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树欲静而风不止

和约签定非太平,一厢情愿岂能成; 扩张政策无收敛,中东战火何时停?

萨达特曾期望利用美苏矛盾,让美国约束以色列,推行他同以色列的“和平战略”,从而为中东带来和平。结果事与愿违,不仅埃及国内矛盾急剧发展,而且埃及与阿拉伯世界的关系日趋紧张。

且说戴维营协议后,美国势力迅速进入埃及。也渗进其他一些阿拉伯国家。以色列在美国偏袒下,更加嚣张。受到以色列严重威胁的一些阿拉伯国家,不得不求助于其他国际力量。苏联加紧南下战略,也乘机渗进一些国家。中东和海湾,过一从地理位置和战略资源上来说都具至关重要的地区,越来越成为美苏争夺世界霸权中的一个热点。

萨达特曾经一厢情愿地期望以色列当局会认真对待和平,以色列总理贝京会信守他的诺言。但是,戴维营协议刚刚签订,贝京就否定了他的诺言, 说他只同意在阿拉伯被占领土地上冻结建立定居点 3 个月。美国前总统卡特

在 1982 年出版的回忆录《保持信心》中说:贝京曾同意在签订戴维营协议后不再在约旦河西岸建立新定居点,在所有谈判完成以前停止建立定居点。随后,贝京政府一直拒绝在埃、以、美 3 方巴勒斯坦自治谈判中作出让步,致使戴维营协议规定的这一谈判达不成任何结果。

随着局势的发展,埃及公众憎恶以色列蛮横侵略行径的情绪日益强烈。1980 年 2 月,埃以正式建交前夕,埃及国内一片呼声,鉴于贝京当局的

顽固态度,应该把埃以关系正常化同巴勒斯坦白治谈判的进展联系起来,即贝京政府必须在巴勒斯坦自治谈判上拿出诚意,使谈判取得进展,埃及才同以色列建交。当时在开罗报刊上,议会辩论中,甚至在政府高级官员发表的公开谈话中,都表达了这个意思。

但是,1980 年 1 月,萨达特同贝京在阿斯旺会谈后,没过几天,萨达特就决定埃及同以色列关系正常化马上开始。他下令在内阁领导下成立经济、贸易、交通、文化等几个委员会,着手同以色列关系正常化工作,并决定 2 月同以色列互换大使。

从 70 年代中期起,美国给了埃及巨额军事和经济援助,但这是为了自己的利益。美国参加巴勒斯坦自治谈判,但它并不促使以色列改变顽固立场, 反而纵容以色列阻挠这个谈判,纵容以色列不断对巴勒斯坦人民和阿拉伯国家挑衅。美国和以色列的做法一次又一次地把萨达特逼到墙犄角。萨达特不幸被刺身亡后,不少西方报刊指出:“美国政策害死了美国的又一个朋友。”

萨达特执政初期,继续奉行纳赛尔的政策,那时阿拉伯世界是团结的, 一直到 1973 年“十月战争”。但后来随着形势的变化,埃及把国际交往主要限于美国和以色列,而在阿拉伯世界、伊斯兰集团和不结盟运动中,埃及疏远了不少老朋友,处境孤立。

萨达特 1970 年接任总统时,埃及经济已经很困难。经过 1973 年战争, 情况更加恶化。萨达特采取经济开放政策,其重点在寻求外援外资,鼓励外国商品进口。在开放政策下,埃及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但也出现了严重的消极后果,主要是本国工农业生产增长率低,进口猛增,债台高筑,埃及日益成为一个依赖外援和进口的国家。

埃及有些政治分析家认为,对美国的过分接近,对以色列的妥协,西方的影响同伊斯兰传统之间矛盾的激化,社会贫富的差别扩大,这许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触发了埃及人民对现状的不满。据埃及报刊分析,萨达特执政初期所依靠的“社会联盟”,包括有“拥有巨额和中等财富的埃及人”,有在政治上受到过打击的穆斯林兄弟会成员和革命前旧政党人物。但是后来这个“联盟”趋于分化。这些埃及报刊说:到了 80 年代初期,同外国资本有紧密联系、利用开放政策获得利益的那个阶层,在社会上最有势力。

1981 年 6 月到 10 月,埃及的政治气氛是异常炙热的。贝京同萨达特会

谈后 3 天,以色列于 6 月 7 日袭击伊拉克核反应堆。埃及群众上街举行抗议示威。8 月上旬,萨达特访美失败,里根政府没有答应埃及要美国压以色列让步的要求。9 月间,贝京访美,美以就进一步战略合作达成原则协议。8 月下旬,萨达特同贝京在亚历山大会晤,达成以色列最后撤出西奈的协议。萨达特同意恢复巴勒斯坦自治谈判,并答应同以色列就巴勒斯坦自治问题“达成原则协议”。在这期间,开罗、亚历山大等地接连发生群众示威。

萨达特执政初期曾经宣布要“开放民主”,实行新闻自由和“多党制”, 但后来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萨达特于 1981 年 9 月下令解散十几个宗教组织,打击信奉耶稣的科普特教会,也打击穆斯林兄弟会。穆斯林小组以及穆斯林极端组织,还宣布由政府接管全国几万个私人管理的清真寺。他下令逮捕了几千人,其中包括各反对党人士、一些著名政界人物、律师、教授、新闻记者和其他知识界人士。政府封闭了一些报刊,还解除了上百名新闻记者和大学教授的工作。萨达特采取这一非常行动,表明他意识到当时的埃及政局已处于大风暴来临的前夕。然而,萨达特可能没有料到,恰恰就在 1981

年 10 月 6 日,在戒备森严的纪念“十月战争”胜利的盛大阅兵式上,他被接受检阅的军队中的穆斯林极端分子枪杀了。

萨达特被安葬在开罗他遇刺的检阅台对面一座金字塔状的“十月战争” 无名战士纪念碑下。萨达特墓前几米远,就是在“十月战争”中牺牲的无名战士墓。萨达特大理石墓上刻着:“忠诚的总统穆罕默德·安瓦尔·萨达特, 战争与和平的英雄,他为和平面生,为原则而死于 1981 年 10 月 6 日胜利日。”

国际问题观察家普遍认为,萨达特的死是一悲剧。萨达特原以为在美国的支持和“监护”下,和以色列签订了戴维营协议。就可以实现中东和平, 以色列就会遵约和根据联合国安理会决议,撤出被其占领的阿拉伯国家的领土。然而,事与愿违,不仅以色列毫无改弦更张之意。继续进行侵略扩张, 而且中东国家内部的矛盾也愈来愈尖锐,其中伊拉克和伊朗之间的战争就是最突出的一个例子,战争一打就是 8 年。真是“兄弟阋于墙,两眼泪汪汪” 了。

伊拉克和伊朗长期以来存在着领上纠纷。民族和教派矛盾。1975 年两国曾为解决双方之间的争端签署了阿尔及尔阶议,伊朗同意停止支持伊拉克库尔德反政府力量;伊拉克同意将阿拉伯河南段 102 公里中心线定为两国水界。

1979 年 2 月,霍梅尼在伊朗执政后,两伊关系日愈恶化,不断发生边界

冲突。1980 年 9 月 17 日伊拉克宣布废除阿尔及尔协议,收回阿拉伯河的主权。22 日出 兵伊朗,导致两伊战争爆发。

战争初期,伊拉克军队占领伊朗约 2 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和一些城镇。

1982 年 4 月伊朗大举反攻,收复了大部分领土。6 月伊拉克宣布单方面

停火并将其军队撤至边界。7 月以后,伊朗在两伊边界不同地段多次越界发动攻势,但进展不大,战争基本上在两伊边界一带进行。双方互相攻守,战争不断升级。据统计,交战 8 年,伊拉克伤亡 23 万人,被俘 5 万人;伊朗伤

亡 64 万人,被俘 1 万人。双方军费开支及各项经济损失已超过 4000 亿美元。战争给人民造成了巨人的破坏;人民反对战争,盼望和平。但是,树欲

静而风不止。就在两伊战争爆发 1 年零 9 个月之后,也就是在埃及总统萨达

特逝世 8 个月之后,以色列趁中东国家陷于“内部分裂”之机,在美国的支

持和纵容下,于 1982 年 6 月,悍然发动了对黎巴嫩的大规模入侵。这就是第

五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在这次入侵中,投入的兵力多达 12 万人、坦克 1600

辆、飞机 500 多架,使本来就动荡的中东局势更加恶化了。黎巴嫩军民和巴勒斯坦武装力量,虽然进行了英勇抵抗,但终因力量相差悬殊而失败了。欲知这次战争的详情,且看下文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