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大国的干预

“热线”通话通消息,互相摸底费心机; 大国干预耍阴谋,相互争夺比高低。

“六五战争”以色列横扫阿拉伯,引起了全世界的震惊,劝说,警告、抗议相继而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了争夺中东,从始至终极力干预这一战争的进行。

在以色列发动“闪电战”5 个小时后,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首次动用连接莫斯科和华盛顿之间的“热线”。当设在美国白宫地下室的“情报室” 的热线传来了柯西金的俄文电讯时,约翰逊总统让他的工作人员以最快的速度翻译出来。柯西金通过“热线”表示苏联愿为中东停火而努力,矢口表白苏联不希望同美国在中东发生战争。约翰逊了解到苏联不会采取措施妨碍美国支持以色列的侵略行动以后,犹如吃了一颗定心丸,回电表示“愿意施加一切影响以结束这场冲突”。

就在 6 月 5 日这一天,苏联政府就中东局势发表一篇声明,这个声明同

  1. 月 23

    日的第一个声明一样,避而不谈支持阿拉伯各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正义事业,而只是鼓吹“包括大国在内的其他国家政府也从自己方面尽一切努力来熄灭近东的战火和恢复和平”。希望联合国应当“火速采取恢复中东和平所必要的措施”。美国国务卿腊斯克在写给苏联外交部长葛罗米柯的信中堂而皇之地说。“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应该继续努力尽快有效结束这场战争; 同时立即同安理会的所有理事国合作,从而实现这一目的。”

  2. 月 6 日,当战争正在激烈进行之际,约翰逊一清早就来到“情报室”,

    副总统汉弗莱、国务卿腊斯克、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以及刚从莫斯科赶来的驻苏大使汤普逊等人早就等在那里,他们全都焦急地期待着“热线”传来莫斯科的新信息。不一会,柯西金又通过“热线”传话说,苏联完全同意美国关于阿以双方实行“无条件停火的建议”。于是,美苏代表立即在联合国着手策划迫使阿拉伯各国接受停火的阴谋,炮制出一项要求阿以双方“立即实现停火”的决议草案,在安理会当天晚上召开的会议上强行通过。

但是,这个不分是非的所谓“立即实现停火”的决议,既阻挡不了以色列的侵略行动,更束缚不住阿拉伯各国军民反侵略的手脚。6 月 7 日,安理会应苏联要求再一次召开会议。苏联代表在会上提出一个“限期停火”的决议草案,得到美国代表的支持,也被强行通过。这一决议要求埃及、叙利亚和约旦等阿拉伯国家同以色列在当天格林威治时间 20 时停止一切军事活动。这实际上是强迫遭受侵略的阿拉伯国家限期放弃抵抗,并认可以色列侵占阿拉伯国家大片领土这一既成事实。6 月 8 日,苏联的一艘船迫不及待地第一个驶过刚刚被以色列控制的亚喀巴湾,这个行动等于是带头承认以色列对亚喀巴湾的侵占。

由于安理会在两个超级大国的操纵下通过的这些决议,公然袒护以色列侵占阿拉伯国家的大片领土,以色列 8 日早晨宣布接受停火。埃及、叙利亚两国在人民遭杀戮、土地被侵占的情况下,为了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原想拒绝接受停火;但苏联通过驶埃及大使向纳赛尔横施压力,迫使埃及改变自己的决定,在 6 月 8 日晚间同意停火。约旦则在前一天深夜接受了停火。叙利亚也在苏联的压力下,继埃及之后接受了停火。

阿拉伯各国接受停火后,以色列口头上声称同意停火,实际上却利用阿拉伯各国停火的机会,出动装甲部队和伞兵,向叙利亚的戈兰高地纵深发动新的大规模进攻。以色列在 6 月 9 日发动新的进攻的当天,联合国安理会应叙利亚的要求,召开紧急会议,以色列在会上受到阿拉伯各国和其他主持正义国家的同声谴责。但这并没有使它的侵略行动有所收敛。

在国防部长达扬的命令下,以色列军队继续向前推进。在 6 月 9 日的傍晚,以军“G”旅的一支部队将以色列国旗插上了赫尔蒙山积雪覆盖的山峰。一支装甲部队迅猛向库奈特腊方向前进。在此情况下,在叙利亚的苏联教官首先迅速高开了这座城市。接着,叙利亚士兵们也惊惶失措地逃往大马士革。昨天,他们还勇敢地在战壕里进行战斗;今天,他们却为了活命逃跑了。

接近中午,以色列的领导人发现,对于他们来说,外交活动的最后时刻正在消逝。参谋总部和内阁希望到达一条有利的停火线,即离以色列目前边界 20 儿公里的一条线。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将军们需要几小时的时间。他们希望在停火之前抢占更多的领土。

苏联担忧叙利亚抵挡不住以色列的侵略,使它在那里的既得利益忖诸东流,6 月 10 日又动用了“热线”。柯西金告诉约翰逊,中东局势正处于“十分危急的时刻”,并装腔作势地声言,倘使以色列不在今后几小时内无条件地停止军事行动,苏联将采取“必要的措施,包括军事上的措施”。

在这之前,苏联还对以色列进行威胁说,如果以色列继续入侵,苏联将断绝与它的外交关系。当天,为了确定一个反以色列的共同立场,东欧共产党国家的领导人秘密地在莫斯科召开会议,所有主要的共产党领袖都出席了会议,其中有诺沃提尼、日夫科夫、卡达尔、哥穆尔卡、齐奥塞斯库、乌布利希,与会的还有东欧国家的外长们。南斯拉夫参加这样的会议,多年来还是第一次,铁托元帅来到莫斯科主要是出自与加麦尔·阿卜杜勒·纳赛尔的私人交情。

在延续 12 个小时的会议上,铁托起着代理“检察长”的作用。他严厉谴责苏联拒绝前去帮助阿拉伯国家。经过长时间的争论,个东欧国家发表了一份冗长的公报,宣布支持阿拉伯的事业,表示只要以色列继续进行侵略,他们就帮助阿拉伯国家。然而,这项声明并未暗示要用武力来对付以色列。只有一个国家拒绝在声明上签字这个国家就是罗马尼亚。据说,会上还作出了一项秘密决定:一旦各同政府明确表示赞成,那么这些社会主义国家就断绝同以色列的关系。罗马尼亚又一次拒绝附和这项决定。

在巴黎·戴高乐也在大发雷霆:“他们不听法国的话!”

法兰西共和国总统对他的客人仍克制不住对以色列人的满腔怒火,他说:“我对埃班说,不要放第一枪。他们就是不听我的话!”战争爆发前。戴高乐担心这次冲突会导致越南化,甚至担心会爆发大国之间的核战争。

他曾坚信,以色列在获得一些胜利后,会被阿拉伯国家击退。现在,以色列的胜利己成定局,戴高乐面对知己,又对以色列指责说:“在目前的危机中,以色列从未受到过生存的威胁。但是,以色列是个帝国主义国家,它梦寐以求的是征服领土。它所进行的战争具有侵略性,因为它从中找到了扩大领土和占领辽阔土地的机会。”

“当我在巴黎接见本一古里安的时候,他向我表明以色列渴望扩大领土和增加人口,一有机会他便要进行一次征服领土的战争。”戴高乐说,“以色列人应该撤离他们占领的领土,否则的话,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国家之间

的冲突就没有任何解决的可能性。” “法国必须站在阿拉伯人的一边。它与几千万阿拉伯人有着根本的利害

关系。我们也必须保证长期获得石油供应。总有一大,西方国家会再一次感谢我采取这样的政策。因为法国不仅现在,而且在长时期内仍然是唯一对阿拉伯国家有重大影响的西方强国。”戴高乐说,“苏联和法国将加强它们在中东的地位,真正的输家将是英国。苏伊士运河的关闭将对它的经济产生严重的影响。而法国将获得胜利,因为英国的经济危机将削弱它在欧洲舞台上和就共同市场一事同我们所作的斗争中的地位。”

就在苏联和法国对以色列相继发出警告和劝告的时候,开罗的情况已较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些号召彻底消灭以色列人的标语消失了,那些悬挂在十字路口、代表犹太人和美国人的假人也消失了,武装士兵们占领着开罗中心和尼罗河桥。悲伤的人们慢吞吞地在大街上走着。在苏联大使馆门前, 开罗市民挥舞着拳头举行示威,他们大声疾呼:“为什么抛弃我们?!”

在西奈,大炮已经停止轰鸣。从那条称作苏伊士运河的并不开阔的对岸, 人们发现以色列士兵在占领阵地。那里与伊斯梅利亚、坎塔腊,甚至埃及的心脏隔岸相望。

在赫利奥波利斯,参谋部正召开会议,高级官员在互相指责。陆军司令穆尔塔吉将军尖刻地批评空军司令穆罕默德·西德基·马哈茂德元帅。国防部长沙姆赛丁·巴德兰也同样受到了严厉的指责。在所有的高级将领中,显得姿态最高的要数阿卜杜勒·哈基姆·阿密尔元帅。是他,要对“等待战略” 承担责任;是他指挥了最初两天的战斗;他是纳赛尔完全信得过的人,他受命制定所有的军事作战计划。现在只有阿密尔不想把责任推卸给别人。

纳赛尔只参加了一会儿会议。上午其余的时间他都是在人数有限的顾问委员会委员们陪伴下度过的。纳赛尔显得很沮丧。昨天他还是阿拉伯世界崇拜的英雄。今天他失败了,成了世人嘲笑的对象,甚至被他的苏联盟友所抛弃,他们不愿为救他而战斗。而且,比这更糟的是,军事上的失败严重威胁着他个人的地位,在开罗的一些大街上,愤怒的人们公开指责他对战争的失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最激烈反对他的政敌,现在聚集在阿里·萨布里领导的社会主义联盟周围。有些人不仅责备纳赛尔在军事上的失败,而且还责备他的停火决定。他们主张“决一死战”。

苏联为了缓和阿拉伯人民对它的不满,在 6 月 10 日通过“热线”所发表的最后通牒式的通话,使得美国白宫地下的“情报室”气氛骤然紧张起来。当汤普逊在腊斯克的要求下,校阅了俄文原件,判明“苏联将采取必要的措施,包括军事上的措施”准确无误时,约 翰逊转向麦克纳马拉问道:“我们的第六舰队现在哪里?”约翰逊要知道美国第六舰队在地中海的确切方位, 以便进行反讹诈。

麦克纳马拉立刻同五角大楼通了电话,然后对约翰逊说:“第六舰队在叙利亚海岸西南大约 300 海里的洋面上。”

“这些军舰通常的航速是多少?”约翰逊问道。

“大概是每小时 25 海里,”麦克纳马拉说,“以通常的速度计算,到叙

利亚海岸,大概要用 10 到 12 小时。”

美国第六舰队根据命令平时在地中海巡航时,至少要离沿岸各国 100 海里。这时约翰逊要麦克纳马拉立即命令第六舰队改变航向,加速朝叙利亚驶去,并将上述限制缩小到 50 海里。约翰逊知道,第六舰队改变航向、航速和

航距的任何做法,都会立刻引起苏联密切注意。他事后带有几分自我吹嘘的情调回顾说:“在有些情况下,总统的个人明智和正确的判断是极为重要的。而现在,我们正处于这种情况之下。苏联人已经作出了决定,我也得作出反应。”

约翰逊在作出反应以后,对“热线”另一端焦急期待着的柯西金说:“我们认为事态应该到此为止,我们已对以色列施加影响,要他们彻底有效地实现停火,并且我们已得到保证,以色列愿意这样做。”华盛顿和莫斯科之间通过“热线”紧张地继续通话,柯西金的口气一次比一次软了下来。在以色列侵占整个戈兰高地并歇手停火之后,约翰逊觉得可以暂时结束一下通话, 他满有把握地告诉对方说:“中东的军事行动显然已接近尾声。”

为了表示对阿拉伯人民反侵略斗争的支持,苏联和以色列的关系变得“严肃”起来。以色列驻苏联大使卡特里尔·卡茨来到莫斯科一所大型犹太教堂。上星期六,在他最近一次游览这个地方的时候,一群犹太人同他紧紧握手, 并表示对以色列的未来既担忧又充满希望。但这是在战争发生以前的事;几天功夫似乎经过了几个世纪⋯⋯早晨,在犹太教堂里,死一般的寂静欢迎大使的光临。没有人接近他,没有人紧握他的手,没有人同他交谈。人们弓着背,眼光流露出戒备的神情,这一切仅仅表达了一种感情,即害怕⋯⋯

卡茨返回大使馆。不久,电话铃响了。这位外交官被紧急召去苏联外交部,安德烈·葛罗米柯的第一助手库兹涅佐夫副部长正在等候他。这位高级官员在外交部中东司司长奇布林的陪同下迎候了卡茨。库兹涅佐夫请卡茨坐下,接着拿起一张纸高声宣读起苏联作出的决定内容:苏联断绝与以色列的外交关系。

卡茨问:“你们规定什么时候让我们离开?” 库兹涅佐夫答道:“尽可能早些。”

两个人迟疑了片刻,握了握手,便离开了。回到大使馆,卡茨发现有一排警察围着大楼,大楼周围的人群开始聚集起来。有一个人发了信号,于是人群一边摇晃着标语牌和狭长的小旗,一边喊起反对以色列的口号。1 个小时过后,其中一个领队的看了看表,一声令下,示威者就异常安静地散开了。在那几天中,继苏联之后,保加利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和南斯拉夫也和以色列断绝了外交关系。

且说在安理会里,代表们争吵不息,气氛紧张。自 6 月 10 日凌晨 4 时

30 分开始,代表们召开了特别会议。叙利亚代表乔治·图迈赫面对他的同僚和几百万电视观众用悲枪的声音控诉道:“库奈特腊已经落人犹大复国主义者手中!⋯⋯他们轰炸了我们的首都!他们已经到了大马士革这颗东方的明珠的郊区!侵略者想占领我们整个国家!⋯⋯”

苏联大使费多连科向以色列发起了猛烈抨击,他把它比作纳粹德国,指责以色列“万恶的领导人的反人道主义”。吉迪恩·拉斐尔用同样的口气来回敬他。他说:“正是苏联和纳粹德国签署过所谓‘和平条约’,正是苏联对周边国家进行过侵略扩张。”

阿瑟·戈德堡同样直截了当地表示了自己的意见。一个美国代表向一个同僚喊道:“既然拉斐尔在安理会上演奏英雄交响曲,那戈德堡就不能奏波尔卡舞曲了!”

费多连科则针锋相对,把戈德堡比作“不懂事的外省的小律师”。美国代表则嘲弄地回答说:“我亲爱的朋友,费多连科教授,你可真乖呀!”

当代表们不断地相互挖苦的时候,艾希科尔总理在与达扬部长进行商议。他俩正在加利利,靠近指挥叙利亚高地战役的埃拉泽尔将军的前方指挥所。他们知道,他们正在与时间进行一场疯狂的赛跑,应该分秒必争。讨论结束,达扬对他的助手们说:“立即替我找到联合国驻中东观察员奥德·布尔将军,并和他约定立即碰头。”

纽约时间 6 月 10 日上午 9 时 30 分,阿瑟·戈德堡请以色列代表吉迪恩·拉斐尔立即在会议厅外会面。这位美国代表刚刚接到白宫打来的电话,获悉苏联通过“热线”拍来的电报的内容。

戈德堡对拉斐尔说:“情况极为严重。过一会儿,如果你们仍不停止前进的话,苏联代表将声明它的国家要对中东进行武装干涉。美国对这样的声明不能再无动于衷。如果这样的声明发表后,你们就必须不惜任何代价结束战争,即使苏联的威胁行动并未付诸实施。那时候,全世界将认为以色列和美国是在苏联的最后通牒面前让步的。因此,你们必须立即声明你们的国家同意停火,你们必须抢在苏联代表发言的前面。”

“但是我不能这样做!”拉斐尔表示反对,“我没有接到国内任何这方面的指示。”

“您以您本身所担负的职责去做。事不宜迟,每秒钟都事关重大。” 正在这时,拉斐尔的一个助手走出会议大厅,他告诉大使,苏联代表费

多连科刚才要求发言。拉斐尔立即返回大厅。他很清楚费多连科要讲什么话。突然,拉斐尔叫去听一个电话,这是从特拉维大打来的。外交部的一个

高级官员告诉他,就是刚才,达扬将军通知联合国驻中东代表布尔将军,以色列准备停火。布尔将军确定了有效的停火时间:6 月 10 日 18 时 30 分(纽约时间中午 12 时 30 分)。

拉斐尔在纸条上记下了这些指示后,向会议大厅奔去。他走到会议主席汉斯·泰伯身旁,一边喘着气说:“我请求您允许我讲话。

我有一个很重要的消息要说。”

按照安理会的惯例,一个非联合国成员国——如以色列,在这种场合, 只有在已登记的成员国代表发言后才有权讲话;因此拉斐尔必须等其他代表

——包括尼古拉·费多连科——讲完话后才可发言。然而,汉斯·泰伯在美国的敦请下,决定略微打破一下惯例。他允许拉斐尔立即发言。

拉斐尔慢吞吞地读了以色列关于停火的来电。“请原谅我读得慢,因为我是直接从希伯来文翻译过来的。鉴于我们刚才同意停火并与布尔将军达成了一项协议,我料想议事日程问题已得到了满意的解决。”

这条消息赶在了苏联人的前头,外国记者说,苏联人明显地流露出失望的神情。尼古拉·费多连科气得不得了。拉斐尔忍不住戏弄起来,说:“我有一种感觉,苏联代表听到战争结束的消息特别失望。”

苏联对以色列发表的勒令停战的通牒全文还在费多连科的手中,而且再也不可能提出来了。苏联也不必为了拯救叙利亚而进行干涉了。

在整个战争期间,美苏领导人就中东局势使用“热线”通话达 20 多次。约翰逊吹嘘“热线是无价之宝”,在“六五战争”中,“在一些特别紧张的日子里,情报室就变成美国政府的司令部”。在那里,约翰逊及其僚属们有时忙得只好一边吃点心,一边研究从莫斯科发来的信息。而在“热线”另一端的克里姆林宫,柯西金一伙也是费尽心机,紧张得不可开交。两个超级大国通过“热线”,为争夺中东霸权而勾心斗角,相互摸底,也为控制和破坏

阿拉伯人民和巴勒斯但人民的反侵略斗争而沆瀣一气,狼狈为奸。

中东停火不久,6 月 16 日,柯西金率领一个庞大的代表团,以参加苏联要求召开的讨论中东局势的联合国紧急会议为名前往美国,准备同约翰逊举行面对面的秘密会谈。6 月 23 日上午,约翰逊和柯西金举行会谈。这是赫鲁晓夫下台后,苏联新的领导集团的部长会议主席同美国首脑举行的第一次直接会谈。谈判地点在纽约和华盛顿之间一个叫做葛拉斯堡罗的小镇上。他们一见面就“含笑相迎,热烈握手”。当讨论中东问题时,两人却争得面红耳赤。柯西金为了挽回苏联在阿拉伯国家的“信誉”,打着支持阿拉伯国家的旗号,要以色列军队撤回到战前的停火线上,并提出把开放亚喀巴湾的问题提交国际法庭解决。而约翰逊希望保持以色列已经侵占的阿拉伯国家大片土地的现状,装模作样地说:“我希望不要冉发生战争。”第一次会谈在各执己见的吵闹声中草草收场。

11 月 22 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由英国提出的关于中东问题的提案, 即联合国第二四二号决议。这项决议没有区别侵略者和被侵略者,它既不谴责和呼吁制止以色列的扩张侵略,更未给阿拉伯人民和巴勒斯坦人民以应有的支持,但是它提出“以色列武装部队从占领的土地上撤退”,“不能容忍以战争攫取领土”,要求“结束一切好战言论或交战状态”,建立“公正和持久的和平”,等等。另一方面,这个决议要求保证以色列在埃及的苏伊士运河和亚喀巴湾的“通航自由”的权利。

埃及、约旦代表在会上指出,决议中关于边界问题措词含糊,应有明确的提法。美国代表阿瑟·戈德堡坚持偏袒以色列霸占它所侵占土地的态度, 反对在决议中写上任何“限制以色列的权利、不让它谋求比‘六五战争’前所存在的更安全的边界”的词句。戈德堡对埃及和约旦代表表示,以色列已经接受决议草案,如果阿拉伯国家也接受的话,美国将保证决议得到贯彻; 只要对原来的边界略加调整,并就那路撒冷的新地位达成协议就可以了。苏联这时也出面劝说。在美苏的劝说和压力下,埃及、约旦被迫接受这一草案。

第二四二号决议通过后,吴丹任命瑞典驻苏联大使贡纳尔·雅林为调停人。雅林同阿以双方频繁磋商,但是在整个停火线上,尤其在苏伊士运河两岸,战事仍然不断发生。1969 年 1 月,尼克松出任美国总统。他在就职之前, 就派人到中东地区到处宣扬美国对阿以双方将采取“不偏不倚”的政策;就职后,又要人拟就关于中东问题的政策文件,其目的在于拉拢阿拉伯国家, “遏制俄国在该地区日益增长的影响”。

1969 年 4 月到 7 月,美苏策划了一个有美、苏、英、法 4 国驻联合国代表参加的“四大国会议”,进一步讨论“政治解决”中东问题。苏联在会上不再提出要以色列撤退到 1967 年“六五战争”前的边界,而公然表示可以对阿拉伯国家边界进行“微小的调整”。但即使这样,由于各方分歧很大,4 大国会议一共开了 15 次,最后仍然不了了之。

为了争取主动,尼克松于 1970 年 4 月派负责中东事务助理国务卿约瑟夫·西斯科赴中东,同阿以双方商讨解决办法。6 月 25 日由国务卿威廉·罗杰斯提出一个解决中东问题的方案,被称为“罗杰斯计划”。它主张埃及和以色列实行“3 个月的有限期的停火”;在这期间双方各派代表同联合国特使雅林会谈,讨论用什么办法执行第二四二号决议,使以军撤出,并使双方互相承认对方的主权和独立。

美苏通过双边会谈和“4 大国会议”策划所谓“政治解决”中东问题,

直到美国抛出“罗杰斯计划”,都是为了在中东制造一个束缚阿拉伯和巴勒斯坦人民反侵略的手脚,有利于它们各自对中东争夺的“不战不和”的局面。

战争的失败,大国的干预,苏联的出卖,使纳赛尔非常悲愤。欲知详情, 且看下文分解。