。其中吉姆是个理想的黑人典型。他虽多年遭受奴隶生活的折磨,但他并未变得驯服、麻木。他的逃亡是为了挣钱来救出妻儿,共同过自由人的生活。他在逃亡途中,以大朋友的身份尽量照顾小哈克,特别是他不惜牺牲自己的自由去救助受伤的汤姆时,他敦厚善良的崇高品质体现得更明显。作者塑造吉姆这一黑人形象,正面倡导了种族平等的民主思想和高尚的人道主义精神。

哈克是这部小说中的主人公,作者在他的身上花的笔墨最多,他渴望自由,但起初存在一定程度的种族偏见,认为“帮助一个被追捕的奴隶逃跑” 是大逆不道,甚至要写信告发吉姆的逃亡。后来在吉姆的高尚行为感召下,

① 鲁迅《<夏娃日记>小引》,见《鲁迅全集》第 4 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年版。

哈克毅然倾全力帮助他争取自由,自己也终于从一个带有偏见和幼稚倾向的顽童变为有健康心灵和正直无私品质的少年。哈克这一形象也成为世界儿童文学中受人喜爱的典型。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马克·吐温现实主义创作艺术的顶峰之作。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多方面的艺术才能。首先,作者在现实主义创作的基础上,很好地与浪漫主义结合了起来。如作者在描写密西西比河一带的城镇和乡村时,在刻划吉姆和哈克这两个典型人物时,都采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从而比较客观地再现了 19 世纪 50 年代美国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而在描写密西西比河上的迷人景色和人物渴望自由的心情时,又表现了浪漫主义的抒情风格。其次,这部小说运用对比、衬托的艺术手法来塑造人物也是其显著点。如作者在作品首尾用不少篇幅写汤姆的空想和醉心当一个传奇英雄,就衬托了哈克的清醒与质朴。另外,马克·吐温幽默讽刺的创作特色在这部小说里也体现得非常明显。作品围绕着哈克与吉姆的历险,描写了不少动人滑稽又富传奇色彩的故事。如对两个绰号“国王”与“公爵”的江湖骗子的描写,充满漫话式夸张和尖锐嘲讽。使整个作品充满幽默诙谐情趣,并寓庄于谐,含意深刻。在语言使用方面,整部作品采用美国南方方言,只有黑人吉姆的话用黑人口语,这样一种创新使小说清新别致,并对以后美国文学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艾略特在评价这部小说时说其在美英两国开创了新文风,是“英语的新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