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战争大事记

1917 年 11 月 6 日 英军侵入巴勒斯坦。1918 年 9 月占领全境。在此之前,英国外交大臣贝尔福致书犹太复国主义者联盟副主席、银行家洛希尔, 表示英国“赞成在巴勒斯但为犹太人建立一个民族之家,并将尽其最大的努力以达成此项目的”。此信后被称为“贝尔福宣言”、并得到美国的支持, 为创建犹太国创造了条件。1922 年国际联盟给予英国以管辖已勒斯坦的“委任统治权”。同年,英国以约旦河为界,将已勒斯坦分为两部分,西部仍称巴勒斯坦,东部称为外约旦,并封汉志的统治者候赛因的第二个儿子阿卜杜拉为外约旦酋长。在英美的支持和怂恿下,定居各地的犹太人开始大规模地向巴勒斯坦移居。到 1946 年巴勒斯坦境内的犹太人增至约 60 万人,占当地居民总数的 30%以上。阿拉伯人和犹太人的矛盾日益尖锐。

1919 年 1 月 美国在巴黎和会上提出“关于建立独立的巴勒斯坦国家的建议”。建议“邀请犹太人回到巴勒斯但那里定居”,一旦“犹太国”成为事实,“国联就立刻承认巴勒斯坦为犹太人的国家”。

1936 年 4 月 阿拉伯人举行总罢工,要求废除英国委任统治,停止犹

太移民,斗争持续 6 个月之久。英国对此实行武装镇压。

1942 年 5 月 犹太复国主义者在纽约比尔特的旅馆举行会议,制订了所谓“比尔特摩计划”,要求结束英国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成立犹太国。

1945 年 5 月 犹太复国主义者向英国送交请愿书,要求再让 10 万犹太人迁入巴勒斯坦,并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国。

1947 年 11 月 29 日 联大就巴勒斯坦阿、犹分治问题进行表决。结果

美苏等 33 票赞成,阿拉伯国家等 13 票反对,英国等 10 票弃权,分治方案通

过。方案规定:巴勒斯坦在 1948 年结束英国委任统治后,成立阿拉伯国和犹

太国;阿拉伯国面积 11000 多平方公里,包括北部的加利利、约旦河以西地

区和加沙地区;犹太国面积 14000 多平方公里;耶路撒冷及其郊区(计 158 平方公里)实行国际化,由联合国管理。

1947 年 11 月 30 日 当日清晨,犹太复国主义者在耶路撒冷和一些阿、犹混居的村镇发动了武装袭击,挑起了巴勒斯坦“非正式的战争”。

1948 年 4 月 9 日 犹太复国主义者头目梅纳赫姆·贝京领导的恐怖组

织“伊尔贡”血洗了耶路撒冷附近的德杰尔·亚辛村,全村 250 名阿拉伯男女老少无一幸免。22 日,犹太武装力量占领海法港,把当地 7 万名阿拉伯居民赶出家园。

1948 年 5 月 14 日 以色列国正式宣告成立。

1948 年 5 月 15 日 阿拉伯联盟 5 个成员国——埃及、约旦、叙利亚、伊拉克、黎巴嫩分别同以色列军队展开了激战。第一次中东战争即巴勒斯坦战争由此爆发。

1948 年 5 月 29 日 安理会通过了停火 4 星期的提案。经斡旋,阿以双

方在 6 月 11 日起实行停火。

1948 年 7 月 9 日 4 周停火到期,以色列继续发动进攻,战斗持续了

10 天,以军共侵占了 1000 多平方公里土地。7 月 15 日,安理会通过了无限期停火提案。

1949 年 3 月 7 日 美国又支持以色列派军队夺取亚喀巴西面 5 英里的埃拉特要地,获得了通向红海的出口处,切断了阿拉伯国家在陆地上的联系。

1952 年 1 月 26 日 开罗群众获悉英军在伊斯梅利亚开枪打死 13 名埃

及人的暴行后,立即举行了 50 万人的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群众出于义愤,

放火烧了英国人开办的银行、商店和影院。大火持续了 8 小时之久,焚毁了

700 多座建筑物和大片市区。这就是有名的“开罗大火事件”。

1952 年 2 月至 6 月 埃及国内政治、经济危机频发,法鲁克国王连续

更换了 5 次内阁也无济于事。“自由军官组织”执行委员会在纳赛尔主持下, 决定采取行动。随后,“自由军官组织”执行委员会,改组成革命指导委员会,直接控制国家政权。

1952 年 7 月 23 日 埃及革命指导委员会宣布,“为了清除给军队和整个国家带来耻辱的卖国贼,军队已经夺取了政权”。

1952 年 7 月 26 日 在“自由军官组织”指挥下的装甲兵团开进了亚历山大,攻占了法鲁克国王居住的蒙塔萨宫和拉斯·丁宫。下午在拉斯·丁宫法鲁克被迫签署了退位的声明,并被勒令离开国境。

1953 年 6 月 18 日 埃及共和国宣告成立。

1955 年 2 月 28 日 以色列侵略者向埃及管辖的加沙地带发动了 1949 年停战以来最大的一次进攻,使埃及遭到重大伤亡。

1956 年 7 月 26 日 纳赛尔在开罗解放广场向 25 万群众发表重要演说, 宣布将“国际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全场沸腾,响起暴风雨般的掌声。

1956 年 7 月 27 日 艾登致电艾森豪威尔,要后者与英法一起对埃及施加强大的政治压力,并用军事力量作为最后手段,“使纳赛尔恢复理智”, 同时提议 3 国立即举行外长会议。

1956 年 8 月 2 日 英、法、美三国外长发表联合公报,鼓吹运河是“国际水道”,“始终具有国际性质”,否认埃及将运河公司收归国有的权利, 建议 24 个国家在伦敦开会,妄图通过国际会议把运河公司重新置于帝国主义的控制下。

1956 年 8 月 9 日 纳赛尔下令成立埃及民族解放军。到 8 月 14 日,在

短短的几天里,就有 8 万名青年参加了民族解放军。

1956 年 10 月 24 日 英、法、以一致确定要对埃及采取军事行动。他们计划先由以色列对西奈半岛发动攻击,吸引埃及主力东援;接着由英法从塞浦路斯、马耳他、亚丁和航空母舰上出动飞机轰炸埃及,摧毁埃及有组织的防御力量;然后英法军队向塞得港发动进攻,切断西奈埃军的退路;最后由以色列占领西奈半岛,英法占领运河区,全歼埃军,迫使纳赛尔下台。10 月 25 日,以色列按照预定的侵略计划,秘密而迅速地进行军事动员。

1956 年 10 月 24 日 埃及和叙利亚、约旦成立了联合司令部。与此同时,埃及在运河一线部署了大量的军队。

1956 年 10 月 29 日 以色列出动 45000 名军队分 4 路入侵西奈半岛,

埃及在西奈半岛只有 6 个营的部队,以色列在法国海空军掩护下乘虚而入。

1956 年 10 月 30 日 为了反击以色列的入侵,纳赛尔下令全国实行总动员,并命令装甲部队开进西奈,埃及空军出击米特拉山口的以色列军,轰炸以色列的机场。

1956 年 10 月 31 日 英法正式宣布成立两国对埃作战的联军司令部。由英国驻中东地面部队总司令凯特来陆军上将任司令,法国的巴尔若海军中将任副司令。当天下午,英法空军对开罗、亚历山大、塞得港、伊斯梅利亚和苏伊士等城市和机场进行轰炸。埃及军民奋力抵抗。

1956 年 11 月 6 日 英法从马耳他海运 22000 名海军陆战队在塞得港附

近登陆。登陆作战除了使用海军炮火外,还动用了 15 架直升飞机,并且发射火箭,使大批群众惨死在血泊之中。

1956 年 11 月 6 日 在各方的压力下,英法被迫宣布停火。1956 年 12

月 22 日,英法侵略军全部撤离埃及。英法政府为进行这次侵埃战争,总共动

员了 16 万兵力(不包括以色列的 20 万军队),出动了 100 多艘军舰和 2000

多架次飞机,花费了 3 亿美元的军费,结果却以彻底失败而告终。这场斗争震撼了帝国主义在中东的统治基础,促进了中东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涨。

1957 年 1 月 2 日 埃及政府废除了 1954 年签订的英埃条约,粉碎了英国重返运河的迷梦。

1957 年 1 月 15 日 埃及颁布命令,规定所有外国在埃及的银行、保险公司、贸易公司归埃及人所有。

1958 年 7 月 14 日 伊拉克人民推翻了费萨尔工朝的统治,成立了伊拉克共和国。1959 年 3 月,正式宣布退出已格达条约组织。

1967 年 6 月 5 日 以色列对阿拉伯国家又一次大举进犯,发动了蓄谋

已久的侵略战争,即第三次中东战争。此前,美国不仅给以色列运去 400 辆

新式坦克和 250 架新式飞机,而且从空军现役部队中抽调 1000 名所谓“志愿军人员”充实以色列的空军。

1967 年 6 月 7 日 以军向西奈半岛推进,占领大部地区。同日,以军

又进抵约旦河西岸,占领了面积约 4800 多平方公里的整个约旦河西岸。

1967 年 6 月 8 日 以军进抵苏伊士运河,西奈全部陷落。以色列结束同约旦的战斗后,将大量兵力转移集结到叙以战线。

1967 年 6 月 10 日 这次战争前后经过 6 天,3 个阿拉伯国家的军队遭受了重大损失,被迫停战。通过这次战争,以色列侵占了约旦河西岸、那路撒冷城的约旦管辖区、加沙地带、埃及的西奈半岛和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共达 65000 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使近 100 万阿拉伯人和巴勒斯坦人被迫背井离乡,过着难以言喻的悲惨生活。

1967 年 11 月 22 日 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二四二号决议。提出“以色列武装部队从占领的土地上撤退”,“不能容忍以战争攫取领土”,建立“公正和持久的和平”。这个决议还要求保证以色列在埃及的苏伊士运河和亚喀巴湾的“通航自由”权利,并把巴勒斯坦问题归结为“难民问题”。

1970 年 6 月 25 日 美国提出解决中东问题的“罗杰斯计划”。它主张埃及和以色列实行“3 个月的有限期的停火”;在这期间双方各派代表同联合国特使雅林会谈,讨论用什么办法执行第二四二号决议,使以撤军,并使双方互相承认对方的主权和独立。7 月 23 日,埃及正式宣布接受罗杰斯计划。

1970 年 10 月 7 日 安瓦尔·萨达特继纳赛尔担任埃及总统,并发表声明,保证奉行已故总统纳赛尔的政策方针,并提出首要任务是解放被占领的阿拉伯领土,恢复巴勒斯坦人民的权利。

1973 年 1 月底 为了反击以色列侵略,收复被占领的土地,所有阿拉伯国家的军事首脑在开罗阿拉伯联盟大厦开会,商讨未来战争的共同战略。

1973 年 1 月 31 日 埃叙武装部队联合司令部成立,并加紧战备活动。

1973 年 9 月 10—12 日 萨达特、阿萨德和候赛因在开罗举行 3 国首脑会议,一致确定收复失地的共同战斗目标。会议结束时,埃及和约旦宣布恢复外交关系。随后,叙利亚和约旦也宣布恢复外交关系。

1973 年 10 月 3 日 埃尽征得叙利亚的同意,选定在 10 月 6 日,即伊斯兰教的斋戒节和犹太教的赎罪日发动反击。为了避免苏联阻挠干涉,发动反击的时间没有正式通知苏联。正如萨达特后来所指出,“十月战争”的“决定是百分之百的埃及的决定,是违反两个超级大国的意愿的”。

1973 年 10 月 6 日 爆发了阿拉伯国家和人民同以色列的第四次中东战

争。以色列在此次战争中遭到沉重打击。以军共投入 40 万兵力,伤亡达 5000

人,损失飞机 200 余架,坦克 1000 辆,物资消耗与财产损失超过 70 亿美元。

1973 年 10 月 6—18 日 在此次反侵略战争中,阿拉伯各国把石油作为捍卫国家主权、收复失地和反对强权政治的战略武器,采取减产、提价、禁运以及国有化等措施,配合军事上和政治上的斗争,沉重地打击了以色列侵略者及其支持者。美国每天的石油进口减少了 200 万桶,许多工厂因而关门停工。美国政府不得不宣布全国处于“紧急状态”。

1973 年 11 月 11 日 埃及和以色列代表在苏伊士城附近签署了”六点协议”,其中规定埃以双方在联合国监督下立即开始就脱离军事接触问题进行谈判。

1974 年 2 月 28 日 埃及同美国正式恢复“六五战争”中断绝的外交关系,重新互派大使。

1975 年 11 月 30 日 阿布鲁迪斯油田终于回到埃及手里。按照埃以协

议规定,1976 年 2 月 22 日,以色列侵略军撤退完毕。

1977 年 11 月 19 日 萨达特总统访问那路撒冷,并在以色列国会发出和平呼吁。

1978 年 9 月 下旬埃及总统萨达特和以色列总理贝京应卡特总统之邀访美,并举行会谈。在美国的参与下,埃以签订了戴维营协议。

1979 年 3 月 埃以两国领导人又在美国的主持下,签订埃以和约。

1980 年 2 月 埃及和以色列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互派大使。经过 30 年来持续战争和战争威胁后,萨达特打开了同以色列和平谈判的道路。

1980 年 9 月 17 日 伊拉克同伊朗关系日趋紧张,萨达姆政府宣布废除阿尔及尔协议,收回阿拉伯河的主权。9 月 22 日,伊拉克出兵伊朗,导致两伊战争爆发。

1981 年 6 月 7 日 以色列派飞机袭击伊拉克即将竣工的核反应堆。

1982 年 4 月 以色列归还被侵占的埃及领土西奈半岛。.

1982 牟 6 月 4 日 以色列动用 12 万军队、1600 辆坦克、600 门火炮和数百架飞机,大规模入侵黎巴嫩。在这次战争中,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游击队遭受严重损失。

1987 年 7 月 20 日 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 598 号决议,要求伊拉克和

伊朗立即停火。两伊接受决议,于 1988 年 8 月 20 日正式停火。在这场历时

8 年的战争中,双方死亡 60 余万人,伤 100 余万,作战费用和经济损失约达

5400 亿美元,遭到袭击的油轮 540 余艘。

1987 年 12 月 9 日 被以色列占领下的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的巴勒斯坦人“揭竿而起”,他们不畏强暴,以石块为武器,与前来镇压的全副武装的以军展开英勇的搏斗。斗争持续 3 年,使以色列遭受重大损失。

1988 年 11 月 15 日 在阿尔及尔举行的巴勒斯坦全国委员

会第十九次特别会议正式宣告:已勒斯但国成立。会议通过巴勒斯坦《独立宣言》和《政治声明》两个重要文件。

1990 年 8 月 2 日 伊拉克出动 10 万大军·入侵科威特。8 月 8 日,伊宣布与科合并,8 月 28 日又宣布科为伊拉克的第十九省。联合国安理会先后就伊侵科通过 12 项决议,均被伊拉克拒绝。

1991 年 2 月 26 日 伊拉克在联合国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的打击下, 被迫宣布从科威特撤军。

1991 年 3 月 3 日 伊拉克宣布接受安理会 3 月 2 日通过的 686 号决议, 该决议规定在海湾实现正式停火条件。伊拉克接受安理会所有决议,表明它在实际上已放弃对科威特的主权要求,也标志着海湾战争的结束。

1993 年 8 月 30 日 以色列内阁批准同巴解组织达成的关于首先在加沙地带和约旦河西岸杰里科实行巴勒斯坦人自治的协议草案。

1993 年 9 月 13 日 巴勒斯坦、以色列和平协议——《巴勒斯坦有限自治原则宣言》的签字仪式在华盛顿白宫南草坪举行。以色列外长佩雷斯和已解组织执委会成员阿巴斯分别代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在原则宣言上签字。国际舆论认为这是中东和平进程中划时代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