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艾森豪威尔主义

民族运动新发展,中东局面大改观;

美国惊呼不得了,填补“真空”莫等闲。

苏伊士运河战争以埃及人民的胜利而结束。这是埃及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捍卫国家独立和主权斗争的光辉胜利,是阿拉伯民族和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反帝反殖斗争的伟大胜利。它宣告了帝国主义炮舰政策的彻底破产, 说明了觉醒和动员起来的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英法政府为进行这次侵埃战争,总共动员了 16 万兵力(不包括以色列的

20 万军队),出动了 100 多艘军舰和 2000 多架飞机,花费了 3 亿美元的军费,结果却以彻底失败而告终。这场斗争震撼了帝国主义在中东的统治基础, 促进了中东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涨。

战争结束后,1956 年 11 月 20 日,埃及政府发表声明,要求联合国调查

英法暴行。声明说,英法在 11 月 5 日进攻塞得港以前就不断地进行空袭,使

这个有 15 万人口的城市受到了重大的损失。声明援引英法军方数字说,在进

攻那一天,对塞得港出动飞机 500 架次。声明并且指出,侵略军千方百计地迫使埃及人民同他们合作,塞得港居民拒绝同他们合作,于是就引起了他们对塞得港居民采取野蛮措施。

声明指出,在塞得港,英法军队实行了宵禁,并且开枪射击妇女和儿童, 强迫人民在武装的威胁下工作。在拉法、埃尔阿里希和加沙,以色列军对居民采取报复行动,大批的阿拉伯难民在加沙被他们杀害,一次就杀害 50 多人。“埃及政府得到表明英法在塞得港的所作所为的照片和影片,并且把这些照片和影片交给联合国组织,使各国代表团知道这种违反人权的暴行。”

声明说:“我们要求联合国和它的适当的委员会在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和人权委员会的合作下成立一个委员会,以便调查对埃及和加沙进行的野蛮侵略所造成的影响。”声明强调说:埃及要求“惩罚侵略者,侵略者必须对他们所进行的侵略负责”。

继这一声明之后,埃及即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全面清除英法的残余殖民势力。

1957 年 1 月 2 日,埃及政府废除了 1954 年签订的“英埃条约”,粉碎

了英国殖民主义者重返运河的迷梦。同年 1 月 15 日,埃及颁布命令,规定所有外国在埃及的银行、保险公司、贸易公司必须归埃及人所有。4 月 10 日苏伊上运河恢复通航后,英法被迫要它们航行运河的船只向埃及运河管理当局交纳通行费。纳赛尔在为运河公司国有化一周年举行的大会上说:“今天苏伊士运河属于埃及了,而过去埃及是属于苏伊士运河的。”

英法不仅在埃及,而且在整个中东地区的殖民统治迅速崩溃。约旦民族主义政党在 1956 年 10 月的议会选举中获胜。

11 月 27 日,约旦宣布废除“英约同盟条约”,撤销英国在约旦的军事

基地。同年 11 月,叙利亚政府接管了国内英法开办的学校。

1958 年 7 月 14 日,伊拉克人民推翻了费萨尔王朝的统治,成立了伊拉

克共和国。1959 年 3 月,伊拉克正式宣布退出巴格达条约组织。同年 9 月, 阿尔及利亚共和国临时政府在开罗宣布成立。

到此,英国在中东只剩下波斯湾沿岸一些小块的殖民地,昔日威风扫地

以尽。法国在阿拉伯世界的殖民地也大都独立。它虽还在镇压阿尔及利亚的武装斗争,但筋疲力尽,败局已定。英法在中东的殖民统治作为一个时代已基本结束。它们在国际上的地位也一落千丈。当时美国报刊嘲笑英国说:“由于入侵埃及,英国自讨苦吃!”

“英国不能单独行事,苏伊士的大败就表明了这一点。”英国的石油老板也哀叹说,“英国在中东的势力已经完蛋了!不管愿意或是不愿意,美国必须填补英法在中东的空隙。”英国的《金融时报》以无比凄凉的情调写道: “50 年以前,在全世界哪有人敢于向英国挑战!使我们装饰门面的努力,现在已经破产了。像一个传统的古老家庭一样,首先是典当土地,其次是家人作鸟兽散,最后是房屋倒塌。现在的英国,正站在第二和第三阶段之间。”

苏伊士运河战争后,美国、苏联都乘英法在中东大势已去之机,向中东大力扩张。

1957 年元旦下午,艾森豪威尔和杜勒斯会见国会两党领袖,寻求对美国在中东新政策的支持。艾森豪威尔说:“目前中东出现了真空,美国一定要在苏联之前填补这个真空。”又说,如果“苏联在那里发动攻击”,美国“除立即行动制止外,别无其他选择”。

1957 年 1 月 5 日,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国会两院特别联席会议上,提出了美国对中东政策的特别咨文。这个咨文在向国会提出以前,据说已修改过 12 遍,但基本内容仍同早已透露出来的一样,主要包括两点:一是授权总统在中东实行“军事援助和合作计划”,并且为了“保护”中东国家的“独立”,可以使用美国武装部队;一是授权总统对中东国家给予经济“援助”, 在今后两年内每年在这个地区额外“自由支配”2 亿美元。美国宣传机关一直大吹大擂,把这个所谓“大胆而富有想象力的”计划叫做“艾森豪威尔主义”。

艾森豪威尔在咨文中,口口声声叫嚷,美国有责任确保世界自由秩序。他说,中东这个地区经常发生骚乱。由于各国边界上拉锯式的打来打去而产生的一贯的互不信任、互相疑惧,使中东地区的许多地方发生了极不稳定的情况。就在最近,还发生敌对行动,曾一度在这一地区有很大影响的一些西欧国家也牵连在这些行动里。

10 月间,以色列所发动的较大规模的进攻也加深了这个国家同它的阿拉伯邻国之间所存在的根本的分歧。

“俄国的统治者们长期以来就打算主宰中东地区。沙皇当时如此,现在布尔什维克也是这样。理由是不难找到的。他们并不影响俄国的安全,因为没有人打算以中东为基地来侵略俄国。”艾森豪威尔说,“俄国对中东感兴趣的原因是为了强权政治。如果考虑到它把世界共产化的公开目标,那么就不难理解它控制中东的希望了。”

“这个地区曾一向是东半球各大陆的枢纽。苏伊士运河使西欧各国能够进行贸易,而这种贸易,如果这些国家要保侍经济平衡发展和繁荣的话,是极端重要的。中东是欧亚洲和非洲之间的门户。”咨文继续指出,“中东约占有目前已经探明的世界石油蕴藏量大约 2/3,它通常供应欧、亚、非洲的许多国家的石油需要。欧洲国家特别依靠这种供应,这种依靠的情况关系到运输和生产。自从苏伊士运河和一些油管封闭以来,这种情况清楚地显示出来。如果必要,可以找出其他的运输道路,的确还能找到其他的动力来源。但是不能够认为,这是可以很快实现的前景。”

“这些事情着重说明了中东的巨大重要性,如果这个地区的国家竟然丧失了独立,如果它们受到敌视自由的外国力量的统治,这对这个地区和对许多其他的经济生活将近被扼杀的自由国家来说,都将是一个悲剧。西欧将遭到危险,就如同没有马歇尔计划和没有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一样。亚、非洲的自由国家也将处于严重的危险境地。中东国家将失去它们经济所依靠的市场。所有这一切将对我们自己国家的经济生活和政治前景产生最不利的影响,如果不是祸国殃民的影响的话。”咨文又说,“然后还有一些超物质的因素。中东是三种伟大的宗教——穆斯林教、基督教和希伯来教的发源地。麦加和那路撒冷不仅是地图上的地名而已。它们象征着这样一些宗教,这些宗教教育大家:精神是优于物质的,个人有着任何专横的政府所不能合法地剥夺的尊严和权利。如果中东这些圣地居然受到赞扬无神论的唯物主义的统治的话,这是不能容忍的。”

艾森豪威尔在咨文中列举了中东地位的重要性后,接着建议国会授权总统在中东实行“军事援助和合作计划”,为了“保护”中东国家的“独立”, 可以使用美国武装部队,并且对中东国家给予经济“援助”。在今后国会为这个地区提供的其他共同安全计划以外,在 1958 和 1959 年财政年度中,总

统每年得以在这个地区自由支配 2 亿美元。这个咨文,就是被美国政府所说的“艾森豪威尔主义”。它是美国在中东镇压民族解放运动和推行新殖民主义的纲领,也是美国进一步排挤英法、抵制前苏联,妄图独霸中东的野心勃勃的计划。

其实“艾森豪威尔主义”绝不是什么新鲜货色,不过是美国侵略主义的翻版而已。艾森豪威尔早在他的连任总统的就职典礼上就说:“新兴力量和新兴国家在全世界崛起进行斗争。从北非的沙漠到南太平洋的岛屿 4/3 的人类进入了一场争取新的自由——摆脱极度贫困的历史性斗争。”尤其是苏伊士事件使艾森豪威尔惨痛地认识到,第三世界对美国的重要性。他告诉美国同仁说:“没有人能独立生存,如果第三世界的生活条件得不到改善,它就要变成共产党。如果其他国家不繁荣,美国的繁荣甚至也不能维持下去。” 他要求民主党和共和党必须正视现实,采取适应当前斗争的新的对外政策。艾森豪威尔最关心的是,如果第三世界“赤化”,西方将得不到原料,美国的经济也将受到严重的削弱和影响。

1956 年 7 月 26 日,埃及政府宣布将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这一举动,在西方世界引起了震惊。美国统治集团认为,埃及把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这是对整个西方世界的挑战,是对摇摇欲坠的殖民主义体系的又一次打击。资产阶级报刊议论说,谁能担保其他国家不会仿效埃及,谁能担保整个殖民主义体系的环节不会发生“连锁反应”?而这种反应按美国著名政治评论家华尔特·李普曼的说法,将使“整个殖民主义体系彻底崩溃”。《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撰文说:埃及的例子“会推动其他有可能抓住现今世界贸易的孔道的小国,也采取这样的行动。例如.叙利亚和约旦就可能会研究中断经过伊拉克和沙特阿拉伯到地中海的石油管输油的权利。西班牙就可能要求封闭直布罗陀海峡的权利,而巴拿马就可能会考虑为什么它不能封闭巴拿马运河。这会带来数不清的灾祸”。

由此可见,孤注一掷的不仅是处于英法两国控制下的苏伊士运河的前途问题,而且也是中东一切帝国主义势力的前途问题。《纽约时报》在 1956

年 10 月露骨地写道:“英国失去什么,我们也就失去什么。英国并不仅仅是

我们主要的盟国。它和我们分享着中东丰富无比的石油财富的主要部分。”

《纽约先驱论坛报》在 1956 年 8 月 7 日写道:“苏伊士仍旧是西方在中东的威力和影响的标志。”英法两国的报刊也这样写着。法国《世界报》指出:“苏伊士运河⋯⋯这是个标志。一旦这个标志倒塌,那么堤坝就要溃决⋯⋯国有化将一个跟着一个接踵而至。所有的石油公司都将遭到破产⋯⋯这就是对西方威望的最后一击。”

就在西方报刊厚颜无耻地把运河称为“西方的标志”的同时,埃及纳赛尔总统在 8 月 12 日广播说:“苏伊士运河标志着帝国主义,标志着外国的势力,而埃及正是为反对这一点而斗争的。”

在西方列强对埃及所采取的这种恐吓和威胁的政策中,美国扮演了极不光彩的角色。

1956 年 8 月 16 日至 23 日,美国国务卿在关于苏伊士运河问题的伦敦会议上,提出的所谓“杜勒斯计划”。其实质在于禁止埃及管理运河并把运河永远交归某种国际机构管理。“杜勒斯计划”遭到埃及的反对。纳赛尔说: “对苏伊士运河的闽际管制,这是一种新式帝国主义,集体的帝国主义。”当“杜勒斯计划”显然已经遭到彻底失败时,在华盛顿又制定了一个挑

衅方案,即建立“苏伊士运河使用国协会”来接收苏伊士运河公司的一切权利。同时,美国声明它要参加这个“协会”。这同美国政客们所谓美国只是与苏伊士问题“无利害关系的调停人”这种令人作呕的言论,有着惊人的矛盾。

成立“苏伊士运河使用国协会”的方案,与臭名远扬的“杜勒斯计划” 一样,又制造了一个同埃及冲突的借口。杜勒斯所建议的对埃及的经济制裁, 规定了对苏伊士运河实行抵制。这种抵制扫算用两种办法实现:第一,减少从中东供应西欧国家的石油,而相应地增加从美洲大陆上美国领土供应石油;第二,减少通过苏伊上运河输送的石油到最低限度,而利用绕过非洲的迂回路线。无须特别解释就可以明白,这些措施只对美国有利,对其余的一切西方国家却带来巨大损失。西欧国家的收支己不平衡,它们的黄金和美元的储备已消耗殆尽,又从哪里去取得美元呢?正如美国报纸《每日新闻》所供认的:华盛顿背着它的同盟者并靠损害它们的利益来准备“把中东大部分经济事务的领导权抓到自己手里”。

由此可见,美国一切关于所谓“和平”解决苏伊士问题的建议,其实质就是用威胁手段迫使埃及放弃自己的主权,取消苏伊士运河公司的国有化, 以便在对运河实行“国际管制”的幌子下达到美国独占的目的。但是,埃及政府不畏强暴,坚决拒绝了西方列强关于由外国建立对运河管制的一切要求和最后通牒。埃及政府强调指出,诸如此类的管制都是损害埃及的主权,剥夺它的独立的。纳赛尔总统在揭露美国“国际管制”计划的实质时说:“难道在独立和不独立之间能够折中解决吗?”埃及《人民报》写道:“埃及坚持它的立场,因为真理在它这方面,而威胁和恐吓的策略必遭破产。”

为了维护美国垄断阶级的利益,1957 年 3 月 9 日,艾森豪威尔总统签署了国会所通过的对中东的政治纲领,它的具体内容就是所谓“艾森豪威尔主义”。艾森豪威尔在致国会的咨文里,企图把它说成是美国对外政策中一个新的、“被迫”采取的步骤,是为了“保证”和平和自由免受所谓“共产主义的威胁”而由美国政府承担起来的沉重“负担”。

艾森豪威尔主义的纲领规定:第一,“同中东一般地区的任何一个国家

或国家集团进行经济合作和援助”,以发展他们的经济;第二,“对这个地区希望获得军事援助的任何一个国家或国家集团执行军乍援助的计划”;第三,在近东使用美国的武装部队以“保护”这个地区的国家免受“国际共产主义的侵略”。为了这个目的,美国拨出两亿美元由总统支配。艾森豪威尔宣称,美国“对于任何其他国家人民并不谋求建立政治或经济的统治,而只是关心中东各国人民的自由和独立,只是对他们提供援助”。

美国渗透中东的历史事实证明,美国对于这个远隔几万公里的地区兴趣的增加决不是偶然的,决不是关心中东各国人民的“自由”和“安全”。这个兴趣的增加不仅由于本地区的巨大的地下资源,也出于帝国主义的战略考虑。中近东的石油资源确实巨大。这里拥有资本主义世界所已发现的石油蕴藏量的 70%。而问题不仅止此。中东石油对于帝国主义重大的意义还有其他方面。

首先,资本主义垄断组织花费在中东石油开采上的代价是特别低廉的。这是因为这里的油井生产率很高。每口油井平均每天可产石油 4000 桶(每桶约合 135 公斤),而在委内瑞拉为 230 桶,在美国仅为 11 桶。此外,由于对当地工人加强剥削的结果,石油垄断组织在劳动力上花费的代价非常低廉。当地石油工人通常每昼夜工作 10—12 小时,而所得工资则是美国石油工人的

1/7。如果石油垄断组织每年从每个美国工人身上剥削 4000—5000 美元,那

末,例如,在科威特的油田上,它们每年可以从每个工人身上剥削 40000 美元,几乎多了九倍。

这就是中东石油开采成本低廉的原因。当时,每桶石油开采成本在 0.75

美元和 2.4 美元之间,而每桶售价则平均在 15 美元左右。由此可见,石油垄断组织在任何地方都不像在中东能取得那样高额利润,它们在中东开采石油,每桶的利润竟是成本的 400%。

美国垄断资本,为了获取最大利润,不仅关心石油的有利开采条件,而且也关心有利的销售条件。《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指出:“中东的石油是如此之多,问题不仅在于对它的开采,同样也在于运输和销售。”向西欧国家销售石油可获取最大的利润。那里的统计资料证明,西欧国家自中东进口的石油占其需要量的 85%。例工如,法国自中东进口的石油在 1955 年占其需要量的 94%。正如美国垄断组织的机关刊物《华尔街与商业研究》杂志所供认的,“中东石油对于欧洲是绝对必要的”。

当“艾森豪威尔主义”刚出宠的时候,美国垄断组织在近东拥有的石油资源总值计 2750 亿美元。美国垄断组织从其投资中攫取的巨额利润,比之世界上任何其他地区的石油公司的利润要高出好多倍。石油垄断组织获得的利润,在美国为 10%,在南美为 25%,而在中东则为 75%。正因为如此,艾森豪威尔政府对中东地区给予特别的关注。

在 50 年代,中东的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这对艾森豪威尔的对外政策方针不能不产生影响。美国在这里的政策,首先是由美国石油垄断集团的利益和该地区对世界的重要政治军事意义所决定。巨大的石油蕴藏量、苏伊士运河、这个区域直接靠近苏联和东欧的地理位置,所有这些都像磁铁一样, 吸引着美国的注视。

早在艾森豪威尔还在担任北约武装部队最高司令官时,就着手和积极探讨对中东的政策问题。1951 年 4 月 29 日,摩萨台政府在伊朗执政,并做出石油开采工业和石油加工工业实行国有化的重要决定。这是整个战后时期对

帝国主义大国在中东的石油利益的第一次沉重打击。美国曾公开试图利用伊朗石油国有化运动来“填补”由于英国丧失在该国的阵地而出现的“真空”。但是,美国控制取代英国控制的前景并不符合伊朗人的意愿。美国统治集团占领英国在伊朗丧失的阵地的愿望,未能取得成功。美国担心民主运动进一步发展,便与英国人联合起来,共同投入了反摩萨台政府的斗争。

丘吉尔认为,伊朗事件具有国际性质,因为它开创了一个损害帝国主义大国在第三世界“合法”经济权利的不合西方世界心意的先例。不到北约司令部办公室去要求保护自己的“权利”,还能到哪儿去?1951 年 7 月 5 日, 丘吉尔要求北约武装部队最高司令官“向美国发报,请求支持英国在伊朗问题上的立场”。在英美策划共同制裁伊朗国有化运动的过程中,艾森豪威尔扮演了中间人的角色。这是他在北约武装部队最高司令官岗位上最初的行动之一。

但是,摩萨台政府并没有停止不前,毅然采取了像同英国断绝经济和外交关系这样的果断措施。这一行动之后,伊朗不得不向美国请求经济援助。美国方面则给予了坚决的回绝。艾森豪威尔对本国的立场做了如下的解释: “我拒绝为了使摩萨台摆脱贫困而把更多的金钱投入一个混乱的国家,因为他处境麻烦的根源在于他拒绝与英国商订一项协议。”

受英美帝国主义支持的伊朗国内右翼势力,于 1953 年 8 月得手,推翻了摩萨台政府。美国中央情报局在这个行动中起了最重要的作用。最能说明问题的是,具有亲西方倾向的伊朗新政府立即从美国得到了价值 4500 万美元的紧急援助。艾森豪威尔写道:“在这次危机中,美国为支持国王做了一切能做的事⋯⋯在国王凯旋归国时,我向他发了电报。”

伊朗争取石油国有化的斗争,虽然遇到了挫折,但这一斗争却在中东引起了巨大反响。该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力量不断壮大。正如事态的不断发展所表明的,1952 年埃及革命的胜利意义尤为重大。这一切都迫使美国采取紧急措施,联合帝国主义大国和当地右翼政权的力量来共同对付进步力量。

在艾森豪威尔政府积极倡议和策划下,1952 年 2 月,产生了被称之为巴格达条约的新的军事集团,参加该集团的国家有英国、法国、土耳其、伊朗、巴基斯坦、伊拉克。美国与巴格达条约的有效范围相距甚远,为避免声誉受损,没有公开参加这个目的在于反对民族解放运动的集团。艾森豪威尔当局的算盘,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将来更能随心所欲地行动。美国参加这个集团还可能妨碍它今后实现另一个打算:占据在民族解放运动压力下英法在这些地方丢失的地盘。

伊朗和埃及事件,仅仅是中东民族革命进程积极发展的开端。后来又发生了一些极深刻的社会政治变化,发展下去会根本改变这个广阔地区的整个面貌。特别是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事件,更引起西方的严重震惊。当时在中东,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之间的武装冲突已经开了头。以上这些情况,就是“文森豪威尔主义”出笼的总背景。

美国统治集团竭力想利用英法两国地位的削弱而在中东出现“力量真空”的借口,来为自己的侵略政策辩护。按着这种理论,如果在世界某一部分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因为各国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而被迫撤退,那就会形成一个空白地带,即一种“真空”;为了保持西方世界的势力,美国就应当来填补这个“真空”。每当需要为美国的侵略意图寻找论据时就提出这种理论,这是美国殖民主义的明显反映,正因为如此,中东各国人民才把美国的

“真空理论”看作是对自己的最大侮辱,是对他们内政粗暴的干涉。

美国统治集团对“保持独立”这个规定所硬加的含意,杜勒斯在国会讨论“艾森豪威尔主义”时曾加以说明:“我们这个规定是指同共产主义作斗争。”这样,提供美援就是以政治条件或者更确切他说是以军事条件来决定的。美国政府就是用这些手法再次来完成石油垄断组织的任务的。这些垄断组织,正如 1956 年 1 月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给丈森豪威尔的秘密信件中所强调的,要求给不发达国家的经济援助能有助于“将来我们可能会面临的任何军事任务的完成”。美国企图以此迫使阿拉伯国家放弃和平共处的政策, 放弃他们所坚持的符合“万隆精神”的积极中立的立场。由此可见,实施“艾森豪威尔主义”的最初的企图证明,这是一个圈套,美国以侈谈“援助”为掩护,引诱阿拉伯各国人民落人这个圈套。

因此,“艾森豪威尔主义”一出笼就像瘟疫一样,遭到中东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反对。1957 年 1 月 10 日,叙利亚政府发表声明说:艾森豪威尔要求国会授给他在中东使用美国武装部队的权力是严重的。声明指出,对叙利亚的安全和独立并不存在什么国际共产主义的威胁。

声明说,叙利亚不同意这样的论据:任何一个国家或者几个国家的经济利益使得它们有权干预这个地区的事务以保障这些利益。它说,这个论点显然违反了主权原则,而尊重这个原则正是联合国宪章的基础。

这篇声明还说,中东地区并不存在任何“势力真空”,因为中东各国已经获得了它们的自由和独立。叙利亚政府深信,保持中东的和平和安全纯粹是这个地区人民的责任。

1957 年 7 月 26 日,埃及总统纳赛尔在亚历山大发表讲话,反对艾森豪威尔主义。纳赛尔说:“我们的政策是保卫我们的独立和自由,和不承认任何势力范围。我们也相信,任何地区的保卫应由这个地区本身来担当。这是一个反对联盟的政策。”

“艾森豪威尔主义附有政治条件,那些接受这个主义的国家只好把自己束缚在华盛顿的政策下。但是我们的政策应该完全由埃及自己来定。我们反对艾森豪威尔主义,因为它附有政治条件。”纳赛尔愤懑地指出,“一个仇恨的战争和神经战跟着来了。美国开始采取一个凶恶的政策来实现它的目的。一个从内部袭击的政策!”

1957 年 3 月 7 日,美国国会通过了艾森豪威尔特别咨文。美国副总统尼克松和总统特使理查兹相继到中东及邻近地区活动,诱使沙特阿拉伯、黎巴嫩等国接受艾森豪威尔主义。美国还在中东进行露骨的颠覆和侵略活动。

1957 年 4 月,美国支持约旦王室发动政变,推翻了以纳布西为首的约旦民族主义政府。接着又在叙利亚搞颠覆活动,并怂恿土耳其对叙利亚施加军事压力。同年 6 月。美国正式宣布参加巴格达条约军事委员会和“反颠覆” 委员会。正如《印度快报》所评论的:“巴格达条约现在已投向艾森豪威尔主义的怀抱。”面对这种严酷的事实,连伦敦的一些报纸也酸溜溜他说。艾森豪威尔主义就是要使“美国从英国手里把西方在中东的领导势力接收过来”。

1958 年 7 月,美国派遣军队入侵黎巴嫩,决定用武力实现艾森豪威尔主义。与此同时,英国军队也乘机在约旦着陆。中东形势又趋紧张。最后在中东各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的反对下,美英侵略军才被迫撤出黎巴嫩和约旦。通过斗争实践,中东人民进一步认识了艾森豪威尔主义的本质。欲知艾森豪

威尔主义出笼后,中东地区的风云变幻,且看下文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